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

2023-05-30张云逸

青年文学家 2023年11期
关键词:辛弃疾友人词人

张云逸

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出色的词人,他的词不仅将苏轼变革词风继续发扬,更好地体现词的豪放性;而且他创作的词的题材非常丰富,使词的内容不断扩大。辛弃疾词在意象上的使用有着自身的特点,尤其是“梦”的意象词占据很大部分,通过“梦”意象使辛弃疾的爱国之情、政治抱负、思乡之情等多重情感生动地体现出来。所以,辛弃疾的“梦”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进行探究,深入分析其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探究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

辛弃疾作为南宋时期有名的豪放派词人及军事将领,其创作的词中运用了很多意象,包括“刀、枪、剑、戟”等军事意象,而“梦”意象在辛弃疾词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词和梦境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梦擅长表现人内心曲折微妙、无法言语的感觉,也恰好可以表达词的一种隐晦迷离的美感,二者结合相得益彰。辛弃疾所创造的“梦”意象被赋予了多种含义,体现出多种情感,很好地表达了辛弃疾的政治思想、理想抱负、思念之情等,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梦境既是思想的载体,更是情感的依托。

一、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是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在中国文学史上,人们把辛弃疾和苏轼并称为“苏辛”,同时和李清照并称之“济南二安”。据统计,辛弃疾现存诗词有六百余首,大多词的中心思想内容为爱国主义、战斗精神等,能够体现辛弃疾词的思想的事件就是在抵御金人作战时,词人将原字改成“幼安”。辛弃疾在当时效法西汉著名的霍去病,能够奋勇杀敌,率领将士击溃侵犯自己国土的敌军。

辛弃疾出生于北宋沦陷时期,其祖父在金国任职,但他一直寻找机会反抗,并击败金国为国报仇。所以,在辛弃疾少年时期经常跟随祖父进入燕山勘察地形,尽力了解和掌握敌情,为今后击退敌人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辛弃疾亲眼见证金人统治下汉人所遭遇的屈辱和痛苦,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辛弃疾从小树立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此外,也因为辛弃疾生长的地方正好处于金国人所占领的北方地区,又不受当时中国国内传统文化教育的束缚,使他渐渐形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后来,辛弃疾又在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多省任职。1161年,他带领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第二年归入南宋。他一生都在坚持抗击金兵,收复北宋失地。辛弃疾在朝任职期间向皇帝上奏《美芹十论》,里面主要是对敌人与自身的形势进行分析;他还向宰相上交《九议》,更深入地讲述了《美芹十论》的历史文化内涵,不过未能得到皇上及大臣们的关注与理解。虽然辛弃疾在各地任职期间也在认真革除宿弊,积极整军备战,但他并没有得到重用,而是屡次遭受投敌派的阻挠与干扰,后被革职处分,甚至在江西上饶一带闲居很长时间,使得他光复故国的愿望未能达成。因此,辛弃疾通过写作诗词表达情感,这就导致其词作逐渐产生属于自己的新风貌,最后形成“稼轩体”。辛弃疾在进入晚年后,被任命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他在镇江上任时,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却为权相韩倪胄所忌,并因此落职。他一生抱负未能得到伸展,在1207年10月3日,终以忧愤而逝世。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辛弃疾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而悲凉。其笔力浑厚,艺术风格多变,但又以豪放居多。

二、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

(一)利用“梦”意象体现抗金爱国志向

1.英雄之梦

辛弃疾不只是作词人,还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将士,为南宋收复失地而奔赴沙场、鞠躬尽瘁。在辛弃疾所创作的词中有许多英雄人物,辛弃疾与其有着同样的英雄梦想与英雄情感,梦想着能够成为其作品中的英雄,在收复失地的战场上大展手脚,击败金兵。《新居上梁文》中有“梦寐少年之鞍马,沉酣古人之诗书”二句。辛弃疾的梦中出现了少年时期在战争中的情景,将一腔热血洒向征战的沙场。每个人都在心里都住着一个“英雄梦”,辛弃疾希望成为像廉颇、孙权一般为国效力、上阵杀敌的英雄,他的梦里是战场,他的心中是军营,怀着伟大的“英雄之梦”。

