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感染疫情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023-05-30高树唐

关键词:危机办学院校

高树唐

摘要:新冠感染疫情阻碍全球范围的人员流动,对中外合作办学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从风险与危机管理视角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的疫情管理机制,以经济发展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高的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域,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为案例,探讨它们应对疫情的管理模式,并提出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资源—管理”疫情应对矩阵,以期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中外合作办学提供可借鉴的应对之策。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组织服务;资源共享;“资源—管理”疫情应对矩阵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4-0035-06

新冠感染疫情限制了全球人员流动,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同时也为中外合作办学带来了机遇。中外合作办学在危机中发挥作用,教育部允许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采取临时措施,通过适当增加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的招生名额,为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择校机会[1]。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参与此次招生的有北京、浙江、广东等19个省市,约90个中外合作办学以及内地(祖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其中,长三角地区共有21所学校,珠三角地区有7所学校参与此次招生。参与此次招生的学校有多所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机构,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本文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作为案例,通过研究其应对疫情的机制,总结管理经验,以期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中外合作办学提供可借鉴的应对之策。

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1)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应对新冠感染疫情的机制是什么,我们能够从中汲取什么有益的经验;(2)从教学管理、组织服务和资源共享三个层面分析入选“临时性扩招院校名单”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启示;(3)中外合作办学应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

(一)危机管理理论

“危机”是指由于内部和外部因素而威胁到组织生存的一系列情况或事件。它的特点是突发性、威胁性和不确定性。“危机管理”旨在通过调动组织资源、恢复组织稳定、消除外部环境的威胁来应对这些突发的危机,从而减少外部环境(危机)给组织带来的伤害[2]。

《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一书的作者罗伯特·希斯(Robert Heath)指出,一场危机从出现到消亡,伴随着四个阶段,即缩减阶段、预备阶段、反应阶段和恢复阶段。任何危机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相互联系和补充的。罗伯特·希斯的危机管理理论也被称为“危机生命周期理论”。对于“危机生命周期理论”的解释,学者任莉星进一步指出:(1)危机缩减阶段。这一阶段的危机风险是具有预测性的,把危机出现之前的可能风险列入到评估和处理之中,从而减少危机出现的机会,是危机出现前的一种预防行为。但危机缩减阶段作为减少危机发生的重要环节,往往被组织所忽视。(2)危机预备阶段。即危机发生后,组织建立危机预警系统的过程。分析和评估危机产生的因素,建立相应的危机应对计划。(3)危机反应阶段。建立危机应对计划后,组织将根据计划采取相应的危机应对机制,及时处理危机,减少危机给组织带来的损失和伤害。(4)危机恢复阶段。即危机结束后,组织采取相应步骤恢复组织秩序,稳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贯彻落实危机应急反应机制[3]。

本文使用危机管理理论作为分析框架,阐述疫情期间中外合作办学应对组织内外的危机状况,通过调研总结出中外合作办学应对疫情危机的管理模式。

(二)研究框架

基于危机管理理论,探讨中外合作办学在新冠感染疫情下面临的危机和应对方式,把危机管理的四个不同阶段作为本文的理论框架,分析新冠感染疫情下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危机特征、表现形式和处理方式(见图1)。

第一,危机缩减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矛盾在于组织内部办学双方的意见分歧,包括办学动机、资源水平、管理理念、课程体系等,此种分歧将导致组织内部产生不稳定性因素,并成为威胁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威胁之一。

第二,危机预备阶段。为了缓解和缩短办学双方的意见分歧,中外合作办学将采取下列措施。(1)加强组织成员间的沟通,协调成员间的利益冲突。(2)引入地方政府协作,缩短外方办学资源较中方办学资源强的局面。(3)秉承相互尊重、理解的态度化解办学意见分歧。值得注意的是,鉴于危机具有不可预测性,因此,第一阶段的危机缩减和第二阶段的危机预备只是针对现有的办学矛盾作出的“缩减”和“预备”过程。新冠感染疫情作为一种不可预测的危机,使中外合作办学在面临已有危机的基础上,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突显办学双方的分歧。例如:全球人员流动的中断使外籍教师不能前往中国校区授课,中外合作办学组织内部受到不同程度的资源威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组织内部的办学秩序和资源正常运行与流动,中外合作办学将采取危机管理的第三和第四阶段。

第三,危机反应阶段。此阶段旨在解决新冠感染疫情给组织带来的危害,组织的反应举措包括:(1)采取线上授课方式,缓解外教人员来华困难的问题。(2)组建疫情应对小组,全面统筹疫情期间的办学任务。(3)引入资源共享机制,使外方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

第四,危机恢复阶段。经过危机管理的前三个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对于疫情期间产生的危机具有一定的认识,办学双方将重新审视现有管理制度的不足,放弃短期的危机处理办法,对现行的制度作出调整,中外合作办学的组织服务将产生变化。

