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度食品安全领域“大事件”

2023-05-30王翠竹张聪

食品安全导刊·中旬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酸菜添加剂膳食

王翠竹 张聪

在过去的2022年,我国食品领域发生了哪些大事件?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问题?《食品安全导刊》杂志联合消费品论坛CGF中国与上海智纷文化开展“2022年食品行业十大热点新闻”盘点活动,邀请相关企事业代表对其进行科学解读,并提出改善建议。专题文章在2月刊期连载刊登,本期请看后7个话题。

热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发布

事件简介:时隔6年,汇聚上百位专家智慧,被誉为“中国人的膳食宝典”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发布,其由2岁以上大众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平衡膳食模式和膳食指南编写说明3部分组成,包含2岁以上大众膳食指南及9个特定人群膳食指南。与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相比,2022版膳食指南将原来的6条“核心推荐”改为8条“膳食准则”。此外,2022版膳食指南首次提出以东南沿海一带的膳食模式代表我国“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希望发挥健康示范作用,以及更好的指导性。

莫小燕

ADM健康事业部亚太区市场总监

专家点评:

作为人类营养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ADM在消费者洞察和产品解决方案等方面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对几大全球消费者趋势的解读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以下简称“新版指南”)的修订重点不谋而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作为平衡膳食的指导性文件,能够引导居民合理选择食物、促进健康;对食品企业而言,其中倡导的膳食结构和健康理念将成为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新思路,进而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与2016版相比,新版指南的核心原则更新为“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将全面、均衡的膳食搭配放到了重要位置。ADM发现,与平衡的膳食结构类似,消费者愈发认同“均衡健康 全面滋养”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协同的方式来调整能量水平,预防疾病,调节整体情绪和感受。

新版指南中新加入了“会烹会选,会看标签”建议,鼓励人们通过配料表、营养标签等了解食物的特点,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都能合理规划膳食。ADM认为,“定制健康 个性选择”进一步反映了营养领域的个性化趋势,此外还在“赢得信任 透明追溯”趋势中指出,除了产地、成分和营养等基础信息外,消费者了解食物的需求将扩展至更多产品透明度相关信息。

此外,《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与肥胖率已超过50%。新版指南从膳食模式、三餐规律、饮水和食品选购等方面给出了有助于减少超重与肥胖的建议。面对这一普遍现象,ADM可以提供多款支持消费者健康目标的膳食解决方案,包括益生菌及后生元,以及益生元善倍素?Fibersol-2?可溶性膳食纤维等。未来,食品企业可根据这些要点进行创新,满足新消费环境下消费者的饮食和健康需求。

热点:“科技与狠活”“雪糕高温不化”引热议,食品添加剂陷泥潭

事件简介:从“合成山楂果茶”到“人工合成牛排”,再到某雪糕品牌的一款产品竟然在31℃的室温下长达1小时“冰身不化”,这些“科技与狠活”意指以食品添加剂合成的食品。有人说,现代食品工业可谓“成也添加剂、败也添加剂”。事实上,食品添加剂被认为是现代食品工业的标志,我国对每一种食品添加剂在哪些食品中能够使用、使用限量值等,都有着严格规定。

汤高奇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食品工程

学院副院长、教授

河南省食品药品辟谣联盟专家团成员

专家点评:食品添加剂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在现代食品工业中,食品添加剂的合法合理使用不仅可以提升产品品质,还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对食品多元化的需求。然而,近年来由于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让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谈之色变。

具有较高总固形物含量的雪糕,其配料中的增稠剂在一定程度上会减缓其融化速度。“雪糕高温不化”事件将食品添加剂中的卡拉胶推上了风口浪尖,其实卡拉胶是从红藻类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增稠剂,亦是经过长时间严格科学研究确认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并广泛应用于制造果冻、冰淇淋、糕点、软糖、罐头、肉制品等食品中。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规定:在冰激凌、雪糕类的冷冻产品中,卡拉胶作为增稠剂,可“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因此,在该事件上,卡拉胶只是充当了消费者向“雪糕刺客”声讨的无辜“炮灰”。

