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私德培育的理论逻辑及现实要求

2023-05-30廖启云赵佳欣

关键词:高校教师

廖启云 赵佳欣

摘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重要性。高校教师不仅是社会人才的输送者,更是社会创新的源泉,加强高校教师私德涵养既是实现高校教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之举,也是公德建设得以实现的动力来源。因此,立足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国家、高校要不断加强高校教师私德培育,形成高校教师自觉涵养操守、端正品行、严以修身的新风尚。关键词:高校教师;私德培育;现实要求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4-0010-04

2020年1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推进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1]。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全局出发,对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作出了深刻阐述,将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摆在了新高度。本文通过探讨高校教师私德培育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及私德涵养中的问题与现实要求,为进一步发挥高校教师不言之教、实现全方位育人提供参考。

一、高校教师私德的内涵

提到私德,就不得不说公德,公德与私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既包含了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和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又包含了个人层面的价值观[2]。而私德与公德就是属于个人层面的道德范畴,是对个人道德的规范。公德即公民基本道德,指向的是公共生活,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等品质;私德则是个人基本道德,例如,诚信、友善等,其更加关注非公共生活的个人道德品质,包括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因而,高校教师的私德,是指向高校教师的个人道德要求,是其在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方面的道德表现,而非其在公共生活中的个人道德表现。

(一)高校教师私德是以“四有”好老师为核心的个人品德

高校教师私德是指高校教师在个人品德方面的表现,是以高校教师个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礼识学识、仁爱之心为核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首先,高校教师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形成大志向、宽胸襟、高境界,使自己能够从思想上、行动上作好艰苦奋斗、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准备,做到困难面前不畏惧、挫折面前不悲观、诱惑面前不堕落。其次,高尚的道德情操既是衡量高校教师人格品质的重要标准,也是高校教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基础,是高校教师在面对诱惑时,保持理智,战胜欲望,形成理想和信念,从而调节实践的重要精神力量。再次,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的礼识学识,学识使人增长见识,礼识则能使高校教师增添个人魅力和光彩,是高校教师能够“教得好、服得住”学生的重要个人品质。最后,高校教师要保有仁爱之心,能够讲奉献,尊敬他人,真诚地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

(二)高校教师私德是以家庭责任感为核心的家庭美德

高校教师私德是指高校教师对于家庭责任的承担,以高校教师个人的家庭责任感为核心。“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构成“千家万户”的一个个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而个人的家庭责任感也是构成每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私德情况如何,与其家庭责任感的高低是分不开的。中华文化历来重视对家庭美德的传承与弘扬,形成了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家庭美德,而革命先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也形成了“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立德树人,勤俭持家”等不为家庭谋私利、以身作則的家庭美德[3]。因而,高校教师私德就是以家庭责任感为核心的家庭美德,就是指高校教师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自身的家庭责任感,学习优良家风文化,勇于承担家庭责任,建设模范家庭,并且在与家庭成员的接触中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换位思考、对他人负责的个人能力,形成个人内在的责任意识,从而转化为一种个人的内生动力,增强高校教师内在的品德修养。

二、高校教师私德培育的理论逻辑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4]。由此可见,私德培育是高校教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之举,是公德培育得以实现的动力来源,也是建设高校教师队伍的客观需要。

(一)实现高校教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之举

首先,高校教师私德涵养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与使命。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既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为祖国发展奉献力量,也需要每个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地拥护中国梦——需要用每个人的理想和信念进行牵引。高校教师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不仅要为社会的发展出谋划策,还是社会人才的输送者,面对的是即将走入社会的青年学生,因而,高校教师作为时代新人的塑造者,需要为时代新人的理想与信念注入力量,高校教师只有以身作则,自身具有较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引领新时代的大学生走入社会、奉献社会。

其次,高校教师私德涵养有利于发挥高校教师道德导向作用。教师自古以来都有着“德望为时所服”而又“能以德行引人”的使命,高校教师更是如此。高校教师的品德与行为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不应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成为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引路人,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创新能力,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引领青年人追求美好生活。因此,只有加强对高校教师私德培育,高校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最光辉的职业”。

最后,高校教师私德涵养有利于发挥高校教师在家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对天下安定起的重要作用,古语有云“天下之本在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建设有许多重要论述。他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3]。社会中的每一个家庭是否能够稳定和谐是推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因而,高校教师更应该发挥其在家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一方面,高校教师积极承担家庭责任有利于其私德的塑造,加强其家庭责任感,构建模范家庭,从而推动新时代家风建设。另一方面,具有较高家庭责任感的高校教师也可以为当代大学生起到良好家风文化示范作用,促进青年学生提高家庭责任意识从而为社会发展更好地贡献力量。