本文将使用中外合作办学的危机生命周期,结合具体的案例情况,探讨新冠感染疫情期间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危机和处理方式,总结出它们的应对机制和策略。

二、新冠感染疫情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影响

疫情阻碍了全球人員的流动,部分外方合作院校暂缓了与中方院校的交换、交流项目,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国际交流机会。外籍教师的签证、航班和各国疫情的恢复问题,促使线上授课方式流行起来,实际上增加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成本。例如:设备维护费用、与授课平台的商业协议、项目人员的培训费用等,都使得中外合作办学在疫情期间面临更大的成本开支。

(一)暂缓中外合作办学交换、交流项目

以宁波诺丁汉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例,虽然两所学校都属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但它们在中外双方合作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由于宁波诺丁汉大学是由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浙江万里学院合作创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在疫情期间,宁波诺丁汉大学的交换、交流项目基本上被外方合作院校所暂缓,学校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位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由深圳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创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在疫情期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交换、交流项目基本上运作正常。這可以从两所中外合作大学的外方合作院校进行解释,香港中文大学校本部设在香港地区,该校与国外众多高校的学术联系较为密切,加上香港中文大学本身就是外方合作院校之一,因此,疫情期间的交换项目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而宁波诺丁汉大学的中方院校与国外高校的学术联系相对较少,疫情期间的交换项目被暂缓。

需要说明的是,宁波诺丁汉大学的“2+2”学制,后2年需要前往英国诺丁汉或其他外方合作院校完成剩余的学位课程,该校采取的策略是“自愿性原则”,学生既可以选择前往,亦可选择留在宁波诺丁汉大学,通过网络授课的形式完成“2+2”学制的课程。

(二)采取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授课模式

在疫情发生之初,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外籍教师由于担心疫情蔓延而选择离开中国校园。后期,因国外疫情逐渐变得严重,滞留在国外的外籍教师由于签证、航班和疫情政策等问题无法回到中国校区进行授课,学校积极应对问题,采取线上授课形式。

中外合作办学提供的是一种有别于国内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培养环境,这种环境形成于实体课堂之中,由不同国籍的师生共同组成的差异化教学服务。虽然线上授课方式可以解决外籍教师无法返校的难题,但也增加了学校的运营成本,同时还需要重视学生对于这种授课方式的接受程度,这使得中外合作办学需要充分考虑线上授课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宁波诺丁汉大学采取了混合式的课堂教学。

三、中外合作办学的疫情管理机制

目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主要位于经济发展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的上海纽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温州肯恩大学,珠三角地区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入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临时性扩招院校名单。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这几所中外合作大学的办学质量和声誉逐步提高,也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模式,这都有助于它们入选临时性扩招院校队列,为出国留学受阻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就学机会。

通过分析几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中外合作办学临时性扩招机构的疫情管理机制,基于教学管理、组织服务和资源共享三个维度探讨其疫情管理机制。第一,教学管理主要考察不同中外合作办学在疫情期间教学管理方式的转变,涉及的内容包括师资队伍的流动方式、授课模式与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第二,组织服务侧重于分析中外合作办学在疫情期间成立的不同领导和工作小组,它们是如何调动学校资源和动员不同的工作人员来处理和统筹与疫情有关的事项。第三,资源共享是关于中方院校如何与外方院校保持联系,并实现学术资源的共享。

(一)教学管理——利用线上授课方式走出教学困境

疫情发生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学校都采用线上教学以保障学生的正常学习。

以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为例,该校从2020年2月17日起,利用Panopto平台开展网上教学,并在正式实行网课之前,让师生先熟悉Panopto教学平台;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也在2020年2月17日起进行线上教学,该线上教学安排适用于除实验课和体育课外的所有本科与研究生课程以及兼职课程。根据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要求,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在疫情期间采取了在线学习指导和问答,并在网络平台上设置在线问答模块[4]。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8月,通过与国务院、教育部、外交部、广东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的沟通,深圳北里莫斯科大学成功接回了近70名莫斯科大学教师。这是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中国首个高校大规模接回外籍教师的成功案例[5]。为确保疫情期间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时与对外方合作高校保持联系,调整外教授课课程的教学计划。为此,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将中外合作教学的课程改为本校教师授课[6]。

