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和温情呵护受伤的花朵
2023-05-30郭瑞娟
郭瑞娟
青春期是亲子冲突的高发期,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发展正在经历一场巨变。孩子们在变,父母却常常沿用先前的思想观念、教养方式对待孩子,这是亲子冲突在青春期表现明显的一个主要原因。亲子冲突是亲子间由于认知、情感、行为、态度等不相容,产生的心理或外显行为的对抗状态,它表现为分歧、争吵甚至身体冲突等。身体冲突是冲突形式中最为激烈的一种方式,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也最为不利。
教给青少年积极主动与父母解决冲突的方法,才能使亲子冲突不至于对亲子关系产生更大的不利影响,或能使得亲子冲突成为亲子关系改善的契机。在后一种情况中,高质量地解决亲子冲突,会促进青少年个性的形成、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及调控情绪的能力。
如何恰当、合理解决与父母的冲突?在本个案中,老师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首先,态度积极,主动交流;其次,改变看法,改变从他人、外界找原因的视角,转而从自身找原因;最后,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改善自己可以做到的部分。
● 个案简介
本案例中的女生是家中的长女,笔者给她化名“丫丫”。丫丫有一个上小学的妹妹,妈妈是全职妈妈,中学学历,主要在家负责她和妹妹的生活和学习,家中靠爸爸赚钱养家,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在丫丫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出差是常事,很少回家。平时家中多是她、妹妹和妈妈相处,她小学时奶奶和她们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她家中经济状况不算差,爸爸一个人赚钱,可以供养他们一家的生活,以及提供姐妹二人的各种兴趣班、辅导班等教育费用。
上小学时妈妈督促她学习,再加上小学时学习内容简单,她学习成绩中上。刚进入初中,学习的科目增多,内容更多、更深,需要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她时常觉得力不从心,学习成绩在班级末尾。而且她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习惯也不太好,会因为背书、默写、测验没完成等,被任课老师在班级群里点名。这让脾气本就不好的妈妈很恼火,甚至时常对她非打即骂,恨铁不成钢。她很畏惧妈妈,很害怕妈妈打骂她,在妈妈惩罚她时也不敢反抗。据她反映,她小时候因为没有达到要求,妈妈经常打骂她。爸爸经常不在家,偶尔爸爸在家遇到妈妈打她的情况,介入程度也不深,几乎每次都是“平息事态”而已,并不能改变她被妈妈打骂的处境。
在学校她有亲密的朋友,正常的同学、师生之间的交往。在平时的生活中,她比较懒惰,生活上依赖妈妈,自己的房间都是妈妈帮着收拾,饮食起居也是妈妈照顾得多。
与丫丫不太一样,妹妹是令大多数家长满意的“别人家的孩子”。妹妹乖巧懂事,学习方面很优秀,在生活、学习各方面很让人省心,妈妈很喜欢妹妹,也会常常拿她和妹妹比较。比如妈妈给她们姐妹二人的零花钱,妹妹用来买文具,而她用来买明星画报,妈妈发现后会生气,并将她的画报撕去。不过,她和妹妹的关系并没有因为妈妈的区别对待而变得僵硬,所以说明丫丫是个明事理、温柔善良的孩子。
这次促使她来到心理辅导室的直接原因是她前一天的小测验成绩很差,心情糟糕,冲动之下将自己的测试卷撕烂,回到家后妈妈看到撕毁的试卷非常生气,对她一顿打骂,并告诉她可以考得不好,但绝对不可以态度不端正。妈妈“骂”得句句在理,她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她被妈妈打很疼,感到很委屈,又想起自己之前各种被打骂的经历,内心更是无比痛苦。让她更加不安的是,本来平静的一天在放学之前被打破了,老师在群里发了个别英语单词听写不好的被留下来的学生名单,其中有她。妈妈在家长群一定看到了,今晚回到家等待她的会不会还是一场“暴揍”,她心里越想越害怕,觉得自己除了离家出走没有别的办法,这才想起来寻求心理教师的帮助。
根据辅导老师本人的观察和会谈中丫丫的言谈举止,她身体健康,精神状况正常,无感知觉障碍,思维正常,自知力完整,意识清醒,接触交谈很合作,语言表达清晰明白,没有幻觉妄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下降等情况;社会功能状况正常,能正常来校上学,课堂上能用心听讲,配合老师的测验活动,由好朋友陪同来心理辅导室。目前的害怕担心来自具体的事件,即被妈妈打骂引起,持续一天时间,担心害怕的心理状态没有泛化。综合以上情况,该女生的问题属于由亲子冲突引起的心理困扰,是学校心理辅导的范围。