(二)公德培育得以实现的动力来源

首先,高校教师私德培育是公德构建的内在要求。梁启超先生在1903年作《论私德》中指出“欲铸国民,必以培养个人之私德为第一义; 欲从事于铸国民者,必以自培养其个人之私德为第一义”,即培养国民道德,应以培养私德为先务,从事国民道德教育的人,应首先重视培养自己的私德[5],认为公民可以很好地参与公共生活,在公共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公德,就必须要以培育私德为第一步,而从事道德教育的人更应该从自身做起,重视自己的私德。自古以来,不难发现,一个公德良好的人,必定为人品行端正,勇于承担家庭责任;而一个私德水平较低的人,很难会做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事情,因此提升高校教师的公德就要求高校教师首先要进行私德涵养。

其次,高校教师私德培育是公德建设的内在动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公德,是对高校教师这一群体的道德规范与要求。不难发现,当社会中的道德价值体系是对某一群体的规范时,则相应的道德约束力反而会降低,因为,一方面,人们会觉得针对某一群体的道德规范是对他人的约束,而非自己的约束。另一方面,侥幸心理也会使得人们觉得即使不去履行这些道德规范,也并不会被他人发现。因而,私德作为个人的品德,是一种内在的动力,表现为一种个人修养和强烈的责任感,则会驱使高校教师自觉地履行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私德作为人们道德品质的基本元素,是高校教师自觉履行职业道德、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推动力。

最后,高校教师私德培育是公德建设的必然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的重要论述中就包含了“守公德与严私德”的观点,“严私德”又是“守公德”得以实现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6]”也就是说,“严私德”与 “守公德”是相辅相成的,高校教师只有在具有较高的私德情况下,才能将公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和行为体现,而当高校教师能够自觉地遵守公德要求时,也可以更好地在实践中涵养其私德,为其自觉遵守更高的公德规范提供内在的动力。因而,高校教师私德培育是公德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公德建设的必然结果,又继续推动公德不断发展。

(三)建设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的客观需要

首先,高校教师准入规范要求中不够重视对高校教师私德的培育。近年来,由于高校教师私德表现的抽象性和高校更加重视教师的科研成绩等因素,高校教师的准入标准大多是重专业水平而轻道德表现,这里的道德表现既包括公德表现也包括私德表现,同时因为对高校教师私德行为方面难以量化考核和进行质性评价,即使存在考核标准,这些标准又都比较抽象和宏观,通常是软指标、虚指标[7]。因而,大多数高校在引进人才时,会严格考察与限制其科研经历和职称职务,但对于高校教师私德情况却不作为考察依据。

其次,在建设高校教师队伍的实践中重公德轻私德。我国一直都在通过立法、行政法规等途径规范高校教师道德素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具有行政约束力的政策意见《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8]。这些法律法规关于高校对教师的道德考察都主要围绕国家所规定的某些职业道德规范,也就是公德表现,例如高校教师是否爱国守法,是否敬业爱生,是否能够服务社会,但很少有法律法规会关注并明确提出高校教师个人品德及家庭责任承担这些私德方面表现的重要性,也缺乏对高校教师私德情况的考核内容。同时,对于高校教师的私德规范要求被淹没在各种法律法规中,而没有更具体化,关于高校教师私德奖惩激励制度也谈之甚少,高校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私德规范,应该遵守什么样的道德要求,如何能够更好地激励高校教师提升私德,很大程度上都要靠教师自我涵养,而这种自我涵养又需要教师具有极高的私德水平。

最后,高校教师公德的高位运行与私德的低位运行。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作为新时代塑造者的高校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人们往往理想化地从对教师职业的固有观念出发来对高校教师公德提出要求,脱离当前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生活的实际和特点,从而使部分高校的公德规范因过于理想化而缺乏现实针对性和实效性。较高的公德要求与相对宽松的私德标准,使得高校教师私德培育形成了“宽进严出”的局面。一方面,高校教师群体形象不断“圣者化”,社会对高校教师全方面的期待值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師私德水平并没有被很好地规范,高校教师的实际行为脱节于社会的公德要求,即部分高校教师私德有待提升,公德要求很难转化为高校教师的内生动力,从而无法产生实际的道德行为,甚至做出一些超越道德底线的行为,而又在高校教师公德形象的笼罩下,使得整个社会对高校教师形象有较高的期待所产生的公德与私德高低位运行差异。

三、高校教师私德培育的现实要求

高校教师私德培育是“人师”形成的关键一环,因而,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教师私德培育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立足国家、高校、个人这三个主体,不断加强高校教师的不言之教。

(一)国家:提高高校教师准入门槛

第一,将私德要求纳入高校教师准入制度。坚持高标准的高校教师准入制度,将高校教师的私德状况纳入高校教师准入制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高校教师的私德表现作为准入条件之一,将道德与法律相结合,以处理好公德与私德的关系为原则,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准入制度。在高校教师准入制度中,既要强调高校教师公德的重要性,又要不失时机地针对高校教师私德培育进行一定的界定,从工作和生活、公众和个人等双重角度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准入制度。