上述几个案例均说明了以下问题。第一,疫情期间开展线上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西交利物浦大学通过紧急注资、着力部署线上教学设备及技术,确保线上教学顺利开展。同时,制定并落实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管理条例,例如:《在线教育指导框架》《在线教育行为准则》等。该校的教育质量管理部门同步发起质量监督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各教学单位在线上教学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反馈,积极整改,并协同学校其他部门及时解决;针对收集到的优秀案例与建议,第一时间传送至所有教学单位,供其学习,取长补短。与此同时,为了帮助承担在线教学的教师尽快优化网上教学相关技术,学校技术支援组开设了一系列的培训课程和工作坊,有效提高了在线教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在线教育的质量和可靠性是学校在这一特殊时期的首要任务,在全球疫情结束后,教育形式很可能发生转变,更多的网络资源将得到利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值得注意的是,中外合作办学每年都会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该报告是展示学校人才培养成果,加深社会大众对学校认识的机会,对于疫情期间质量报告的发布,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尚处于观望态度,由于该报告涉及到生源规模和质量,教学条件、建设和改革等重要内容,需要结合不同层面,综合考虑报告发出后的社会影响性再作进一步探讨。

第二,在签证和交通受限的情况下,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争取到一批外籍教师返校的机会,这将成为其他中外合作办学外籍教师返校的典范,为其他中外合作办学外籍教师返校提供经验指导。

(二)组织服务——成立疫情防控工作小组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大专院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和机构纷纷设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这些工作领导小组长通常由高校的校长或机构的院长担任组长,贯彻落实疫情期间的校园工作安排,包括进出校园、体温检测和公共场所消毒等具体事务。

需要说明的是,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的英语教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深圳大学与法国南特高等商学院合作举办金融科技与风险控制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疫情防控小组,主要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深圳大学负责、统筹;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也设立了疫情防控工作小组。

以长三角地区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为例:疫情发生后,这两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按照所在省市的疫情防控政策文件,在学校内部成立了防控疫情工作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主要由学校的行政人员担任组长等职位,主要也是围绕着校园防控和管理措施、教学管理、物资储备等事项开展工作。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成立了独立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由学校的各级行政人员担任,负责统筹校园的疫情防控工作,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三)资源共享——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资源能力

资源共享是中外合作办学应对疫情的管理机制之一,主要是指“中方与外方教师共同开展线上合作与交流”“为出国留学受阻的学生提供更多就学选择”两个方面。

第一,中方与外方教师共同开展线上合作与交流。他们共同商讨疫情期间的教学安排和内容。实际上,这种线上合作模式只是把以往的面对面合作与协商改成以网络形式进行。针对有外籍教师参与的课程,由于出入境、签证和航班的限制,他们无法如期进入中国境内的校园。因此,大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开展线上与线下的混合方式进行教学。以上海纽约大学为例:上海纽约大学扩展的校园和世纪大道校园的大部分课程将在线下课堂开展。参加“Go Local”项目(允许纽约大学三大门户校园“纽约”“阿布扎比”“上海”的学生申请在离家较近的纽约大学教学点注册入学)的学生仍可以参加母校开设的线上课程。扩展校园的部分课程或将充分利用“上海纽约大学数字教学工具包”,以线上或“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开展教学,使无法来上海校园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也能参与其中。

第二,为那些出国留学受阻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这些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招生方式进入临时性扩招的中外合作办学就读。虽然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考核要求,但主要包括材料审核和入学考试(面试或笔试),有些学校会考虑学生原来申请的海外大学的世界排名。以上海纽约大学为例:在2020年秋季学期,上海纽约大学接收了来自纽约大学和纽约大学阿布扎比校区的约2 300名中国本科生和800名中国研究生。受新冠感染疫情对出入境的影响,部分被纽约大学录取的中国学生难以按计划在2020年秋季学期前往纽约。为此,上海纽约大学积极响应纽约大学的需求,提供“Go Local”项目,为目前在中国但无法前往纽约大学就读的学生申请入学。该项目允许纽约大学的三个门户校区(纽约、阿布扎比和上海)的学生申请离家更近的纽约大学入学。

四、中外合作办学的“资源—管理”疫情应对矩阵

本文依据办学资源和学校管理模式,提出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资源—管理”疫情应对矩阵,分别是“强资源—强管理”“强资源—弱管理”“弱资源—强管理”和“弱资源—弱管理”四种模式(见图2)。

第一种类型是“强资源—强管理”模式,特征是学校具有很强的办学资源,在与合作院校的共同治理以及对学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中方院校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办学资源也体现在与其他学术机构的合作能力,此类学校以入选临时性扩招院校名单的中外合作办学为主,它们自身的办学资源充沛,基本达到教育部规定的“4个1/3”要求,此类学校应对疫情有以下两种做法。(1)加大力度宣传中外合作办学“不出国的留学优势”,满足政府对扩招生源的要求,增加了一定的招生名额。(2)基于学生自愿原则,继续运行中外合作办学的交换与交流项目,由于它们具有更为广泛的办学资源,在与外方院校的共同治理过程中,中方院校具有较大的话语权。所以,在疫情期间,这些学校没有暂缓中外合作办学的交流、交换项目。

