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地域文化融入艺术职业教育实践研究

2023-05-31王伏天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王伏天

摘   要:河北省历史悠久,地域文化资源丰富,有辉煌灿烂的古代历史文化资源,在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河北省地域文化资源,助力科技创新赋能文化艺术教育、产业,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地方文化。以中外设计史课程为例,探索河北省地域文化有机融入艺术职业教育的实践路径,培养服务于社会的知识技能扎实、创新能力优越、人文情怀深厚的复合型人才,打造当代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

关键词:河北省地域文化;艺术职业教育;中外设计史;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06-0061-04

《关于促进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文化艺术职业教育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文旅融合发展要求更加匹配,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更加凸显,在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中的担当作用更加突出。体现出了艺术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联动融通,对发展河北省地域文化高质量融入艺术职业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北省地域文化优势

(一)河北省地域文化资源分析

河北省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文化资源丰富,泥河湾旧石器时代至现代涌现出大量颇具研究价值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文物、艺术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等精神与物质文化资源,徐徐展开出一幅宏大、质朴的壮丽画卷。历史长河之中有战国中山、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西柏坡,有“燕赵大地多慷慨之士”、有“狼牙山五壮士”的壮举、有“长信宫灯”“雪如意”的设计智慧。革命时期,河北大地涌现出无数英雄儿女的光荣事迹,谱写出前辈们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牺牲的革命历程。进入新时代以来,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在不同领域持续发挥着深沉、亘古的“河北”力量,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二)融入艺术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文化经济”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将河北省地域文化资源融入艺术职业教育,是激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持鲜活的创新动力之一。借助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高等教育服务地方发展模式,逐步完善落实“政校企社”协同育人机制,深耕河北省地域文化特色资源,以“文化经济”点亮发展新格局,推动河北省文旅产业兴旺,提高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意识与水平,提升河北省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力度与成果转化密度,发挥艺术职业教育的独特性。河北省历史源远流长,有享誉中外的文化艺术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包括吴桥杂技、唐山皮影、衡水内画、曲阳石雕等。不断丰富、创新河北地域文化内容形式的当代表达,把河北省不同时期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把文化资源与产品、理念相融合,创造独特形态的、丰沛情感的、引发共鸣的、不可替代的优质产出以切实加强影响力、传播力,将“河北制造”变为“河北创造”,满足新时代消费者的内在文化需求,持续推动文化繁荣、产业兴旺,进一步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传承地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推动创新发展的活力之源,是职业教育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意。“河北文化”是一笔丰富的物质精神财富,为艺术职业教育提供了多重路径。扎根河北大地,充分挖掘、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有效与中外设计史、设计概论等艺术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与创作形式,以其作为艺术职业教育实践的创新点和亮点,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课后衔接、课程实践、成果转化等,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践行传承创新“河北文化”,让学生自觉在艺术学习生产中融入地方特色、讲好地方故事,增强师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以文化自信自强全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3.助力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地域文化特色资源融入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可反映某个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是促进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各职业院校培养高级技能与应用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将河北省地域文化融入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突出艺术专业特质,落实艺术职业教育“三全育人”工作与“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中外设计史课程内容与课堂、课后衔接等教学设计角度有序、高质融入河北省地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与“美育”体系构建。逐步完善服务社会育人功能,学思践悟厚植人文情怀,注重培养“工匠精神”“创新意识”“文化自信”等,聚焦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助力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

4.涵育高素质艺术专业人才。2022年《关于促进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党的二十大報告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从政策支持来看,教育、人才、科技的“三位一体”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实施路径。职业教育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是将河北省地域文化多角度、全过程融入艺术职业教育,厚植学生爱国、爱党、爱校、爱家乡情怀,不断保护、传承、创新、丰富河北文化内涵,为学生成长为高素质艺术专业人才提供多元路径,持续畅通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的渠道。让“河北文化”展露河北力量,践行“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加强对河北省地域文化的重视、对地方社会发展的关注,从自身出发合理规划职业发展方向,找准地方经济发展行业人才缺口、精准把握专业核心与行业前景,让学生真正掌握艺术人文内涵、尊重历史文化、激发创意灵感、夯实文化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技能自信,成长为引领文化、服务社会的高素质艺术专业人才。

二、聚焦课程建设的“1323”发展策略

以中外设计史课程为例,高职院校艺术类课程建设需要坚持“1323”发展策略。“1”是坚持一个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3”是融入三个模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模块,“2”是依托两个渠道:“线上+线下”双重渠道,“3”是协同三个平台:课外实践平台、校园文化平台、“互联网+”平台。

(一)围绕一个中心精准发力,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要立足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专业优势、真实学情。设计好、落实好中外设计史课程体系建设,强化课程之间、结构、时序、内容的网形结构连接,坚持知识掌握和应用并重。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打好高质量职业教育“组合拳”。高职院校艺术类课程之间以“1 门公共艺术选修课”+“1 门艺术专业必修课”相连通,以“1 门艺术理论课”+“1 门艺术技能课”相配合,从实践反馈调整课程时序。课程内容与结构相适配,以技能练习项目为导引、能力培养为核心、学科知识为支撑,将河北省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中外设计史课程,践行“岗课赛证”融通的教学理念,把知识素养融合于能力培养,促进学生自觉形成学习成果转化的创造思维。用“课上+课后”的沉浸式教学,设置以课程、赛事内容为主题的艺术设计、书画创作、视频动画等课后作业,开展“课上与课后”作品展示讲评改进活动,学用结合,提升能力素质。以数字化赋能艺术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河北省地域文化的领悟力、对家乡的认同感,用新时代青年的昂首之姿讲好家乡故事、讲好河北文化。