2.收复失地之梦

辛弃疾在南宋被侵略、领土被占领的背景下,将收复失地作为一生的追求。辛弃疾参加过各种抗金战争,在前线驰骋,立志实现收复失地的梦想;虽然中间备受质疑和干扰,但其在老年时期仍坚持着收复失地的梦想,从他的词中可以体现这一点。例如,《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中的“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表明辛弃疾一生在抗金收复失地的战场上漂泊,直到头发白了、容貌老去才回来,独自在清冷的秋夜中身披残破的被褥,在梦中惊醒,眼前就是大宋的万里江山。辛弃疾在老年生活环境贫苦的情况下,仍然在梦中看到大宋江山已經统一,仍然怀揣着收复失地之梦。

(二)借助“梦”意象表达失意情感

辛弃疾虽然胸怀着凌云伟业,希望报效国家、收复失地,但由于生不逢时,连当时的南宋朝堂官员和皇帝都没有收复失地、统一南宋的能力和勇气,所以辛弃疾并没有受到宋朝皇上的重用。再加上投敌派的打压和陷害,辛弃疾对现实政治环境以及南宋的失望情绪与各种失意情感交织在一起,也因此辛弃疾通过“梦”来表达怀才不遇的情感,疏解内心的苦闷。例如,其在《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中通过梦境在老年时期认识了陶渊明,进一步了解到陶渊明也是隐士,在梦中仿佛出现自己的身影,因此醒来后感到抑郁忧愤,情绪无法疏解。这首词借用了陶渊明归隐的典故,词人通过“梦”之境表达出自己的激愤难酬的悲愤之情,对自己已经年老无法实现梦想的情感表现出无奈之情。

(三)通过“梦”表达思乡愁绪

虽然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其词作文体风格变现出豪情壮志、沉雄豪迈,但其也具有柔情的一面,特别是对故乡有深厚的思念之情。由于故乡被金国攻占,无法回去,因此辛弃疾在词中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并且借助“梦”意象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呈现出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如《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这首词描述了野棠花谢,清明季节又一次匆匆而去,东风吹过,寒气袭来,看着路边的游人匆匆赶路,惊醒了词人这位客居他乡之人的梦。辛弃疾这时身在他乡,无法看到回归故乡的希望,他感到非常悲伤,同时无法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因此,辛弃疾通过“梦”意象的方式表现出思乡的愁绪,表现出他温柔的侧面。

(四)通过“梦”意象刻画深刻友情

辛弃疾深受环境及教育的影响,其并没有向其他文人一样迂腐且古板。他身上呈现出侠义之气,而且为人比较豪放,所以辛弃疾好友众多。但是,他在追求梦想及为官之时经常转任各地,所以无法与其友人常常聚在一起。为此,辛弃疾通过词呈现对友情的挂念。在众多词中,以“梦”意象表达友情的作品非常多,如《水调歌头·和赵景明知县韵》一词:

官事未易了,且向酒边来。君如无我,问君怀抱向谁开。但放平生丘壑,莫管旁人嘲骂,深蛰要惊雷。白发还自笑,何地置衰颓。

五车书,千石饮,百遍才。新词未到,琼瑰先梦满吾怀。已过西风重九,且要黄花入手,诗兴未关梅。君要花满县,桃李趁时栽。

这首词先是夸赞友人的新词有如珠玉一样美,再嘱托友人在分别后记得书信往来。辛弃疾想要通过梦获得友人消息的情感,把他对友人的牵挂之情清晰地呈现出来。另外,《菩萨蛮·乙巳冬前间举似前作,因和之》一词:

锦书谁寄相思语。天边数遍飞鸿数。

一夜梦千回。梅花入梦来。

涨痕纷树发。霜落沙洲白。

心事莫惊鸥。人间千万愁。

上片开头直接表达出希望好友寄来书信,而且对友人书信的期盼非常急切的心情,从而体现辛弃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为进入梦境进行铺垫。词人紧接着写入梦,“一夜梦千回”,辛弃疾在晚上梦见友人数千次,体现出他对友人的思念非常深。另外,辛弃疾在词中引用陆凯与范晔寄梅以表友情深厚的典故,以此暗示已经获得友人的消息。下片,词人写对往日生活的追忆与思考,昔日与友人共游云洞的生活仿佛已成为过去,现在的自己落职闲居,整日有鸥鸟为伴,对钩心斗角的官场生活已心生倦意,意欲归隐山林。至此,他的词与怀念友人似乎没多大关系,但正是因为词人与友人关系密切,故而才能畅所欲言,向朋友倾诉自己内心的苦闷。