● 辅导目标
根据以上的资料和个案分析,老师和丫丫协商,制定了辅导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
1.近期目标与具体目标:帮助她缓解、释放内心害怕的不良情绪,尝试改变对妈妈的看法,改善母女关系状况。
2.长远目标:建设性地完善自我,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健全自己的性格和心理健康水平,主动在改善亲子关系中实现自我的成长。
● 辅导过程(部分)
1.第一次辅导(2018年12月25日下午)
【目标】
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初步确定辅导目标,交代保密原则。
【方法】
摄入性会谈,尊重、热情、倾听、积极关注、共情等技术,开放式提问。
【过程】
第一步,简单介绍心理辅导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第二步,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让学生尽情倾诉,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三步,用开放性问题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目前的状态。探寻她的心理矛盾。
【總结】
通过第一次辅导,丫丫明白了心理辅导的保密原则,对辅导老师产生了极大信任,建立起信任关系。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愿意向心理教师求助,尝试理性情绪疗法。她通过倾诉纾解了害怕、担心,同意老师的建议,放弃离家出走的念头,很大程度平复了消极情绪,答应老师一定回家,明天来见老师,后面慢慢解决问题。
老师收集到丫丫目前经历的事情、担心的事情,她目前的情绪、生活学习状态,以及她大致的家庭情况。
2.第二次辅导(2018年12月26日中午)
【目标】
进一步收集来访者资料,全面、深入了解来访者的家庭成员及互动,全面了解来访者成长经历,目前进入初中的适应情况、学习状况,加深咨询关系,学习放松技术,缓解不良情绪。帮助丫丫简单了解心理辅导的技术及原理,初步商定辅导目标。
【方法】
会谈法,深呼吸放松练习,合理情绪疗法。
辅导片段截取:
第二天她如约而至,情况好了许多,不再苦着一张脸,脸色也不再那么苍白,有几丝礼貌而又自然的笑意。看到她的样子,我内心如释重负。
丫:“老师,昨天晚上爸爸接我回家的,妈妈也没有打我。”
师:“有的时候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是不是?”
丫:“昨天我回到家妈妈没有说什么,家里挺平静的。”
师: “那你心里觉得怎么样?有没有平静一些?”
丫:“我心里平静多了,但是妈妈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我做不到,心里还会有点儿害怕,害怕妈妈还像之前那样打我。”
师:“心里还是有点儿害怕。还有什么吗?”
丫:“心里总觉得跟妈妈有种距离感。”
师:“妈妈打了你,你觉得一时间没办法和她亲近,是吗?”
丫: “是的,我觉得和妈妈的距离比之前更远了。昨天是爸爸回家的,又是爸爸当了和事佬。之前也是,妈妈打了我,总是爸爸出来找我,跟我说好话,妈妈从来没有跟我道歉过,为什么呢?她为什么就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呢?”
师: “你觉得妈妈差你一个正式的道歉,是吗?”
丫:“是的,好像她从来都没有错。”
3.第三次辅导(2019年1月4日)
【目标】
加深师生关系,尝试挖掘不合理信念,引导、帮助她进一步、全面地认识自己与母亲、妹妹的关系,认识到母亲区别对待她和妹妹的具体原因。
【方法】
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第一步:家庭作业的反馈,她练习深呼吸放松的过程、体会,期间是否遇到困难。
第二步:详细解释ABC理论,让其明白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并非由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人们的信念决定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和行为结果。从而根据ABC理论,她可以结合自己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她印象中总是妈妈打骂她,似乎对她没有任何关爱,这一想法让她不安、委屈,害怕媽妈。但如果她换个视角,想想自己成长过程中妈妈对她好的事情。她改变想法之后,心情就会改变,看到家庭和妈妈在她成长过程中带给她的温暖。
第三步:家庭作业——写下自己和妈妈之间的5件具体的愉快事件,可以是妈妈对自己的关爱、照顾等,下次辅导的时候和老师探讨。
片段截取:
师:“你想想妈妈有没有关心你,对你好的时候呢?”