第二种类型是“强资源—弱管理”模式,特征是外方合作院校在院校治理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中方院校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位置。雖然学校的办学资源丰富,但是在一些具体的管理和人才培养问题上(例如:学生的交换、交流项目),外方合作院校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形成这种差异的背后原因是办学双方母体学校的实力差距,如母体学校的世界大学排名和办学水平。此类学校应对疫情有以下两种做法。(1)由于同样入选临时性扩招院校名单,能够扩招那些受疫情影响而无法出国的学生,也注重吸纳那些有意到外方合作院校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学生,自身办学实力强大,基本达到教育部4个“1/3”要求。(2)较难确保出国交换、交流项目的顺利开展,需要考虑外方合作院校的想法和要求,暂缓疫情期间的出国交流项目,或者采取线上形式解决境外交换项目的困境。

第三种类型是“弱资源—强管理”模式。由于该类机构/项目没有入选教育部临时性扩招院校名单,加上自身的办学资源匮乏,较难达到教育部规定的4个“1/3”要求。由于聘请外籍教师的成本高,所以中方院校的教师承担更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三种模式形成的背后原因是此类中外合作办学更多的是基于经济驱动因素而设立,但在运营成本问题、生源和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较难全面引入外籍教师授课。此类机构/项目应对疫情的做法是: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聘请外籍教师在网络课堂上授课。这是一种成本低、效率高、实用性强、安全性高的方式,校方无需为外聘教师提供住宿出行安排,聘请成本大幅降低;外籍教师无需进入境内校园授课,节约了时间以及交通成本,极大程度避免了入境带来的隔离、出行和住宿等问题;学生可以因地制宜选择上课的时间与地点,甚至在家就可以接触到国际化教学。

第四种类型是“弱资源—弱管理”模式。从办学实力来看,外方合作院校的母体学校比中方院校强,但它并非处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对引进的高等教育资源是否优质这一问题存在争议。此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开设的专业集中在商科、金融等。由于机构/项目成立初期的资源匮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与其他学术机构建立学术联系的能力,学生的交换与交流项目范围相对较小。此类中外合作办学应对疫情的做法是:仍然采取线上授课形式,但相对来说,外聘教师的比例远低于中方教师的比例。另外,它们的交流交换项目很大程度上由外方合作院校推动,疫情期间的交流交换项目是否继续运行主要取决于外方合作院校,并且交流交换项目的选择范围仅仅局限于外方合作院校的母体学校或者其他较低层次的学校类别中。

五、结论

通过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案例分析,从教学管理、组织服务和资源共享三个方面对入选临时性扩招院校名单的中外合作办学的疫情管理经验进行探讨,提出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资源—管理”疫情应对矩阵。中外合作办学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对教学管理、组织服务和资源共享机制进行优化。

第一,在后疫情时代,中外合作办学应该加强宣传策略。充分利用疫情带来的“机遇”,推广“疫境”留学,“不出国的留学”理念,吸引那些想出国留学的学生关注中外合作办学,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在地国际化的战略目标。

第二,增加国际学生的比例。国际学生作为衡量高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尤其是当前境外国家的疫情仍然严峻,国际学生对于位于中国境内的中外合作办学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适当增加国际学生的比例,既能增强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又能解决国际生就学困难的问题。

第三,派出中方教师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和培育理念。其一是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不用花费时间和精力聘请外教;其二是解决外教流动受限的问题。从整体上,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升学校国际化的能力和指标。在疫情期间,中外合作办学不需要境外的教学和科研人员进行合作指导,只需要通过派遣中方教师或是以网络方式进行,弥补这一方面带来的影响。

第四,外方合作院校将发生变化。新冠感染疫情致使中美、中歐关系低迷,中方院校应该把合作目标投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比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合作办学,这既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争取到更多的办学资源和资金援助,又能在疫情期间避免合作受限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辉耀.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提升“本土留学”吸引力[EB/   OL].(2013-07-29)[2022-07-13].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1307/t20130730_154747.html.

[2]王雨竹.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幼儿园安全管理研究[J].教学研究,2021(2).

[3]任莉星.危机管理理论在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中的应用[J].洱学院学报,2020(5).

[4]刘芹.安排学术教师在各种互动平台上开设线上答疑模块[EB/OL].(2020-07-03)[2022-07-13].https://www.sbc.usst.edu.cn/2020/0703/c7732a224919/page.htm.

[5]百度新闻.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70位俄方教师在疫情期间顺利返校[EB/OL].(2020-09-28)[2022-07-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9042758875736489&wfr=spi-   der&for=pc.

[6]葛晓蕊.疫情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经验总结[EB/OL].(2020-09-28)[2022-07-13].https://zjacc.zufe.edu.cn/info/1404/11416.htm.

猜你喜欢

危机办学院校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停电“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