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写出你的思考
2023-05-31董顺娣
董顺娣
研究近五年的高考作文,笔者发现高考作文越来越强调写出“你的”的感悟和思考。2018—2020年明确要求写出“你的”感悟与思考的作文题还不多。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8套试卷,除全国甲卷和北京卷之外,其余6套均明确要求写出“你的”感悟与思考。到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全部7道作文题都在给定的材料之外,明确要求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事實上,即使作文题不明确要求写出“你的”感悟和思考,考生也应当在文中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譬如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为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虽没有明确要求写出“你的”思考,但立足当下,回望历史,思考“时代与青年”的关系,再进一步联系现实生活,结合个人实际,思考如何在“可为”的时代做个“有为”的青年,不正是题中应有之意吗?
高考作文为何要强调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因为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选拔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说:“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高考是国家最重要的选拔性考试,高考命题必然会回应时代的需求。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未来人工智能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运用,不过,机器代替不了人类的情感,也代替不了人类创造性的思维。所以未来的人才,一定是创新型人才。唯有思考才能创新,唯有思考才能让青年更快地精神成人。因此,强调写出“你的”思考和感悟成为高考这类选拔性考试的必然选择。
“高考作文并不是选拔文学家,而是考查考生的汉语基本使用能力。”长期关注高考作文命题的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志强说。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文学的审美性在逐渐弱化,考查学生的知识性、思辨性和语言使用能力等在加强。
这就是新课改背景下高考作文改革的方向。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的四个核心素养,其中之一便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应该讲,作文是最能够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从审题立意的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到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等,可以说,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其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或许未必全有,但一定不会全无。
要写出“你的”思考需要做哪些准备?
1. 考前的坚持阅读
什么是思考?《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那么,思维又是什么?柏拉图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如此看来,思考的本质是自问自答。那么,问从何处问?答从何处答?朱熹老先生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源头活水”便是你读的书,你经的事。换言之,思考的第一步其实是记忆的调取。有一篇以“家”为话题的文章这样写道:
家不是旅馆,不满意可以退房。家是掌纹,出生后便可能终生不变,因此家要好好经营。其实,经营好自己的小家,也是在帮助我们的国家,因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礼记·大学》有云:“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对于家,有担当的君子,应当是“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
这段文字,明显能看出作者读过的书,经过的事。你有时候想半天都想不出来如何写,不是你思考能力差,而是你可调取的背景知识太少。
有一次,我让小学三年级的女生说一下她们的裙子。一个女孩说:“裙子是一种普遍开在夏天的花朵。不过现在冬天也有盛开。”这是我听到过的关于裙子的最别具一格的说明。这个女生说,她曾在漫画书里看到过类似的说法,所以能脱口而出。我也曾问过不少高中生“责任是什么”,一个学生给了我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说:“对大多数人来说,责任是法律规定我必须这样做,但对伟大的人物来说,责任是我认为我必须这样做。”这个学生爱读名人传记,他的答案或许就来自他的阅读。一般而言,高考作文能否写出你的思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有多深厚的阅读积累。
因此,可以说,高考作文备考的一项重要且必要的任务是考前的坚持阅读。
2. 掌握几个理论框架
有一些学生说,自己平时读的书也不少,但为什么总是在读别人的范文时才惊觉原来知识可以这么用?这涉及知识的提取和运用问题。如何让记忆中的东西被顺利地提取出来呢?你需要给新旧知识创造联系,联系越多,提取就越容易。换句话说,你得常记常想常用,和知识见面的次数多了,它们就会在你的脑子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有些人读的书不少,却总在用时方恨少,大抵是因为不习惯联系。
所谓联系,就是把问题放在一个“框架”里思考。常见的思维框架有五种。第一种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层层追问;第二种是“是什么,也是什么,还是什么”的多维探讨;第三种是正反对比式的横向对照;第四种是“过去、现在、将来”时间轴线上的思考;第五种是“引议联结”式的分析路径。当然,我们还可以在以上五种思维框架的基础上生出各种变式,如可以连续追问“为什么”,或者连续追问“怎么样”,或者多个“为什么”加一个“怎么样”,或者一个“为什么”加多个“怎么样”,或者再加上时间因素,或者再加上空间因素,或者依据所给材料增加别的因素。总之,“灵魂的自我谈话”不是孤立的,而是组合在一定的“框架”内的。
“框架”从何而来?从学习、借鉴加上刻意训练而来。下面这篇高考满分作文(这里只提供“思维框架”),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开头(第1段):他们是被贫穷放逐到这个城市的流浪者。(是什么?)
主体(2—7段):多角度列举“他们”与城市的联系。
① “他们”来城市的原因;② “他们”在城市生活的现状;③ “他们”在城里人眼里的模样。(为什么?)
① “他们”对城市建设的贡献;② “他们”的梦想和希望;③ “他们”的权益开始得到重视。(怎么样?)
结尾(第8段):他们,是值得我们尊重和爱的人。(是什么?)
