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人事制度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与改革路径
2023-05-30张世瑶
张世瑶
[摘要]干部人事制度属于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形势的变化,干部人事制度在不同时期也有所变化,在多年的改革实践中,干部人事制度的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研究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发展历程,总结发展历程中取得的经验,并从提高选拔精准度、严格执纪监督、加强激励约束、提升能力素质等方面总结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路径,对于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干部人事制度;发展历程;基本经验;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3)03-0045-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要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营造出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提出和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干部人事制度是党和国家关于干部人事工作的规章制度的总称,包括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和干部人事管理具体规章制度两个部分。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唯物史观,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阶级斗争学说,构成了党的干部工作最直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源泉。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干部人事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干部人事制度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遗留问题,探索干部人事制度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与改革路径对于完善现有制度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干部人事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内环境复杂,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的发展特点初步制定了适应当时情况的干部管理制度。一方面,制定了统一的干部管理体制。在建党初期,斗争环境艰苦,干部管理制度高度集中,在革命的发展下,党员数量不断增加,开始实施分层管理化的干部制度,该种管理制度能够将斗争力量统一调动起来,这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初步明确了干部路线与干部标准,1928年党的六大通过的《关于组织问题草案之决议》明确提出了“组织路线”这一概念,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强调了“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倡导实施“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这标志着党的组织路线基本确立。与此同时,还建立了一套包括干部选拔、培养、管理以及使用于一体的干部管理制度,为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扎实的组织准备。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初步建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人事制度架构。一是建立了初步的干部管理体制,提出“分级分部”干部制度,由中央及各级党委负责统一领导,不同党委组织部门负责分级管理,将全体干部分为九种不同的类型,该种管理制度将干部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基层上。二是设置了人事管理机构,拟定了具体的干部职务名单,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人事管理机构。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关于干部鉴定工作的规定》《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等,干部人事工作开始步入正轨[1]。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干部人事制度进入了全新的改革阶段。一是落实干部政策,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废除了“领导职务终身制”,要求干部队伍朝着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革命化发展,对各级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二是以“纵向分权、横向分类”实施改革,将干部管理权限下放,这一改革措施有效激活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在党的十三大后,我国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将竞争制度融入干部人事管理中。三是持续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在事业单位中推行岗位管理制度与聘用制,让干部人事制度步入了规范化的全新阶段。四是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行全面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分类管理,让干部人事工作朝着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方向进一步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干部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一是明确了党政干部选拔、聘用的具体要求,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并着力解决干部选拔与聘用中存在的“四唯”问题,大力培育年轻干部,通过完善民主推荐与测评完善用人、选人机制,推进干部选拔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发展。二是助推公务员的分类管理改革,出台了《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聘用制公务员管理规定(试行)》等政策,激发了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优化国企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规定》,针对国有企业干部的任职条件、职位设置、薪酬激励、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
二、干部人事制度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严格干部选用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坚持“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标準,为改革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人才资源保障。在“文化大革命”后,党中央推行了“顾问委员会制度”,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成了干部的重要选用标准。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此后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也明确了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目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突出政治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此后,干部“四唯”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从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进程来看,正是因为在各个阶段不断完善干部选用标准,才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组织保障。
(二)坚持正确用人导向
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部分地方与部门未遵循“任人唯贤”的导向,导致一些投机取巧者得到重用,一些有能力、脚踏实地的人才却缺乏进步机会。为解决这一问题,党中央提出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用、人尽其才”,这一理念贯穿于我国干部人事管理的全程中。与此同时,4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也在不断完善干部考评制度,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了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与聘用的重要标准;不断健全考察机制与方法,开展公开选拔考试,通过多层次、多渠道以及多层面来了解干部,真正做到了“知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引进高端人才,旨在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优质干部队伍,取得了显著成果。
