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
2023-05-30德州职业技术学院闫鲁超
文 /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闫鲁超
前言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许多针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文件和实施意见,并提出应把思政教学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互融合。不过,由于部分高校在实施过程中过于重视知识传递而轻价值导向,并出现了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健全等一些问题,使得“课程思政”改革很难深入实施。本研究通过探索在高职院校学科之间融合发展与“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途径,试图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更好的实现“课程思政”,进而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个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思政教学指的是我们所理解中的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它偏向于静态化的课堂,单纯的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但“课程思政”却有所不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扩展,使其包含的政治意义增加了许多,这是因为在所有学科中都体现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各种学科的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中渗透思想政治教学,并通过这种方法实现了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学[1]。
二、“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在中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要,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等基本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中国当前经济增长现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服务输出创新创业型人才。通过在高职学院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导入“课程思政”的概念,既能够有助于学生把自我理想信念和国家的繁荣富强结合起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充分适应国家创新型建设的技能人才需求。
(二)树立学生正确创新创业观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市场经济越来越具备自发性和障眼术的特征,导致了不少毕业生在创新就业观上出现错误。在具备自发性和障眼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语境下,部分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过分强调企业效益,却忽略了集体利益以及企业应有的公民职责,常常是不考虑企业发展而选择一些有利可图的行为蜂拥而上。这些利益企业精神内涵的理念也导致高职学校毕业生非常青睐进行一些看似有利可图的行为,使得部分学子在创业的过程中越来越忽略了信用知识、契约精神、公众职责等良好的素养。所以,根据这些现状,高职学校在教学工作中有必要把“课程思政”理论引进到课程中去,以此促使他们正视创新就业思想的形成,并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实践中充分考虑企业实践[2]。
(三)促进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创新与创业的思想在社会各界中越来越普及,各院校也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教育事业上开展革新企业发展的教育,在高校中建立了革新企业发展课堂,同时进行了教师队伍培养与建设工作,在革新企业发展的教学上都展现出了一定进展。但在具体实施上还是有一定困难,例如在高职学校的革新创业教学中,仅就革新意识、创造技能这些显性因素上开展了训练,而在革新企业发展的德育教育这类要素上则未能得到广泛关注。此外,在高职学校的革新企业发展培养工作中,由于教师队伍中的老师的整体素养不足,老师既不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也自然就不具有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引导与跟进的功能。所以,在当前的高职学校革新创业教学中有必要导入“课程思政”的概念,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在革新创业教学中的有效性与亲和力。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者理念认知模糊
首先,政府经费支持还不够。当前,很多的高职学校管理者都把全部精力聚焦于“双高计划”建设上,并投放了大量的费用进行特色学科集群计算机的建设,以不断丰富高专业教学课程内容。可是,却忽视了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视,由于创新就业的专项经费相对较少,造成了创新创业教育逐步边缘化,效果很难达到预期成效。其次,学校注重形式却忽视了内容。当前,高职学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课程思政”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刀切”的现状,高职学校管理层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的认识还不够清楚。一些高校为了满足国家考试指标,要求毕业生参加全国创新创业比赛,背离了创新创业的教学开设宗旨,更不适应学校“课程思政”的内容。同时,部分高校也比较重视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策划书的写作、学生答辩技巧等显性知识,却忽视了对学生创业的品德、社会责任心、创新意志等隐性知识,也无法做到“课程思政”知识点中对创新创业教学的合理指导[3]。
(二)思政教育融合形式单一
随着中国高职学校创新创业教学发展的日趋完善,作为教授创新创业知识的基础课程载体,创新创业教学往往学时相对较少,且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同时,所教授的理论知识课程也大多只是讲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理念,以及有关政策法规;而一般期末考评结果都是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创新创业课堂对学员所发挥的价值导向功能。另外,相比于传统的理论教学理念,“课程思政”教育这一概念提法相对较新,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也正在探讨这条途径。所以,对于怎样使“课程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学的交叉渗透融合以实现教育效果,目前还缺乏一个科学评价系统,从而造成了部分年龄大的创新创业教育者没有对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整体了解和认知,无法合理设定课程内涵。
(三)师资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国家政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目前大多数的高职学校都已基本形成了创新培训教学的专业师资团队,但专职、专业老师所占比重却极少,且往往是由人文社会科学老师、辅导员以及兼任老师担当创新培训的讲授主要任务。而且,正因为大部分的创新企业教学导师都是非科班出身,缺少实战经验。正由于这些知识传播者并未进行过系统的、全方位的创新型创业教学系统训练,其自身根本就不能产生创新创业意识,也因此其所传授的教学内容也主要是以本为本,并没有完整地总结各个创新创业过程所需要注意的要点、难点,所以也很难适应学员们对创新型创业教学的实践需求。
四、“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可实现路径
(一)强化管理者认知,健全工作机制
1.完善教学思政工作制度。加强顶层设计,是优化高职学校创新创业教学和与教学思政工作紧密相融的重要任务。首先,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的各项工作制度,建立由党委书记领导的学校、学院(系)、教研室三级“课程思政”工作改革教育的领导班子,以统筹协同推动创新创业教学和课堂思政的融合建设工作。再者,按照合理计划“课堂思政”总体布局,统一部署创建课堂思政和创新创业教学的具体工作细则和改革发展推进时间[4]。
2.完善工作评估机制。建立并健全教学思政与德育融合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考核激励机制,严格按照教育部指导方针设定工作目标,把教学思政德育改革水平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综合评估考核中的关键指标。同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制度科学的评估标准,全面追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建设情况,定期对学生的思创课程评价情况开展调查研究与访谈,以掌握学生真实的教学反馈,进一步健全并完善师生动态教学评估管理机制。
(二)推动“课程思政”理念渗透
1.健全培训方案制度。要针对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完善和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创业人员的培训方法和教学大纲,并提出全方位的考核方法。在创新创业知识传授的全过程中,进一步凸显思政基础知识教学的关键地位,进一步提高思政基础知识教育的水平作用。将创新创业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创新创业和教育思政元素的深度结合,以不断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2.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达到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创新创业技能和思政意识共同提升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在项目制定的同时,还必须深入教学中,理解其对创新创业的要求与挑战,重点突出开拓进取精神、拼搏精神等核心理念政治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同时,学校针对市场需求,充分利用教师专业优势,挖掘教育思政特色,并设置创新就业的教育思政案例库,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5]。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行业的发展也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对创新创业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也开始逐步增加了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注,但随着项目的逐步实施,对创新创业人员的培训也初见了成效,而对思想政治教学也逐步产生了缺失。这一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引入,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培训项目也随之产生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