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
2023-05-30吴敏
吴敏
青少年自残自杀的情况令人痛心疾首。这些花季少年为何做出这样的极端行为?其中既有这一“狂风骤雨期”年龄段心智不成熟的生理特点,又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如何整合多样性的教育资源,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作为一名高中心理教师,我们的学校教育可以做些什么呢?
2020年5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明确要求“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使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充分显示了国家对开展生命教育的日益重视。
“生命教育”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发表《生命教育》一书,主要论述了生命教育的相关理念,并给其他国家开展生命教育带来了有益启示。华特士还创办了以生命教育为理念的阿南达智慧学校,阿南达学校的宗旨是在传授传统学科知识的同时,教授学生生活的艺术,进而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把生命教育的相关理论应用于实践。英国在1990年就把生命教育的课程列为跨学科课程,2001年统一在学校开设“死亡课”,引导青少年体验人生的过程,管理情绪,珍爱生命,感恩生活。2003年,俄罗斯在《普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中明确表示要把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作为青少年学习的必修课程。俄罗斯政府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对生命安全这一部分尤为重视,并给予足够的物资支持和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我国台湾地区,生命教育开设得有声有色,在政府层面和学校层面都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推进生命教育开展,如制订生命教育实施计划,在生命教育课程开设、教材编写、师资培养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
在上海、黑龙江、山东、湖北等地,部分中小学也开设了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其形式和内容各异,十分丰富。2008年,云南省首次把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结合起来,开设“三生教育”课程,在学校中开展相关的实践。但总体而言,内地的生命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课程开设和活动开发依旧欠缺。
笔者以《高中生涯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为平台,基于学校实践探索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以下5点建议,与同行共同商议。
校园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的建筑、雕塑、摆设、标语,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
比如笔者学校的英文校训是Live to learn,learn to live。活着是为了学习,学习是为了生活。生活即教育,校训激励着莘莘学子潜心学问,明道进德。再比如,笔者学校是著名文学家、学者钱锺书先生的母校,所以校园中矗立着一座钱锺书先生的雕塑。当学生在这儿驻足徘徊,不禁会联想到钱锺书和杨绛夫妻俩,他们在动荡的岁月里,于苦难分离中,乐观坚忍地完成了生命的蜕变。他们承受了家人的离散,也见证了朋友的逝去;他们受过精神上的折磨,也品尝过生活的艰难。可不论是在经历什么,他们都相信,只要活下去,就还有希望,只要他们不放弃这段生命,那他们就还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在校园中,充满着多彩的文化氛围,可以感受到律动的生命气息,通过环境浸润生命教育,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润泽生命。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指向人的终极关怀,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在学校中,生命教育的有效推行,离不开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笔者认为,学校生命教育的课程可以分为两个维度来推进。
1.专属课程
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中设置生命教育主题。就目前的课程体系来看,专门设置生命教育的课程不太现实,但是专属课程可以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连贯地、系统地、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是开展生命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可以依托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来开展生命教育,有效地结合校情、学情,更容易引发学生、老师的共鸣,增强生命教育课程设置的主动性,增加生命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2.学科渗透
在各學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各学科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这既是新课改对课程教学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现状。思想政治课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诠释生命教育的内涵,真正理解生命教育的真谛;生物课能看到每一个生命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意识到不仅要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尊重和热爱他人的生命;体育课展现身体的力量与美;美育课感受艺术的震撼,获得生命的愉悦感、认同感和价值感;心理课认识自己、悦纳自己,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学科渗透以一种综合性的视角,将生命教育的要求无形中融入进来,同时又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维度全面地开展生命教育。
德国的生命哲学家狄尔泰认为,人的生命是不同层次的体验过程。体验作为生命内在的活动方式,可以成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班级团队活动、学生社团、专题讲座、逃生演练、团体辅导等形式,也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日、世界预防自杀日、禁毒日等特殊的节日,开展生命教育专题活动,扩大生命教育的影响力,体验生命教育的内涵。
以笔者学校为例,在高一年级专门开设生命教育的电影课,播放力克·胡哲的励志视频和《寻梦环游记》等影视资料。通过设置一些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问题,创设思考、讨论和分享的氛围,引导学生意识到人生的遭遇难以控制,有些事情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可以阻止的。你能选择的不是放弃,而是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独特与精彩,人一生中最大的宝藏就是自己,而爱自己是爱一切的起点。
笔者学校也会定期开展校园安全云课堂,组织师生逃生演练,开展安全知识讲座,邀请无锡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进行心肺复苏模拟的现场示范教学,并让学生们进行分组练习,学习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心肺复苏的操作要领。从理论到实践,综合提高安全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提升师生的应急处理能力。
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生命教育乃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
筆者曾遇到这样一个案例:学生小欣,因在教室里和学生发生口角,一时想不开,在自己手臂上划了数道伤痕。班主任和心理教师介入后,了解到在小学高年级,小欣就有自残的行为,而父母压根就不知道这个情况。
发现这一情况后,学校、班主任和家长形成合力,最后帮助小欣调整自己的认知观念和情绪状态,顺利应对了当时的危机。在这一过程中,小欣的父母逐渐意识到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改变和小欣的相处模式,开始去理解小欣的情绪情感,尽量包容小欣的问题,与之心平气和地沟通。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不仅孕育了孩子的生命,更影响了孩子的性格、行为处事方式等方面。因此,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家庭的参与。学校和家长有共同的育人目标,都是为了孩子更好成长与发展。因此,可以通过家长学校、专题讲座、家长云课堂等形式,与家庭甚至社会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校园里,除了同学,对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绪以及行为。亲其师,则信其道。因此,培养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生命教育理念非常必要。
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对教师提出了以下3点要求。
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及时关注到学生存在的困惑和问题,进而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其中,青春期这个阶段对学生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的人是同伴和崇拜的人。除此之外,史蒂芬·柯维认为在关系和气氛紧张的时候,教导会被视为一种评判与否定;关系融洽的时候,在私下里对孩子循循善诱,效果会加倍。因此,老师要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重要他人”,及时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动态。
第二,营造良好的生生关系,形成最有利的人际支持系统。
同伴关系是学生在学校阶段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也是最有力的人际支持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需要创设和营造,班主任老师可以利用班会课的时间,针对班级中发生的人际交往方面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如何拥有好人缘”“人际交往的原则”等主题讨论。也可以抓住体育运动会、心理健康周(月)等时间节点,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团体活动,增强同学之间的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营造良好氛围。
第三,引导教师树立积极乐观的生命教育理念,赋予教育过程、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活力。
在学校中、在课堂上,教师就是活生生、行走着的“榜样”,教师对生命的态度和观点,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教师的生命状态饱满充盈,学生就会有更加积极乐观的感受。
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生命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我自己”,最终都能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在学校中,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焕发生命的光彩。学校倡导生命教育,以生命教育引领核心素养培育,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更是进一步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这是人类最珍贵的意义,也是学校教育最耀眼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