APP下载

厦门新阳大道北侧带状公园景观营造

2023-06-01王旭辉

南方农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沙滩绿地公园

王旭辉

(厦门海沧城建园林有限公司,福建厦门 361026)

滨海地带作为沿海城市的主要城市开放空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海陆交错独特的区位、开放的特性、多样性的功能赋予滨海绿地丰富的内涵,是彰显城市历史文化、凸显城市人文自然风貌、承载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滨海绿地建设通常被赋予了自然生态、全民健身、文化交流与旅游休闲四大功能要求,其建设也成为推动经济、旅游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文依据景观设计原理,探讨设计者在厦门新阳大道北侧带状公园景观营造中,如何充分挖掘场所特性,融入地域文化,构建别具一格的滨海带状公园景观。

1 建设背景

新阳大道北侧带状公园位于福建省厦门港西北海域东隅马銮湾片区,东临厦门西海域,与厦门岛北部隔海相望,西部与漳州龙海市相连,北部与杏林城区、灌南工业区相接,南边和西北边分别有蔡尖尾山和天竺山森林公园共同构成马銮湾的天然生态屏障。项目位于厦门市海沧区马銮湾南岸,东起马二桥,西至新阳大桥;全长约2000 m,宽约100 m,面积约21.3 hm2。项目从2018 年开工建设,2019 年全部完成并对外开放,既可满足市民休闲锻炼、观光赏景的需求,也进一步提升了新城的宜居度。

2 自然资源条件

2.1 气候

项目所在海域气候温和,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多雨,干湿分明。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5 ℃,极端最低气温为1.5 ℃,多年平均气温20.7 ℃,月平均最高气温28.1 ℃,月平均最低气温12.4 ℃,最热月7 月,最冷月2 月。年均降水量1440 mm。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风频率21%),冬季为东北风,平均每年受台风影响5~6 次,集中在7—9月。

2.2 水域

马銮湾水域因堤坝建设,变成与西港基本没有水交换的封闭水体,湾内水面逐步缩小,大堤两端定时开闸排水入西港,湾内水位基本不受堤外潮汐涨落影响。马銮湾为天然海湾,1960 年马銮湾海堤建成后,水域成为水产养殖基地同时兼有排洪蓄洪功能,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海堤改造后,湾内平均高潮位2.44 m,平均低潮位-1.55 m,最高潮位3.56 m,最低潮位-2.82 m。马銮湾水面宽阔,岸线漫长,随着潮汐的不断变化,带来变化多样的滨海自然景观。利用环绕海湾的地理优势,可以形成“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滨海城市景观;此外,马銮湾地区具有独特的多样化自然生态环境,包括海湾、湿地、溪流、耕地、果林和山体等自然元素,区域生态景观生态结构多样性较优。

周边水质分析:现状水质污染严重,历年来水体和底质的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粪大肠菌群、生化需氧量、溶解氧等指标超标,综合污染指数高于厦门其他相邻海域。

2.3 植被和鸟类资源

场地原周边植物主要有巨尾桉、黄槿、木麻黄、芦苇、马樱丹、假臭草、羽芒菊、蟛蜞菊、红毛草等;动物主要有黄嘴白鹭、红隼、苍鹭等。

2.4 建设条件

马銮湾区域早于2014年开始进行开发建设,包含马銮湾大道建设、护岸及休闲公园。其中护岸工程经港口、岩土、海洋等相关专家论证后,确定一级亲水平台标高为0.50 m,二级亲水步道标高为2.50 m(2.50 m 标高以上为景观建设范围),护岸顶标高为4.50 m。针对上位规划提出的沙滩、红树林的景观建设愿景,邀请海洋研究所、海洋三所专家及水动力研究、绿化专家进行专题研讨,认为由于马銮湾海堤开口后,水动力形成“螺旋形”,垃圾易在红树林中堆积,由此产生的淤积又会反作用于水动力,因此,该湾区不适合种植红树林。同时,由于亲水海滩必须要有海浪来冲刷,而马銮湾浪小,不具备亲水沙滩形成和存在的条件,并且在区域污水管网未全部建设完成前,自然沙滩易被污染及泥化。基于以上情况,现阶段该地块仅可进行景观“干沙滩”建设。马銮湾片区建设后,项目场地进行了吹填造地后,土壤盐碱化程度高。

3 建设思路

新阳大道所在的马銮湾片区,属于城市建设中的农村区域更新建设,具有滨海新区的建设目标特性。城市滨海新区景观通常是基于城市自然人文景观的新型综合性滨海城市景观,是以城市人文环境因素等为主导的城市人类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高度协调融合[1]。

水是马銮湾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9 条溪流汇入海湾携带的泥沙在海口形成“滩”,在水的作用下两者相互作用,其组成的形态看似自由无序但其又被无形的体系完美地统一。贯穿“水”和“滩”的建设理念,将公园内道路、广场、地形等元素用“水”和“滩”的自然机理联系在一起,布置于带状空间中,唤醒“原来马銮湾”的场所记忆,强化马銮湾的自然环境。