丫:“我小时候学跳舞,学了一星期,拉韧带实在是太疼了,我不能忍受,妈妈就帮我把舞蹈课停了。”
师:“很好,妈妈心疼你,怕你受罪,就把你的舞蹈课停了。”
丫:“我妹妹学什么都很认真,妈妈很少打妹妹。”
师:“妈妈对待你和对待妹妹的方式不一样,是吗?”
丫:“是的,妈妈对妹妹很好。”
师:“你有想过为什么妈妈对你和对妹妹不一样吗?”
丫:“我妹妹不那么让妈妈操心。”
师:“具体说说呢?比如你和妹妹有什么具体的不一样?”
丫:“比如说,对于零花钱,我都是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像是明星画报、漫画书等,而妹妹都是攒着妈妈给她的零花钱买文具。还有我和妹妹一起上写字课,我还没有妹妹学得好。妈妈总是会指责我,你看看你妹妹都用钱买文具,而你就会买些没用的东西。你怎么那么笨,还不如你妹妹。”
4.第四次辅导(2019年01月11日下午)
【目标】
进一步转换看问题的视角,全面看待自己与母亲的关系,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发现不足,积极改正。总结在来访中所学,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应用所学,深化、巩固和辅导老师的关系,尝试结束辅导。
【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过程】
第一步:反馈过去一段时间的情况,对她的体验给予鼓励,并与其进行修正补充。
第二步:根据合理情绪疗法,采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式向她提问。
第三步:帮助她认识到不合理的信念常常会反复,而且有时候意识不到,要有反复辩驳、反复成长的心理准备。
就作业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巩固对不合理观念的辩驳。
【片段截取】
又过了一周,丫丫按时走到辅导室。她脸上绽放着笑容,步履轻快,坐下来跟我说:“老师,我们作业挺多的,我跟您说一会儿就回教室。”她反馈妈妈这段时间常带着她出去玩,和她关系缓和了许多。
● 辅导效果与反思
我们结束辅导的时间正值紧张的期末复习周,丫丫似乎完全从与妈妈的激烈冲突中走出,她不再担心害怕,她的心思被即将来临的期末考试填满,想的都是完成作业和好好复习。这终究是个心思单纯的、处在学习阶段的孩子,她能将心思都扑在学习上,令我欣慰许多,至少她明白目前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丫丫还跟我说最近她和妈妈的关系和谐多了,她越来越感觉到妈妈为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各种尝试,比如尽量带她出去玩,给她买喜欢的东西。而她也很愿意在学习方面朝着妈妈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刚刚进入初一的她对自己充满信心。
以人为中心疗法被心理学界誉为第三势力,这一思想和治疗体系是每一个接触心理咨询的学习者必然要接触和学习的,对于大多数学习者而言,深入的钻研和体悟可能谈不上,但是一定程度的认识总是有的。“自我实现”“无条件地积极关注”“真诚一致”“同感”等等名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是在实际的心理辅导实践中,真正去践行对来访者的无条件接纳、尊重、认可、欣赏,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辅导的进程中,我一直提醒自己慢下来,不要急于引导、改变丫丫,给她时间,听她诉说。丫丫很多时候能在我的引导下实事求是地叙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叙述的过程中和结束后,不用我提说,她便明白很多事理。她自己想明白比我说任何“至理名言”都要令她印象深刻。我觉得这次辅导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归功于慢慢地、耐心地跟随丫丫,不到时机绝对成熟的时候,我不上前引导。
有人说,“不出意外的话,我们的孩子终将平凡”。坦然接纳孩子的平凡,对于抱着“孩子一定要优秀、要成才”的迫切心情的家长来说更不容易。在自己的期望、要求与孩子的资质、实际水平、现有基础之间找到平衡,与孩子达成一致,亲子双方携手向前,这样或许比一味地要求孩子更能促进孩子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