这是一篇融入了作者真切感悟和灵动文笔的优秀作文。作者将目光聚焦在城市的农民工身上,既写“他们”在城市生活的不易,也写“他们”对城市所做出的贡献,还呼吁社会重视“他们”的权益,体现了当代青年对时代热点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他们,是值得我们尊重和爱的人”,立意有高度,表达有温度,思考有深度。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史观也是一个十分好用的框架,尤其是在处理多元关系的时候,能帮助考生打开思路,拓展深度。考虑到事物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你就明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一根纤细的毛发,一般来说,落在身上人不会有什么感觉,但若是落在眼睛里,就会让人痛苦万分;考虑到事物有表里,你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一叶落”是现象,本质可能是“天下秋”,也可能是“根腐烂”或“植株病了”;考虑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你就要多角度地看问题,比如,有人说,近观人生是悲剧,远观人生是喜剧,旁观人生是闹剧,综观人生是正剧;考虑到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你就要“瞻前顾后”地想问题,比如,知道吃得眼前苦,才能享得未来福,以及懂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考虑到矛盾的事物既对立又统一,你就会用相辅相成、发展转化、辩证看待的观点分析问题;考虑到影响事物的因素是多样性的,你就会分清主次与轻重,区分内因和外因。
因此,高考作文备考的另一项重要且必要的任务是熟练掌握几个理论框架。
高考作文如何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首先,认真审题,就材料中的具体问题做出具体的分析,避免给人宿构甚至套作的印象。换言之,高考作文要写出现场感。
以下面这道南宁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适应性测试题为例说一说现场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时代不同,人才观念也不同。如今,“人才”已不再是“高精尖”的代名词,成才并非高不可攀。旅行博主用镜头和文字温暖无数网友,“草根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90后”快递小哥凭技术入选高层次人才……在这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新时代、新人才”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投稿文章,参与该征文活动,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综观材料的导向及征文活动主题的明示,本题显然为“新时代与新人才”的二元思辨话题作文。有同学把“可为与有为”的话题作文照搬过来,这虽然揭示了时代和成才的关系,但有偷换话题、套作之嫌。
那么,如何具体分析,才能写出现场感呢?写作时,同学们不妨细读材料,给材料划分一下层次,把握每一层次的意思,然后再加以拓展深化。
第一层,即材料的第一、二两句,说的是如今“人才”已不再是“高精尖”的代名词,成才并非高不可攀。话题中隐藏今昔人才观的对比,因此,纵览历史,罗列传统的人才观,在批驳其狭隘功利的基础上,顺势提出新时代的人才观便顺理成章了。
第二层,在举例新时代涌现的新人才后,得出“新时代人人皆可成人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观点。据此,考生的确可从“可为与有为”两个方面拓展这一观点:时代为青年成才提供了客观条件,青年应借助时代、适应时代,砥砺成才。但这只是本文的一个部分,如果全文只拓展这一点,那显然是没有充分理解材料含意和题目要求的。
第三层,“人才蔚起,国运方兴”。这句话说的是人才与国运的关系,强调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古往今来,莫不是才兴国盛。当代青年,如何弄潮时代,脱颖而出?作为青年的一分子,你又该如何响应时代的号召,如何立志成长?这是文章命意之所在。
综上,材料虽然与“可为与有为”有关,但另有侧重。材料开头谈及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人才观,意在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立足新时代,创造新价值。材料结尾谈到人才与国运的关系,意在引导考生立足时代,成才报国。材料中间,举例新时代涌现的新人才,意在启发考生拓宽眼界,在更广泛的领域创造价值。总之,本文针对的是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人才供求不平衡的现实,指向的是树立正确人才观的目标。
其次,积极回应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避免给人掉书袋、背素材的感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将“简约”与“繁复”两个看似对立的生活态度放在一起,启发考生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做出自己的权衡取舍。这种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体现了高考新理念下命题设计的主观性、开放性等特点,给考生展现自己的思辨能力、思维品质和思想高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这道作文题材料所给提示有限,考生很容易陷入空对空的泛泛而谈。如何让你的思考落到实处呢?
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第一步。如果说简约是简单而富有内涵,是去除芜杂后的不凡的品位,那么繁复就是精致与考究,是精益求精的极致美好。审美上,简约是留白,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繁复是铺陈渲染,是“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生活中,简约意味着做减法,去除杂念,专注内心;繁复意味着做加法,不断进步,永不止步。“简约与繁复”也并非完全对立,有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联系现实生活,加入具体情境是第二步。当下,为什么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为什么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因为当下的中国富裕起来了!生活富足了,有人从追求物质的享受转向追求精神的丰盈,生活开始做减法,追求简约;也有人因为生活条件好了,可以讲究起来了,于是开始做加法,肯定繁复。韦东奕手拿矿泉水瓶和馒头的照片走红,透露出青年人对简约生活的推崇;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作品冲上热搜,透露出人们对繁复的肯定。当下,许多年轻人立志“断舍离”,把心思用在求知探索、创新进取上;当下也不乏贪得无厌的人被物欲蒙蔽了心眼,以身试法、铤而走险。
提出我的观点,体现时代精神是第三步。简约与繁复,各有其价值。作为当代青年,在生活中不妨多一点简约,志于道,游于艺,不耻恶衣恶食;在事业上,需多一点繁复,不躺平,不佛系,不断尝试,敢于挑战,勇敢跨界,突破自我。
最后,大胆写出自己的感受,能对自身进行深刻的剖析和反思,避免不痛不痒地空喊口号。
下面这篇关于“等待还是变通”的范文《于等待中求变,于沉稳中撷芳》获高分的原因之一,在于倒数第二段的自我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