三、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一)寄托的表现手法

辛弃疾自幼树立了收复失地的梦想,其将南宋统一当作自己的责任,每时每刻都想着收复失地。辛弃疾在年少时期带领抗金义军奋战沙场;在回归南宋后,他壮志难酬,而且身处环境非常险恶,时常被投敌派扰乱收复失地的计划,甚至被他们陷害,使其仕途不畅,无法实现故国统一的梦想。他的朋友多次嘱咐他小心他人的诽谤。尽管辛弃疾以歌词为寄托情感的工具,但在创作时也不敢放言抒情。辛弃疾在“梦”词中多用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来剖白心迹,抒写心灵。

(二)借用典故书写“梦”

辛弃疾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无法获得实现故土收复的梦想,在南宋官场中没有任何力量支持自己抗击金兵,实现统一南宋的英雄梦,而且屡次遭到投敌派的陷害和阻挠,使得辛弃疾的价值观与现实官场格格不入。为此,辛弃疾只能通过创作诗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并疏解内心的郁结。另外,辛弃疾知识渊博,在创作词时经常应用典故,并实现融会贯通。比如,《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一词,他引用淳于棼梦游槐安国被招为驸马,还胜任太守,醒后发现皆为梦幻的典故来描写自己对于世间功名利禄的认识,认为其不过是“南柯一梦”,最终都会化为虚无,并以梦醒者的眼光看待梦中的槐安国,否定像蚂蚁一般碌碌追求的世俗价值。

(三)借助“梦”表达思想

梦喻之作在辛弃疾词中有很多,这些作品中的“梦”并非实指,而是以“梦”为喻,表现被梦幻化的某种现实生活,表达词人的思想、情志、愿望、理想等。

词人怀着满腔热情决策南归,希望在南宋统治者的英明领导下激战沙场,抗金复国。怎奈南归之后才发现,现实与理想差距甚大,不光统治者不思恢复,委曲求全,朝臣中也多为主和一派,倡导以岁币财货换取一时的安宁。在遭受一次次的冷遇与排挤之后,词人渐渐心灰意懒,恢复之志屡次被压制,昨日慷慨激昂的梦想就像一场虚梦一样,渐渐化为泡影。这些情感在他的多首涉梦词中均有所体现,如《鹧鸪天(和张子志提举)》这首词是赠答友人张子志之作。当时友人张子志仕途得意,平步青云,相对于友人而言,辛棄疾自身却生活得非常不如意。想到友人的光明前途,辛弃疾不禁黯然神伤,遂以“梦断东风辇路尘”来比喻自己入京为官的理想已成为虚梦一场,难以实现。

(四)常用移情习作手法

辛弃疾的“梦”词中经常使用移情的写作手法,在没有情感的物品上寄托自己的情感。例如,《汉宫春·立春日》中的“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辛弃疾将思乡之情转移到燕子身上,诉说北方寒冷的冬天还没有完全消失,去年春天在这里的燕子,还无法回到北方的故国“西园”。这也暗示金人依旧统治着西园所在的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辛弃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只能通过词作表示,无法到故国探视。这首词中的“燕子”就是辛弃疾思念故乡的精神象征,借助移情的手法传达自己的情感。

“梦”是每个诗词创作者想象力发挥的天堂,诗词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借助梦表达情感,以此寄托理想的实现,这种短暂且虚幻的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创作者空虚的心理。辛弃疾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一生的期望也不被认可,一直处于长期打压中,这使辛弃疾对现实产生失望与否定,因此他需要通过梦寄托自己的情感。这些或真实或虚幻的梦,都是来自辛弃疾心灵深处的最真实的话语,让我们读懂了辛弃疾对理想、人生、情感的由衷感悟与愿景。

猜你喜欢

辛弃疾友人词人
致友人(组诗)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词人的职业
《戏答友人》
《友人伤足有赠》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林逋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