合理组织步行道、自行车道、慢跑道等不同交通流线,结合静态休闲停留空间的设置,以共融共生的方式,实现线性空间的高效利用。利用其独特的场地条件,将公园分为观景阳台休闲区、沙滩娱乐区和绿荫生态休闲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绿化、园路、广场铺装、公厕、景观亭廊等。

3.1 公园景观建设

根据场地带状空间及人流特点,设置三条贯穿整个带状公园的步行系统,即主园路、滨水步道和亲水步道,结合步道设置景观节点或广场空间,构建带状公园的整体骨架,构建三带三区的景观格局。

3.1.1 观景阳台休闲区

场地西侧区域,是马銮湾海域观赏厦门最美夕阳的绝佳场所,设置观景平台、休憩广场等开放空间,打造观赏马銮湾最佳观景台,营造一处海滨观光的观景阳台休闲区。设计采用前低后高的层级式观景平台,提取地域传统特色,同时融入“摇撸”元素,设置船型观景台,彰显地域特色(见图1)。广场所在的护岸充分考虑沿海岸线的安全防护,采用台地式分层景观布局,最外侧平台位于平均高潮水位区内,设置相应的铁链栏杆与地标警戒线、警示牌,达到提醒警示作用,满足广场人群亲水需求(见图2)。

图1 观景阳台鸟瞰效果图

图2 观景阳台断面图

3.1.2 沙滩休闲区

公园中部结合地块通达性、便捷性的优越条件,发展以滨海沙滩休闲为主的景观休闲区,设置树阵广场、生态停车场、公厕等服务设施吸引外来游客及周边居民(见图3)。其中,沙滩游乐区沙滩面积约15486 m2,可设置沙滩休闲活动、沙滩排球、沙滩浴场等旅游项目。干沙滩最低标高为3.6 m,沙滩坡度控制在3%~5%,厚度约1.5~2.0 m,沙滩至2.5 m 标高处的亲水步道采用台阶衔接,便于游人进入游憩(见图4)。

图3 沙滩休闲区鸟瞰效果图

图4 沙滩休闲区断面图

3.1.3 生态防护区

东部地块与新阳大桥相接,邻近航运大队,处于桥头迎风面,周边环境已大片种植密林,适宜打造生态屏障景观。通过大片自然式种植乔木灌木,形成一片绿荫生态休闲林地;设置生态廊架、林荫步道、健身广场等景观节点,结合景观绿化种植,让游客在静谧林道中,悠闲于氧吧中漫步(见图5)。

图5 雨水花园效果图

3.2 绿化景观营造

绿地景观的建设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以乡土植物为主,结合场地的自然条件,运用植物营造不同主题空间,构建特色鲜明的植物景观。观景阳台区愿景是打造厦门欣赏最美夕阳的最佳观景平台、优美的城市后花园。海岸线以视线通透为主,主要种植低矮灌木和棕榈类植物,设置阳光草坪,整体空间开阔明快,通透感强。植物选择以抗风、耐盐碱、芳香、色艳的品种为主,主要乔木有老人葵、加拿利海枣、高山榕、大叶榕、印度橡皮榕,灌木有黄金宝树、海芒果、四季桂、九里香、千头木麻黄、红绒球,地被有大叶栀子、鸳鸯茉莉、朱蕉、鹅掌柴、金叶假连翘、巴西乳香、虎皮兰。

沙滩游乐区植物配置以营造亚热带海滨椰风海韵景观为目标。植物配置上采用沙生植物打造富有趣味性的海岸沙生植物景观,多肉植物的茎、叶肥厚而多浆,姿态奇异,生命力顽强,较为壮观,既富有观赏趣味性,亦有寓教于乐的效果。选择形态奇特、抗风、耐盐碱、适用范围广、管理粗放、养护费用低的沙生植物品种,如仙人掌科、景天科多肉植物。海岸沙地植物景观区则以树姿优美、四季常绿的棕榈科植物为主,配以树姿柔韧的露兜树属植物及低矮的千头木麻黄等灌木,高低错落有致,充满热带风光,营造富有生机,千姿百态的沙地植物群落景观。马鞍藤、海滨月见草匍匐于沙地上,艳丽的花朵布满沙滩,既美化海岸又具有固沙作用。

自然生态林区以常绿乔木为基调,营造天然绿色屏障,注重天际线变化。采用自然式种植,遵循适地适树,以选择乡土树种为主,组团式配置,创造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感受。打造以绿为背景,不同季节的花林景观,主要选用的植物有南洋楹、粉花山扁豆、玉蕊、水黄皮、黄槿等。