热点:《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发布,强力推进食品包装“瘦身”

事件简介:2022年8月1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发布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正式实施,其中对月饼、粽子的包装作了更为严格的规定——针对月饼、粽子的包装层数、包装成本、混装要求等进行了调整。随之,相关品类的食品企业迅速作出相应调整,对产品进行“瘦身”。

闫孝柱

希悦尔中国食品包装业务总监

专家点评:无论是糕点水果还是各种酒类,层层叠叠的包装虽然能保护商品完好,但总有疑问会浮现在具备越来越多环保意识的人们眼前:这是过度包装吗?过度包装是否是一种资源浪费?会对环境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规定了食品和化妆品的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包装成本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涵盖了糕点、酒类、茶叶、饮料、保健食品等31类食品,其实施对做好新形势下商品过度包装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也被列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直以来,希悦尔致力于为食品和物品提供妥善保护,并长期践行“净积极影响”(Net Positive)的包装理念,通过开发创新的包装解决方案提高劳动效率,减少产品损坏和食品浪费,努力确保包装解决方案产生的收益超过生产这些解决方案所耗费资源的成本。希悦尔固卫优紧固包装解决方案,采用强韧的高弹防滑薄膜包裹产品,以及100%可循环可回收材质,能够助力实现包装“瘦身”及可持续发展。

热点:央视3·15曝光“土坑酸菜”,帶来相关行业震荡

事件简介:老坛酸菜面的酸菜竟是土坑腌制,卫生堪忧。腌制酸菜的土坑里,工人们有的穿着拖鞋,有的光着脚,直接踩在酸菜上,有的甚至一边抽烟一边干活,抽完的烟头直接扔到酸菜上,而这些酸菜在被企业收购时并不会对卫生指标进行检测。2022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土坑酸菜”问题引发相关行业震动,众多品牌下架相关酸菜制品。

董庆利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

专家点评:“土坑酸菜”事件让人瞠目结舌,其不仅严重违反了企业伦理和食品安全的有关规定,相关问题也牵动了广大消费者及民众对食品生产的担忧。消费者通常会基于价值判断作出相应讨论,激烈的舆情可能对企业信誉造成严重冲击,而这也将对食品生产卫生和过程管控提出新的挑战。据我个人分析,导致此类事件发生的原因包括以下3点。

第一,相关从业人员缺乏食品安全素养。食品工业是良心和道德工业,相关从业人员正是因为没有这种思想认识和职业素养,所以缺乏对食品安全的责任心和敬畏心。

第二,相关企业对食品加工卫生的管理存在严重不足。食品卫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任何食品企业都应严格遵守国家的食品加工卫生规范和标准,通过牺牲食品安全来降低生产成本是无法容忍的事情。

第三,相关食品监督部门对食品企业监管不力。我国具备完善的食品法律法规,但相关部门对企业的生产监督却流于形式,难以让食品企业感受到监管压力,也就一定程度上致使企业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的事件频发。

综上,应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企业对食品加工卫生规范和标准的认知,以及相关国家食品监督部门对企业的监管力度,才能更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热点:海天酱油“双标”风波,引发中外标准之争

事件简介:2022年9月末,多位网友晒出在国外购买的海天酱油的图片,其产品配料表上只有水、大豆、小麦、食盐等天然原料,而没有添加剂;之后有网友晒出国内海天酱油的配料表,除天然原料外还有多种食品添加剂,从而引发了海天酱油“双标”问题。海天味业随后发布声明称,其售卖的国内国外产品的内控标准是一致的,并未“双标”。

赵慧

北京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

研发品控中心副主任

专家点评:食品添加剂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是食品工业的灵魂,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在食品的工业化生产中,按照食品安全标准或者卫健委相关公告添加食品添加剂的调味品是安全的。

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实行严格的审批管理制度,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限量要求已全部经过权威机构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并被证明是安全可靠的。

