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相伴 感恩有你
2023-05-30王燕
王燕
〇 案例背景
高中生处在青春期——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情感体验的不断增强,个体容易越来越注重自我的感受,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过多地关注个体的内在需求,忽视对他人感受的理解和尊重。案例中的学生,因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比较专制,导致其性格比较执拗,自己决定的事不会轻易改变。当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时,该学生情感表达比较极端,容易与父母爆发比较激烈的肢体冲突,从而导致家庭氛围比较紧张,亲子沟通出现障碍。在同伴关系中,不愿意为他人着想,缺乏同理心,对来自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认为理所应当,这种错误认知严重影响了个体的健康成长。因此,围绕“亲子关系”这一主题开展感恩专题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看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和无私,知感恩;通过个体成长故事的分享,激发学生感恩他人之心,懂感恩。
2.情感目标:抒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成长路上满怀感恩之心;感知爱的存在,产生感恩之情,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关心同学。
3.能力目标:结合个体的成长历程,引导学生表达感恩,以实际行动关心理解父母;分享生活中的成长瞬间,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感恩成长道路上相伴的师友。
〇 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动画视频《母亲的勇气》《遇见二十年后的父母》。
2.搜集歌曲《天亮了》以及创作背景。
3.搜集亲情案例以及故事图片。
4.收集学生成长的照片,制作短视频。
〇 教学方法
情境体验法,案例讲授法,故事分享法。
〇 教学内容
1.认知层面:知感恩——觉察不同时期我们对父母的认识。
2.情感层面:懂感恩——感恩父母以及身边师友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3.行为层面:表感恩——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父母和师友成长相伴的感恩之情。
〇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1)诗词朗诵:孟郊的《游子吟》
学生诵读唐代诗人孟郊所著的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题:同学们,这首诗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学生:歌颂母爱的伟大等。
(2)观看真实故事改编的视频:《母亲的勇气》
视频内容:她来自中国台湾,名叫蔡莺妹,63岁,生平第一次出国,不会说外文,为了自己的女儿,独自一人飞行整整3天,从台南到哥斯达黎加,无惧几万千米的艰难险阻。
教师总结:从古至今,我们身边有太多歌颂亲情之爱的美好故事和诗词,那些真挚的情感,我们都曾经历过。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我们都从未曾质疑过。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浓浓亲情,引出主题。通过观看视频《母亲的勇气》,体会父母之爱的伟大,引出感恩之情。
2.我们眼中的父母
你爱你的父母,他们也爱着你!每一位父母都是伟大的、无私的,他们用心呵护自己的孩子,愿意倾其所有为子女付出一切。
(1)网络图片分析
①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母与女》。
②下雨天,父亲偏向孩子的伞:《父与子》。
对比照片中呈现的内容,让我们感受到子女永远都是父母内心最在意和关心的那个人。
(2)说一说:你眼中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他(她)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爸爸比较暴躁,喜欢喝酒;妈妈比较温柔,会做很多好吃的饭菜等。
(3)散文欣赏:《假如爸爸还在》,美國作家安·兰德斯著
教师总结:伴随着我们的不断成长,我们对父母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最初的崇拜到现在的怀疑,从仰视到现在的俯视。但父母对待我们从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过,而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网络图片的对比分析,感受父母之爱;以散文内容呈现不同阶段我们对父母的不同认知,知晓感恩的道理,理解父母之爱虽方式不同,但爱的本质无异。
3.感受父母之爱
(1)故事分享
汶川地震中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废墟下给孩子留下最后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2)音乐欣赏
播放歌曲《天亮了》,讲述歌曲背后的创作背景。
背景: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夫妇却失去了生命。
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经过多方联系,她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小孩,同时创作了歌曲《天亮了》。
教师总结:在故事和音乐当中,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这种亲情之爱包围,但我们对身边的父母又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分享和音乐欣赏,体验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让学生体会和感受爱的同时,开始觉察我们对父母之爱的回馈非常少,引导出爱的不对等。
4.亲情之爱的天平
(1)分享交流:心灵感动——“最感动你的一件事”
观看事先搜集到的成长照片,回忆过去的经历,分享成长的瞬间。
问题:①你愿意向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父母吗?②在你的成长经历中,父母为你做过哪些事情让你至今不忘?
(2)观看视频《那是什么》(what is that)
问题:看完这段视频,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像视频中的儿子?
教师总结:我们对待自己逐渐年老的父母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耐烦,而忘记了年幼时,父母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
(3)现场调查:父母之事知多少
①你母亲的生日?
②你给父亲买过生日礼物吗?
③你母亲最喜欢哪件衣服?
④你母亲今年几岁了?属什么的?
……
教师总结:生活中,我们被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所包围,在爱的天平上,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而我们为父母做的事情又太少,在我们爱的天平两端,倾斜得太多。
设计意图:观看照片中的成长瞬间,分享感动我们内心的生活事件,以此激发学生感恩父母之情。通过观看视频以及现场调查,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对父母的索取与回报是不均等的,从而激发我们感恩父母之爱的行动。
5.课程拓展
我们沐浴在父母之爱的阳光里,习惯了这种关爱,认为是理所应当,有时甚至肆意揮霍。我们有没有想过父母的感受?有没有想过也向他们表达我们的感恩之情呢?
(1)播放视频《遇见二十年后的父母》:通过化妆的手段,让现在的父母看上去年老20岁,然后与父母相遇。在彼此注视的情境中,感受时间匆匆走过,感知爱的表达要趁早。
(2)成长的路途上会和很多人相遇,会有很多人给予我们关爱和帮助,我们要感谢身边陪伴我们一起成长的师长和朋友。
教师总结: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唱出了太多人的心声,当我们只顾低头向前的时候,可否停下来回头看一看一直注视着我们的父母,表达一下对他们的爱与感恩,不要等时间都溜走了,我们才追悔莫及。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感受时间的流逝,觉察到爱的表达要趁早。成长历程中,有太多的人给予我们关心和爱护,对待他们也要心怀感恩,感谢成长路上相伴的师长和亲友。
〇 教学反思
1.心理课堂重视认知与情感的生成,用真实的故事引起学生对伟大父爱、母爱的共鸣,由知到情、由情到行,让学生在认知层面不断提升对感恩的认识,在情感层面不断升华感恩之情,进而不断激发感恩之行。
2.课程借助多种教学方法,注重情感的体验和升华,让学生在认知层面不断地知感恩、懂感恩,在情感层面激发表达感恩之情,圆满地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完整合理,情感节奏环环相扣,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课程设计在体验感恩之情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以感恩之情引导感恩之行的部分可以多做一些诠释。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将这部分内容再做深入详细的思考和学习。
4.课程的教育意义外延可以适当地拓展,由感恩父母到感恩师友,引导个体应当对那些给予过自己帮助的师友,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在人际交往中,以感恩之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