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

2023-06-01

科学大观园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地质科学院断裂带太平洋

自2023年1月1日到2023年5月10日,全球共发生地震390次,4级以上197次,6级以上49次,7级以上10次。

此外,日本鹿儿岛县的樱岛昭和火山口接连发生两次喷发,印度尼西亚最活跃的火山之一默拉皮火山于3月11日也开始喷发。4月11日,俄罗斯远东堪察加半岛的希韦卢奇火山喷发,火山灰柱达到2万米。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院长徐锡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李海兵等业内专家对此表达了看法。专家认为,全球各地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内频繁地发生大地震,体现的是地球系统是一个整体,可能它的活动有相关性。实际上这种中小地震,所谓的频繁,是正常的地壳里的一种能量的释放现象,没必要过度的担忧。

背景资料一:

今年以来地质活动中影响最大的是2月6日4时17分,在土耳其东部的加济安泰普省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同一天,18时24分再次发生7.6级地震,震源深度相似,之后又出现了多次余震,地震波及土耳其、叙利亚等多个国家。据土耳其官方统计数据,超过16万栋建筑在地震中倒塌或严重受损,土、叙死亡人数已超5万人,成为近一个世纪以来中东地区发生的最猛烈的地震。

专家观点: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李海兵 :

“刚開始发生7.8级地震的地方是一个小的分支断裂,时隔9个小时后,使得另外一条分支断裂,就是索尔古断裂又发生破裂,又发生了一个7.6级,是个双大震。”

此次地震是土耳其自1939年以来记录到的最强烈地震,和常见的主余震型地震不同,土耳其地震属于双震型地震。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院长徐锡伟:

“双震型就是一个地震的发生调整了周边应力场的变化,使另外一条相邻的断裂带发生另外一次地震,形成了双震型的地震。这次第二次地震,实际上是在第一次地震北面的近东西向的一条次级断层。”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李海兵 :

“这次地震发生的地方是阿拉伯板块和欧亚板块向北,就是阿拉伯板块向北顶挤的过程中,使得欧亚板块向西分离出来的微板块发生的活动,一次应力的快速释放造成了这次地震。”

背景资料二: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全球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

土耳其位于欧亚板块、阿拉伯板块与非洲板块三大板块交汇处,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陆板块碰撞边界。受到板块挤压和碰撞的影响地震频繁,近25年内就发生了8次7级以上地震。

土耳其有96%的领土位于地震带上,其境内有两条地震断裂带,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和北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当地的很多市镇就建在断裂带附近。其中横穿土耳其北部的北安纳托利亚断裂带长达1600公里,是国际地震学界公认的世界上最活跃的地震区域之一。

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就位于这条断裂带上,这里仅在1939年到1967年间就发生了10次强震。而此次诱发双震的东安纳托利亚地震带呈北东走向,与大地震中的两处震源位置关系非常符合。

专家观点: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李海兵 :

“以前一直认为是北部边界北安纳托利亚断裂活动,这次来了一个东安纳托利亚断裂,相对来说它的规模小一些,大概600公里长。安纳托利亚微板块的东边界,它的特点是块体向西挤出的过程中,造成了一系列的地震,对我们有启示,虽然它不怎么活动,但不代表未来不活动。”

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是安纳托利亚微板块与阿拉伯板块之间的边界,由西向东延伸,长度超过600公里。由于阿拉伯板块向北推挤,安纳托利亚微板块向西运动,造成了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的左旋运动,每年6到10毫米。在2月6日的7.8级地震发生之前,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已经陆续发生过多次地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李海兵 :

“地震有几种类型,有一种垂直运动的,有往上运动的就是逆冲型的,还有一种往下掉的,往下滑的一个正断层。这次地震的特点是水平运动,相当于是一个逆时针旋转,我们称作左行走滑,沿着断裂以水平运动为主的一个断层活动所发生的地震。”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院长徐锡伟:

“通过卫星测量,第一次地震形成了300公里长的地表破裂带,破裂长度小,但是位移大,它的位移可以达到六七米,甚至七八米,局部地方据说达到差不多10米,所以它释放的能量或者震级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背景资料三:

土耳其强震造成的惨重损失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而与此同时,日本全岛同样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与土耳其一样,日本整个国家都处于地震带上,并且还是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日本全境有200多座火山,其中80多座活火山呈人字形,有规律地排列在日本列岛。地壳活跃,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大约每隔三年就要发生一次危害较大的地震。

专家观点: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

“日本岛本身就是地震所造成的产物,它恰恰是在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汇点,板块之间的挤压和凝聚的压力不会减少,只会越压越多。”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李海兵 :

“日本就是一个岛国,火山活动也好,地震活动也好,都很频繁。火山活动也是板块俯冲插到了地幔里面以后,它要熔化,熔化轻的物质要抬升,然后又折返到地壳,喷出地表。日本的火山活动平时每年要十几次,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有喷发,这是一个正常的自然现象。”

背景资料四:

日本火山地震频发和板块运动关联性较大,因此当地很多人担心这是否会诱发日本富士山喷发。富士山位于日本本州岛中南部,地跨静冈县和山梨县,距离东京约80公里,是日本境内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据史料记载,从公元8世纪至今的1200多年里,富士山共喷发了18次,相当于每100年就会喷发两次,如今它已经休眠了300多年。有报道称,日本富士山的喷火口已从44个增加到了252个,山体内的压力达到1.6兆帕,随时可能会爆发。

专家观点: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院长徐锡伟:

“日本富士山的形成和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是有关系的,有记载以来,富士山应该是喷发了18次,最近好像一七几几年喷发了以后再也没有喷发了。它底下的应力是越来越聚集,聚集得很大,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会发生喷发,这都是潜在的一个危险。”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

“地震和火山爆发,原来是地底下压力剧增和释放的一个过程。在富士山火山附近还有一些小火山最近又喷发了,这标志着在富士山地区沿线,它地底下积聚的火山和地震的压力正在不断地增加。”

2023年以来,全球多个地方发生了大小不一的地震,火山活动也频发,显示着地球地质活动愈加频繁的趋势,这也说明了地球各大板块的碰撞活动正趋于剧烈。

全球各地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内频繁地发生大地震,体现的是地球系统是一个整体,可能它的活动有相关性。实际上这种中小地震,所谓的频繁,是正常的地壳里一种能量的释放现象,没必要过度担忧。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李海兵 :

“一个地方发生了大地震,它的应力就要重新调整,它是全球系统的,不是说某一个地方一动,别的地方不会有影响,只是近期可能不会影响,长期来看还是有一点影响。”

背景资料五:

地球有6个主要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分界线是海岭、海沟,大的褶皱山脉和大断裂带,板块与板块接触的地方是地壳最不稳定的地方,是火山地震的多发区。结合近期地震火山分布位置可以看出,大多都在这些地带上。

专家观点: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院长徐锡伟:

“一条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它释放的大地震的能量大概是80%。还有一条地震带,就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有人把它叫作欧亚地震带,这条地震带释放的能量是15%左右。

还有一个地震带,在大洋中脊板块从地幔里面涌出来,形成海洋板块,推动海洋板块向外面扩展运动,它释放的能量也就是5%左右。”

“张衡一号”卫星计划首席科学家兼工程副总设计师申旭辉:

“这几年主要都是围绕着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发生的,比如说2018年8月份到9月份,沿着太平洋地震带,从瓦努阿图的8级地震,到阿拉斯加的7级以上的双震,日本、菲律宾也好多地震都是这个状态。”

1956年至今,地球发生的震级较大的地震集中在太平洋两岸,又称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这个地震带上有一连串海沟、岛屿和火山围绕着太平洋,全长约4万公里,呈马蹄形,全球90%的地震、81%的大地震以及75%的火山喷发都集中在该带上。