食品生产企业在我国境内的生产经营应符合我国的法律法规及相应标准的规定,出口产品则需符合出口国的法律法规及相应标准的规定,或者遵照双方认同签署的进出口贸易合同的技术条款。

但因各国的饮食和消费习惯的不同,同一类产品的标准要求会有所差异。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企业也会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开发出系列产品,在国内也有未添加食品添加剂的酱油。因此,消费者应理性认识食品添加剂,消除认知误区和心理恐慌。

热点:一瓶饮料有232种配料?食品标签的那些事儿

事件简介:2022年9月,一款主打酵素的气泡水被明星吐槽标注有232种配料,随后在网上引发热议。该饮料的配料表占据了大半个瓶身的面积,其中除了饮料中常见的红橘、甜橙、猕猴桃、萝卜、西红柿、黄瓜等果蔬外,就连香葱、金针菇、小茴香、红辣椒、花椒等食材也进行了标注。

贾娅玲

阿里巴巴集团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GFSI中国工作组运营委员会

联席副主席

专家点评:食品标签应理性对待,避免“过犹不及”

近年来,随着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日渐完善与明晰,食品生产行业愈加规范,食品安全文化逐步形成,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素养也显著提升。正因如此,很多人在购物时已从主动关注标签逐渐成为“懂行”的消费者——不再仅仅关注食品的生产日期和新鲜度,而是更加关注配料表和加工食品成分。但是,由于部分消费者对于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和不当认知,导致过度追求绿色、健康、“零添加”。

同时,食品生产企业越来越“投其所好”。部分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对标签配料表的关注度,将认为“绿色、健康、有益”的成分不论含量多少,全部一一列出,实则为“画蛇添足”。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配料表的顺序应按照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排列;针对复合配料加入量小于食品总量的25%时,不需要标示复合配料的原始配料。总之,食品配料不是越多越好,安全才是首要目标。

热点:“知名牛奶检出低毒物质丙二醇”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事件简介:2022年6月,“知名牛奶检出低毒物质丙二醇”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起广泛关注。事情的起因是,浙江省庆元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公示2022年第4期食品抽检情况称,麦趣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两批次纯牛奶不合格:检出丙二醇,而丙二醇不得在纯牛奶中出现。该事件导致麦趣尔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云无心

健科食品科技联合创始人、食品工程专业博士、知名科普作家

专家点评:这一事件中,报道称“低毒物质丙二醇”的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丙二醇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其在糕点和生湿面制品中的用量限制分别为0.3%和0.15%,在其他食品中也可以作为合成香料“按生产需求使用”。因此,用“低毒”来定义该物质,可以说是无视剂量毒性关系制造恐慌。

但是,纯牛奶中的确不允许添加丙二醇。这并不是因为丙二醇有毒有害,而是因为其被纯牛奶列入了“不得添加食品用香料、香精的名单”——不仅不可以添加丙二醇,且任何香精香料都不允许添加。不允许添加的原因则是“没有必要”,或是为“保持食物的本来状态”而“不应该添加”。相反,经过调制的乳制品(如风味调制乳、乳饮料、冰淇淋等)及含乳制品的食品(如糕点、烘焙产品等),是可以添加的。

该事件的实质并不是食品安全问题,而是厂家通过“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来欺骗消费者的问题。在法规层面,这是违法行为,应该受到惩处;在食品安全层面,饮用这样的牛奶并不会危害身体健康。

编者按:对2022年度食品安全行业热点新闻进行盘点,反映了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现状,将相关法规标准制修订、企业食品安全及创新意识、消费者科普等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本次盘点旨在以科学真相引导食品安全舆情趋于客观且严谨,形成专家学者、企业、媒体、消费者的良性互动,持续加强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多方交流,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猜你喜欢

酸菜添加剂膳食
酸菜味是什么味
赢创扩大在华涂料添加剂产能
泡酸菜
中老年人健康膳食如何安排
秋天膳食九字诀
地理复习课的“添加剂”
중국 기차여행의 ‘필수품’, 컵라면
六个问题读懂膳食纤维
食品添加剂有多可怕?
会变魔术的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