(三)调动干部的积极性
我国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在制度层面上激活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发挥了组织部门的作用,建立了“四等十一级”职务序列,为公务员提供分类考核与分类培训,让专业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另一方面,在2018年,中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提出“改进考核工作,激励鞭策干部担当作为”,有效解决了行动少、落实差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问题[2]。
三、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提高选拔精准度
从制度变迁理论来看,精准度是影响制度供给的关键因素,对于干部人事制度的建设,要形成一个闭环系统。精准的选人、用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源于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提高干部选拔的精准度,需综合各类影响因素:
1.强化政治素质考核。政治素质应当是干部需要具备的首要素质,因此,完善的干部选拔制度中,需要将政治素质的考核作为第一位,干部的德包括“大德”“公德”“私德”,关于政治素质的考核以“大德”为主。在考核时,要看干部在面对公私矛盾时,能不能做到一心为公,能不能将人民群众摆在第一位置。考核需要细化具体的考核指标与方法,将其全程渗透至干部的选拔、任用环节[3]。
2.关注工作外表现。要了解干部的基层表现,仅仅通过工作表现还远远不够,政治素质有着隐蔽性的特点,有些干部可能在工作中隐藏,在生活中就暴露了出来。因此,必须了解干部的工作外表现,建议推广电子记录系统,将干部工作外的服务情况、综合表现记录在案,相关部门可随时查看,将此作为干部晋升的依据之一。
3.细化考核流程。在《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针对班子正职、副职的职责定位,分类设置考核指标,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增强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干部的考核流程,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干部自查、单位审查以及方案的实施,并及时深入组织实施,通过个别谈话、查阅资料、延伸考察、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干部的具体表现。针对收集的各项数据与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确保考核流程符合要求。
4.考察材料要精准。考察材料是对干部个人特质、成长过程、工作成绩以及发展潜力的表达,在干部的考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原始的一手资料。要确保考察材料内容、表述方式的精准性,坚持真实原则,确保材料的考察与描述做到精准,语言朴实明了,杜绝华丽、夸张的表达手法[4]。考察实例也要做到真实、鲜活,保留考察内容的原汁原味,让干部的表现能够具象。
5.优化民主推荐机制。干部不仅仅是党的干部,更是人民群众的干部,因此,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上,有必要继续优化民主推荐机制,了解干部在社区、街巷以及工作单位的真实表现。结合考核结果对干部进行客观排序与综合对比,既要关注个性、专长与工作,也要看中潜力与生活,既要了解上级部门对干部的评价,也要了解服务对象对干部的评价,避免干部考察失真。
(二)严格执纪监督
1.严格实施监管原则。干部的管理与监督必须遵循特定原则。一是党管干部原则,严格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干部人事制度中的铁率,必须坚持不动摇;二是依法治理原则,将依法监督、依法用权之间结合,用法治思维激活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强化制度对干部的震慑性;三是激发活力原则,制度的制定要能够充分激活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人才作用,从根本上杜绝“为官不为”的问题;四是党内外互动原则,积极顺应民主化进程发展,拓展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网络监督渠道,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五是问题导向原则,抓好问题,将常态化管理、专项治理结合起来,狠抓难题,坚持治标与治本兼顾。
2.完善日常管理机制。继续推行谈心谈话制度,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谈心谈话,落實主题教育、“三会一课”制度,既要发挥出传统管理机制的作用,也要积极创新政治生活方式,了解干部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表现。在单位内部,实施“结对帮扶”制度,明确干部的工作实绩、思想动态和能力表现,以此来加深对干部的了解[5]。
3.细化层级管理。干部管理工作涉及的条线较多,如果全部由中央管理,行政成本会居高不下,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中,应推行层级化的管理制度,对干部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在具体实践中,需明确干部的管理权限,强化内部管理,将干部日常管理工作分解落实到实践中,明确负责人。同时,强化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起操作性强、详细规范的责任追究方式,形成刚性约束。
(三)加强激励约束
1.加强考核激励。考核激励制度需在方法、程序、内容上做出详细规定,为干部考核工作提供指南,各地可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来细化考核方案,制定符合本地区情况的考核标准。在考核激励指标体系上,要继续探索分类考核模式,根据干部职务分类来明确考核指标,建立全国通用的指标库,科学筛选指标,供各单位来选择,针对各类公务员编制适用性强的岗位说明书,作为考核依据。另外,还要制定出量化的考核指标,针对干部工作岗位的差异、工作量情况以及工作性质来明确具体的时限、数量与质量,从正反两方面来设置考核项目,突出能力考察。针对警察、法官、工商、税务部门的干部,可以推行技能等级评定方式,针对职务等级来设置对应岗位,从知识考评、群众测评、绩效考察、领导测评等方面来进行考核认定。
2.多主体考评。在具体的考评方式上,实施“360度考核评价”,多主体共同参与,做到自我考评、同级评价、上级考评、下级考评的并重,并邀请社会公众、媒体、监督员、服务对象参与考评,确保评价的公正与科学,借鉴国外考评方法,打造专业化的考核队伍,提升考核结果的可信性与公信力[6]。同时,将平时考核、年度考核衔接起来,积极推广先进地区经验,以平时考核为主、定期考核为辅,使考评工作能够常态化。
3.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晋升、工资、奖金、培训、荣誉等挂钩。在晋升上,连续三年考核结果为优秀者方可晋升;在奖金上,根据考核结果来拉开档次,增加年度考核优秀者的奖励;在培训方面,为表现优异者提供额外培训机会;在荣誉上,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择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
(四)提升能力素质
1.完善培养方案。根据干部培养要求来完善培养方案:一是要丰富课程体系,设置关于能力培养、党性修养、知识更新、理论武装等方面的课程,推行分类培训活动;二是规范教材体系,凸显出教材的工作特征和时代特色,让教材设置能够彰显地区特色、展现工作实际,围绕地区实际将当地的历史文化、党史党建等纳入教材中,切实提升人才培养效果;二是要统筹班次体系,根据干部成长需求、职务特点、组织需要等促进教育培训、职业生涯管理的结合,设置关于“国防建设”“形势任务”“生态环保”“职业道德”“依法行政”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充实培训班次,提升培训质量。
2.强化实践历练。实践历练是提升干部综合能力的有效路径,在下一阶段,需坚持“动态管理”思路,完善干部的链式培育机制,将干部成长需求与组织需求和改革需求之间结合,鼓励各地区建立信息数据库,根据不同干部制定出个性化的培育系统,提高其决策能力、带队能力。在实践历练上,还要将一线调研、基地教学、专业培训、党史学习等模式结合起来,深刻落实“互派挂职培训模式”,将各类数据库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建立数字化培训模式,让干部教育培训成果能够提质增效[7]。
参考文献:
[1]薛立强.干部的新时代政治内涵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着力点[J]. 学习与探索,2021(7):65-72.
[2]唐琦玉,彭春瑞. 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变迁中的结构逻辑与历史思考 ——基于歷史制度主义的视角[J]. 领导科学,2021(6):93-96.
[3]程天宝. 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J]. 中州学刊,2009(3):19-23.
[4]超平,赵庆营. 改革开放40年干部人事制度的变革与创新[J]. 河南社会科学,2018,26(12):1-6.
[5]薛立强. 新中国70年干部人事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J]. 学习与探索,2019(8):65-72.
[6]钱道赓,杨家庆. 十八大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5):44-52.
[7]罗中枢.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历史·现实·路径[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5-11.
责任编辑:王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