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有可为的技工教育

2023-06-01杨登辉

职业 2023年7期
关键词:高技能技工技能

杨登辉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数控铣高级技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2017年10月荣获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金牌、国家最佳选手奖。曾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南粤创新奖等荣誉。

二十大精神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这为中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吹响了号角。加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工人短缺的现状

大国重器离不开大国工匠的精湛技艺,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是将科学家科研成果变为现实的重要帮手。

与制造强国相比,我国技术工人总量不足,高级技术工人更加匮乏,这已成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短板,高质量发展没有相当规模的技能人才队伍就不能实现质的提升。

技工教育的定位

技工教育的基本定位非常明确,即培养产业、企业发展需要的一流技工。技工教育是产业发展派生出来的教育形式,它不是泛化的职业教育,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为产业经济服务,专注于技工培养。不论什么时代,只要生产发展、科技进步,就需要合格的技术工人、就需要技工教育。实践证明,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进入新时代,技工教育提质增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技能人才保障,有力支撑了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技工教育对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极其重要,我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技工,没有一流技工就没有一流产品,没有一流的技工教育,也就不可能大批量地培养出一流技工。

技工教育的优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不断学习和摸索,我们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技工教育之路,总的来说有以下优势。

一是培养水平高,就业形势好。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共有技工院校2 492所,比两年前增加100多所,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有望继续增加。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11年至2018年在我国新培养的350多万名新技师中,技工院校参与培养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目前全国共有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698个,多数设在技工院校,并设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25个。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技能提升和研修培训,着力打造大国工匠、技能领军人才。各级各类高技能领军人才,如我国第一代核燃料师乔素凯、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导弹零部件制造大师鲁宏勋,都是技工院校毕业生。2010年,我国首次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在2017年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中国代表队获得了金牌、奖牌数量和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其中获得金牌和奖牌的选手将近60%来自技工院校,体现了技工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然而技工院校的就业形势却“风景这边独好”,2022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1 076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就业市场上唯一逆势上扬的群体是技工院校毕业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100多万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7.2%,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毕业生每人平均收到4~6份企业录取通知书,刚毕业薪资就达到7万至20万不等。

二是开展全民技能培训,巩固脱贫成果。技工院校作为承担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公共实训等工作的综合性培训基地,全方位、多功能服务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既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也可以通过弹性学制形式对企业员工进行技能提升培训,同时对退伍军人、农民工和社会人员甚至大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一些大学生通过回炉学习新技能获得职业发展的新方向。此外,技工院校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开发,组织开发培训包和培训教材、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技工院校开展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各类劳动者提供技能鉴定和技能评价服务,在技能人才评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技工教育是当今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增强了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更好服务的功能。

要实现贫困人口的长期稳定脱贫,必须变输血为造血。提升贫困家庭成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是保证一个家庭完全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技工院校在校生中,70%来自农村家庭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绝大多数技工院校承担着贫困家庭子女和贫困劳动力的教育任务,在精准扶贫、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名副其实的技能扶贫“主战场”。技工教育为贫困家庭子女和贫困劳动力学习技能打开了一扇门,不仅保证了学生读得起书、学得好技能,还帮助学生稳就业、能脱贫。各技工院校积极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定向培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就业创业,在安排实习、推荐就业时,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和贫困劳动力,让学生在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切实解决家庭贫困的难题。

“两会”的建言献策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是一项光荣且艰巨的使命。人大代表是人民选举、受人民信任和委托、派往人民代表大会的光荣使者,是人民利益和人民权力的代表者,肩负着把人民的意愿转变为国家的意志、并把国家的意志转化为全体人民行动的光荣使命。作为人民和国家的桥梁,人大代表要有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站在国家和人民根本及长远利益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较高的政治水平依法履行代表职责,要牢固树立“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观念,依法履职,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职业生涯,我将“技工教育”作为履职的一个关键词。我立足自身领域细心观察,四处走访,深入了解群众需求,认真倾听一线呼声,总结所见所思,准确传递民声民意。从事技工教育的教师、企业一线技术工人、朝夕相处的学生……近几个月,很多身边的人都成了我的调研走访对象。大家普遍关切的是什么以及提出了哪些重点难点问题,都将是我建议的方向和重点,我希望能用建議为技能人才谋求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近这段时间,为了更好地了解技工教育发展的需求,我每天忙着跟全省各技工院校老师和学生们以及来自制造业的企业家们围桌讨论:培育技能人才还差什么?补缺补差的路子又是什么?

近年来,随着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技工教育的关键作用,但是技工教育依旧存在很多发展瓶颈。

技工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改革发展建议

一是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明显。以广东为例,截至2022年12月底,广东共有技能人才1 850万人,高技能人才631万人,规模均居全国前列,但高技能人才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仅为25.5%。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达2.0,平均每个高技能人才就有2个企业岗位争抢,缺口较大。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关键“短板”。技工教育是就业教育。技工院校坚持面向制造业办学,坚持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近5年超百万毕业生成为产业工人。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技工教育,将其纳入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职责,积极加大财政投入,强化各部门政策扶持,与职业教育同规划、同部署。要进一步明确技工院校办学定位和办学层次,技工院校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毕业生,在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升学就业时分别与大专和本科学历人员同等享受相关待遇。

二是对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撑不足。技工教育是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要大量的实训设备投入和耗材资源,但目前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对制造业相关专业建设的支持政策有待创新,优质学位仍然不足,技能人才培养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应该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目前,受技能人才培养周期长、投入大、人才易流失等因素影响,企业“重使用,轻培养”、产教融合“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仍然存在。建议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的法定义务,尤其是国有企业要把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强化薪酬改革引领,薪酬分配向一线高技能人才倾斜。要将职工教育附加经费提取比例、职工培训等纳入企业参与政府重大项目招投标、土地划拨、税收、融资等考虑因素。

三是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目前,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仍然存在,唯学历的用人导向依然流行,高技能人才与高层次人才难以拥有同等的社会待遇和上升通道,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为营造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建议加大对大国工匠、技能典型的宣传力度,设立国家“技工节”,增设技能人才类国家级奖项,定期开展表彰奖励。设立高技能人才尤其是制造业领域紧缺、高端技能人才引进补贴,其配偶、子女享有与当地高层次人才引进同等的落户、教育、住房保障等政策,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技能、重视技工的良好氛围。

大道至简,实干为先

当代青年生逢其时,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技能人才也迎来了大展身手的春天。技工教育大有可为,技能人才大有可为。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提供重要支撑,用扎实的技能和过硬的本领为行业发光发热,在中华大地上谱写技能人才的灿烂篇章。

(特约组稿: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 盛国荣)

猜你喜欢

高技能技工技能
从技工到英雄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画唇技能轻松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拓展技工教育发展空间
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养研究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