3.3 文化与服务体系建设

3.3.1 园林建筑小品景观

一个城市的绿地景观可与其历史文化相互协同,充分发挥绿地景观对文化辐射的良性的交互促进作用。马銮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除了富有特色的红砖民居建筑,还有石室禅院、正顺宫等宗教文化遗产,湾区沿线存留着明代抗倭烽火台、辛亥革命遗址等古迹,同时更有新垵五祖拳习的传统。

公共雕塑在空间中具有视觉焦点、烘托场景氛围的作用。园区规划的公共艺术小品以本地新垵村、霞阳村传统文化特色为内涵,提炼出传统渔民生活、新垵五祖拳、闽南传统民居等元素为亮点,借助雕塑的形式传递表达(见图6)。结合总体分区、景观绿化,在不同区域和空间中布置不同类型的公共艺术品,以达到全面提升公园历史文化氛围,增加时代美感。

图6 园林小品及雕塑效果图

3.3.2 服务设施建设

公共设施是城市公共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景观形象,亦可作为载体展现地域文化。公共绿地上的服务设施应多样化满足各类人群需求,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其设计应更加关注人的行为方式、情感需求,协调好环境设施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见图7)。

图7 园区特色廊架效果图

本公园主要服务对象为周边小区居民,部分为海沧区市民及外来旅游人员。园区功能布局上考虑不同年龄段人们的需求,将空间划分功能区,满足人们多样的活动需求。服务设施分布于公园主要出入口和其他人流密集处,其中公厕按服务半径不超过500 m 的指标设置;设置两个机动车停车场、三处自行车停放点。在步行道的主要分路口设置明显的指示牌(见图8),方便游客识别方向,指示牌选用水浪元素,色彩上采用蓝色系;垃圾箱以每80~100 m 距离一个布置于人流量大的游览线路两侧,或是便于游人停留的区域附近。

图8 园区指示牌、解说牌效果图

4 公园建设的生态技术措施

4.1 土壤改良

滨海区域土壤盐碱化严重,土壤改良成为了景观绿化建设的前提。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结合堤坝建设通过抬高地形,增加与地下水位的高差,阻止水盐上返,在主要绿化种植区域内,定期浇水,建立科学的排水系统,构建水平排水与竖向垂直排水相结合的明沟、暗沟排水系统,有效降低地下水位,提高排水速度以降低盐碱度[2]。同时结合氧化赛璐铬化学改良,将土壤pH 值调整至6.5 左右。同时定期施用土壤改良肥和有机肥,改良土壤、增加养分,使之达到植物生长需求。

4.2 海绵型滨海公园绿地建设

马銮湾地区是厦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区域之一,成为厦门市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经验的前沿阵地。坚持“统筹规划、远近兼顾,生态有线,安全为重;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全面协调、综合提升”的原则,通过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梳理,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洪、防涝和防灾减灾能力,落实低影响开发,从而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结合上位的《厦门市马銮湾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根据各控制单元的现状和规划情况,将雨水年径流总量目标分解到各控制单元中,确定各控制单元的控制目标,分单元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经过计算,项目所在单元区位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6%;制定如图9的园区海绵建设技术路线。

图9 海绵建设技术路线图

通过提高绿地覆盖率,有效降低地表的反射热和地表温度,降低下垫面的粗糙度及土壤、植物、大气三者间的水分交换。利用绿地的渗透作用,通过辅助设施使雨水下渗到浅表层,绿地是最好的渗透设施。减缓绿地的坡度,坡度越大,汇流的速度快,小范围的短时间积水不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将单一的坡度变为陡缓结合的坡度可有效延长雨水的滞留时间,增加雨水的渗透量[3]。

适当设计洼地利于短期蓄水,设计规模较小的分散水体、可短时间蓄水的渗透绿地。利用市政道路的植草沟,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同时解决雨水净化问题,并用于衔接其他各项设施(见图10)。雨水花园的深度一般为500~600 mm,植草沟的深度一般为300~500 mm,下凹式绿地深度为300~400 mm。竖向施工是结合土方工程形成下凹深度较大的雨水花园,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得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下凹式绿地以湿生植物为主,选择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管理粗放的水生植物,与观赏草相结合,在满足雨水收集系统功能的同时,营造景观优美,生态自然的植物群落。主要品种有:芦苇、鸢尾、木贼、香蒲、千屈菜、灯心草、水葱、花叶芦竹、水生美人蕉、蜘蛛兰、白三叶、细叶芒、紫梦狼尾草等。

图10 植草沟效果图

5 结语

厦门市新阳大道北侧带状公园的建设,立足于场地自然特性,充分发挥自然景观优势,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良土壤;构建海绵型绿地,营造特色鲜明的可持续发展公园,并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活动空间,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沙滩绿地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沙滩浴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公园里玩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沙滩
杭州市区春季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的研究
走进绿地
沙滩
沙滩女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