“环太平洋因为板块活动,板块运动俯冲,而且它是一个比较活动的边界,所以容易造成地震。目前我们记录到的全世界最大的地震9.5级地震,是纳斯卡板块,就相当于太平洋板块的一部分了。”

1960年5月21日下午3时,在智利中部发生了9.5级的特大地震,自21日爆发地震起,一直到6月22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智利连续发生了上百次地震,其中超过8级的地震就有3次,超过7级的地震也有10次之多。地震期间6座死火山重新喷发,3座新火山出现,这是有仪器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

“智利是一个地理环境非常特殊的国家,南北非常的长,东西非常的狭窄,而且这个国家以安第斯山脉为一个主龙骨,它本身的形成就是大陆板块挤压漂移造成的后果。所以智利是一个地震带的国家,而且它有可能也会发生火山爆发。”

大地震还引发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海啸,海啸最高达到25米,整个太平洋沿岸以蒙特港为中心,南北800公里长的海岸线在地震后冲向废墟,造成智利2万多人死亡,200万人无家可归。

而这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引发了极为罕见的地球自由震荡,并且从南北海岸线开始向太平洋对岸袭去,1万千米以外的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日本等地区国家都受到极大的破坏。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院长徐锡伟:

“海啸是有一定的垂直运动才能产生,这种特大地震,上千公里的破裂,十几米几十米的垂直位移抬升,才能压迫大面积的水体运动,造成海啸。像走滑型的地震,断层的两边是水平错动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造成这种海啸的。”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

“智利大地震爆发的时候,不仅有山崩地裂的现象,还有海边土地的塌陷,海水的冲洗,是多维度的多重灾难。”

背景资料六:

每当全球发生一次大地震或大地震链时,常有关于地球是否进入了地震活跃期的争论,在《全球地震目录》中,从公元1510年起,全球就进入了地震活跃期,且一直持续至今。

但在漫长的活跃期中,活跃程度是有起伏变化的,即在一个时间段内发生地震的频次高、强度大称之为地震活跃期。而在另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地震相对频次低、强度小,称之为地震瓶颈期。

近期随着全球多地报告地震和火山活动,不少人担心地球是否进入了“振动模式”。

专家观点: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李海兵 :

“地震活跃期主要是看它的大震是不是比以前平静的时候更多。一般来说6级地震平均每年100次左右,超过了100次,就是活跃了;7级以上的地震,大概有16次,比以前平均的10次要多得多。而且8级地震,通常情况下它会小于0.3次,但是我们现在近20年都已经有5次以上的超过8级的大地震,所以它是完全是进入到活跃期。”

全球每年平均发生能被仪器记录的地震超过50万次,破坏性地震100多次。从唐山大地震到阪神大地震,到台湾“9·21”大地震,再到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啸,人类还未能找到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

民间一直流传着地震发生前,动物会出现大规模迁徙、聚集等异常行为,根据这些异常就可以推测出地震的发生。在此次土耳其地震前,有外国网友也拍到大群鸟类在城市上空不断盘旋鸣叫,那么生物异常行为到底能不能預测地震呢?

“动物异常的活动可能还是有一定关联的,但是要把这个作为预报还是很难,因为不是所有地震都会出现,有的地震之前会出现动物异常,有的地震没有一些异常活动,有的时候是气候反常也会造成这种动物的异常,所以不能用动物的异常来判断是否发生地震。”

◎ 来源|凤凰卫视

猜你喜欢

中国地质科学院断裂带太平洋
冷冻断裂带储层预测研究
爱管闲事的“太平洋警察”
依兰—伊通断裂带黑龙江段构造运动特征
决胜太平洋
跨越太平洋的爱恋
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隆重举行
中国地质科学院举办建院6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续)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夏断裂带构造特征新认识
郯庐断裂带及两侧地区强震异常特征分析
太平洋还是北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