第二,加强高校教师私德榜样宣传。榜样精神是一个时代个人道德品质在实践中最生动的展现。高校教师私德培育要积极发挥高校教师榜样的力量,通过开展道德模范宣传学习活动,努力形成尊崇模范、学习模范、争当模范的新趋势,以及形成高校教师争当私德模范的思想环境,完善高校教师私德的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机制,激发高校教师崇尚私德的正能量,推动高校教师将私德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榜样力量转化为推动高校教师私德培育的重要动力。

第三,完善高校教师私德激励体系。适当的激励制度是提高高校教师准入门槛得以完善的关键和突破口,因而提高高校教师准入门槛的同时,国家也应该采取适当的激励制度来支持高校教师协调好家庭与职业间的矛盾。通过优化完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校教师保障体系,为高校教师进行教学与科研提供更多的便利,协调好高校教师职业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同时,提高私德在师德师风评价中的比重,将高校教师的私德要求和科研、教学摆在同等的位置,还可以将私德培育与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关联,激励高校教师更加重视个人私德的培育。

(二)高校:落实高校教师私德准入方案

第一,明确私德考核的标准。高校应该以高校教师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的情况作为私德考核的标准,将高校教师个人品德的现实与历史表现情况相结合,对高校教师“是否能够尊重长辈、爱护幼小,对家中父母是否尽到了赡养的义务,是否能够尊重婚姻、和睦家庭”等问题,通过随机问询社区邻里等方法调查其家庭关系是否和谐,及对高校教师家庭责任的态度进行谈话评估,将高校教师私德表现作为入职的必要条件。另外,可以将对高校教师的私德要求置于“一票否决”的地位,不把学历当成唯一标准,当发现高校教师有才无德时,应该不予以录用。

第二,落实私德准入标准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我国地域差异、高校特色不同等情况,应该在落实私德准入标准时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情况进行调整,切忌“一刀切”。综合性大学和专业性大学要结合自身专业需要,制定具有特色的私德准入标准。同时,高校还应该针对工科与文科分侧重点实施,工科更需要的是理性思维和创新研究能力,因而更加关注的应该是高校教师长期的私德培育和监督,而文科高校教师的特点是对人类文明历史的传播和对学生能够不断社会化的培养,因而更应该具备较高的私德素养,在制定高校教师准入标准时应该较为严苛。

第三,建立高校教师私德监督奖惩机制。在私德监督机制方面,要构建长效动态监督机制,形成多渠道、多方式、多主體的监督形式,可以通过成立监督小组、设立邮箱、网页、电话等方式进行监督。同时,在高校教师私德的奖惩机制方面,应该建立健全奖励制度,将私德高尚与科研和教学摆在同等位置进行奖励。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在物质激励方面,要对私德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并在岗位津贴、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精神激励方面,要重视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和激励作用[7]。另外,也应该建立健全惩罚制度,对于存在私德问题的高校教师予以谈话、警示和处分等。

(三)高校教师:加强自我涵养

第一,高校教师应该提升学思结合的能力。古希腊的德菲尔神庙上写着“认识你自己”,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人贵有自知之明”,都强调了每个人加强对自己认识的重要性。高校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学习到自然、社会、人的发展规律,才能对高校教师领域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形成深刻认识,为其道德动机和行为实践提供内在动力。如果高校教师对道德规范、原则认识和理解不够,那么只能算是合乎道德,而不是内在的自发性决定的,是一种“他律”,是一种“外在于人”的道德表现,而非高校教师个人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因此,高校教师加强自我私德涵养就是提升学思结合的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认识到如何处理个人与个人、家庭、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领悟自身应该追求的精神价值。

第二,高校教师应该培养知行统一的能力。知行统一就是指高校教师应该具备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能力,将私德的原则转化为外在的实际行为,而不仅局限于思想层面。另外,高校教师还应该重视道德实践,正如中国古代众多思想家所说“积善成德”,通过不断、多次的道德行为,从而加强自身内部的道德品质。因此,高校教师私德的自我涵养要通过不断的道德实践,巩固个人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内化为强大的道德信念,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再去指导个人的行为实践。

第三,高校教师应该培育“自讼”“慎独”的品质。“自讼”是指高校教师需要具有反思自己的能力,能够辨识各种道德规范以及各种道德制度的合理性,能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进行道德拷问,以及自己是否能够在面对各种诱惑与干扰时,还能做到自我反省,能够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不断提升自我,不断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同时,高校教师还应该不断提升“慎独”的品质,人都会犯错,但最可贵的就是能够自我反省。慎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个人品德,当高校教师独自一个人时,也应该积极地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来不断地提升自身私德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J].中国民族教育,2021(3).

[2]肖群忠.民族文化自信与传统美德传承[J].道德与文明,2020(1).

[3]顾保国.论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2).

[4]朱之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助力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20(9).

[5]梁启超.新民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62-163.

[6]杨林香.习近平关于师德重要论述的三重意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

[7]邸燕茹.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4).

[8]王继红,匡淑平.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挑战与优化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0(5).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专业伦理品性及其涵养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教师校本培训研究述析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兼职行为规范化的路径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