(二)融入三个模块,讲好地方故事

从工艺美术视角来看,局限于“器物”的史料学习,易导致学生对时代主流艺术风格、观念演变概念性缺失或习惯性忽视。中外设计史课程内容将“美学原理+中外美术史+现代设计史”三科内容有机融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文化模块相融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艺术历史发展全貌与艺术创作灵感的汲取转化。地域文化拥有的独特图像、形式、色彩等文化元素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兴趣。通过多渠道、多角度融合展示河北省地域文化,让学生深入挖掘身边人与事,讲好地方故事。

课程内容立足河北,有机融入传统文化如中山国、满城汉墓等系列文物,蔚县剪纸、武强年画等非遗文化,中山篆、汉碑、曲阳彩绘散乐浮雕、北岳庙壁画等书画艺术,定瓷、磁州窑、中山国青铜器等工艺美术;革命文化如西柏坡、狼牙山、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抗战大学等红色历史遗址,《地道战》《小兵张嘎》等文艺作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李保国、白求恩医疗队、大国工匠等时代楷模,塞罕坝精神、大运河文化等文化精神,雄安新区建设、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时代大事件。充分结合节日、庆典、活动、民俗文化节令等重要时间节点,以“文化+”实践案例引导学生发掘文化蕴含的多重机遇,让河北省地域文化符号深入人心。

(三)依托两种渠道,线上线下融会贯通

课程设置的“线上+线下”。不断完善课程的联动设计,将“1 门线下艺术必修课”与“1 门线上艺术选修课”相结合,将“1门专业理论课”与“1门实操技能课”相联通,让学生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充分融合,落实“思—学—练—用”实践模式,做好课程内容、学习形式的良好衔接。

教学内容的“线上+线下”。通过中外艺术发展历程中出现的典型人物与事件,借助科技手段引发学生共鸣,丰富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通过VR游览线上博物馆展览,线下参观河北博物院等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场地,结合“互联网+”优势,运用慕课、超星等平台资源,融入新时代互联网发展趋势、当代中国艺术产业变化情势等内容,让学生学在当下、面向未来。

课后延伸的线上与线下。以教学成果展览为契机,推广展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服务等多领域、多角度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自豪感,以教学成果不断凝炼技能、思维,融入各项技能大赛的锻炼与设计产品的市场应用中,做到课上课下融会贯通,打造长效育人模式。

(四)协同三个平台,以文育人久久为功

借助课外实践平台求真务实、重在体悟;联合校园文化平台活动夯实专业知识,组建高校主题社团体悟实践;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线上+线下”宣传矩阵。传承文化基因,激活文化活力。坚持走好课堂专业知识、思政教育的融通育人模式与课后长效育人机制充分结合的路线,在重要节日、事件活动、民俗节令、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将课程内容协同三个平台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扩大河北省地域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课外实践注重学生亲身体悟,运用现代数字化手段记录、讲述、宣传地方文化特色。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中的旅游景区、文物古迹、红色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历史和社会,建立起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校园文化活动与公共艺术课程相适配,举办河北省地域文化主题活动,组建艺术爱好者部落格、主题社团,利用第二课堂制度,将艺术活动积分纳入第二课堂成绩与综合测评考核中,积极运用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线上平台进行新闻宣传,线上与线下活动同步推广,在校园内形成人人可参与的“沉浸式”艺术氛围,启智润心、以文化人,凝心聚力、培根铸魂。

三、困境与思考

职业院校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也往往停留于文体活动的开展、校园景观的增设等浅显层面。还有例如专业课程与就业实践的转化、职业证书与就业环境的适配、岗课赛证贯通机制的落实落地、育人实践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不平衡模式、专业教学本土文化烙印的缺位、课程实践与本土市场脱节等亟需解决的河北省地域文化融入艺术职业教育实践的现实困境,时刻提醒着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可实现、长效化的育人模式。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方向,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真正将河北省地域文化多样化、多层次、多角度融入艺术专业课程与育人全过程,将教育引导与文化熏陶有机融合,不断提升学生品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依托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与优势,培养满足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技术技能人才長足进步新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落实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做好服务社会功能、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释放发展新动能。

参考文献:

[1]杨净静,刘国忠.传承与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下地域文化对艺术职业教育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2,(07).

[2]王国洪,姚倩倩.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文化学刊,2022,(04).

[3]石   洁.基于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6,(21).

[4]薛   雯.美育课程融合地域文化的实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12).

[5]潘全喜,薛春霞.高职院校利用地域文化开展文化育人的实践研究——以河南省荥阳市为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2).

[6]文   婷,贺东梅.现代化视域下我国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的提升[J].职业技术教育,2018,(05).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
党引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勇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道路与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县域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