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肾嗜酸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征象分析

2023-05-30王佳韩俊马建兵薛超

浙江临床医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节段性实质征象

王佳 韩俊 马建兵 薛超

肾嗜酸细胞瘤(Renal oncocytoma,RO)是一种少见良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起源于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血供十分丰富,约占肾脏肿瘤的3%~7%[1-2]。RO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中老年人好发,男性较女性多见,临床表现不典型,多为体检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出现腰痛、血尿或腹部包块等症状[3]。术前诊断容易与肾癌相混淆,因此,提高术前RO 的诊断准确率,可减少过度治疗。本资料收集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 例RO,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其术前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2015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 例RO 患者的资料,其中男、女各5 例,年龄20~76 岁,平均(58.7±15.7)岁。7 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其中3 例体检时意外发现,另4 例因其它检查发现肾占位;2 例有腰痛症状,1 例出现腹部疼痛。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2)术前均行腹部增强CT 检查,图像清晰;(3)CT 检查前未接受任何治疗及穿刺活检。

1.2 仪器与方法 检查设备为东芝Aquilion one 320 螺旋CT 机,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运用东芝SureEXP.3D技术自动测算,螺距1.0,层厚5 mm。采用CT 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包括皮质期、实质期)。仰卧位,扫描范围包括整个肾区,扫描过程嘱患者屏气。平扫后高压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枢刻明300 mgI/mL)80~90 mL,速率4.5 mL/s,在腹主动脉(肾门水平)设阈值为220 HU,阈值触发得到皮质期图像,60~90 s 后得到实质期图像。

2 结果

2.1 肾嗜酸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表现 10 例RO 均为单发,位于左肾者4 例,右肾6 例;肿瘤最大径1.9~6.7 cm,平均(3.47±1.70)cm,肿瘤形态规则,呈圆形或类圆形,8 例RO 向肾外生长,肾局部轮廓饱满或向外突出,2 例向肾窦生长;肿瘤边界清晰者8 例,边界模糊者2 例。CT 平扫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肿块,密度不均者5 例,3 例病灶内部可见囊变,1 例肿瘤内部可见斑点状钙化,病灶内未见明显出血及坏死征象,平扫CT 值25~44 HU。增强扫描皮质期肿瘤实性成分明显强化,CT 值40~130 HU,强化幅度为15~105 HU,6例肿瘤实性成分强化程度低于邻近正常肾皮质,余4 例肿瘤实性成分强化程度等于或高于肾皮质;增强扫描实质期7 例病灶持续强化,CT 值30~105 HU,呈“快进慢出”表现;4 例肿瘤中央可见星芒状或小斑片状无明显强化区;1 例肿瘤内部出现“车辐状”强化;2 例出现“节段性增强翻转”征象;2 例可见肿瘤血管影。典型病例见图1、2。

图1 左肾上极嗜酸细胞瘤。A.左肾上极等密度肿块,中央见“星芒状”低密度区。B.增强扫描皮质期肿瘤实质明显强化,并见“车辐状”强化,“星芒状”低密度区未见明显强化。C.增强扫描实质期肿瘤实质进一步强化,“星芒状”低密度区范围缩小

图2 左肾中极嗜酸细胞瘤。A.左肾中极等密度肿块,边界清晰。B.增强扫描皮质期肿瘤不均强化,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肿瘤内见斑片状低强化区。C.增强扫描实质期肿瘤强化程度减低,原低强化区强化增高(节段性增强翻转)

2.2 手术及病理表现 术前影像诊断为肾癌8例,行腹腔镜下肾根治性切除术,另2 例术前考虑为RO,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术中可见瘤肾饱满或局部轮廓向外突出,肾脏包膜完整、无侵犯,肾周脂肪间隙清晰,未见肿大淋巴结。大体标本示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无淋巴转移,肿瘤切面呈棕色或灰褐色,质软,其中4 例肿瘤内部见星芒状灰白色纤维瘢痕。镜下肿瘤细胞排列呈腺管状、巢状,胞质内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核无异形,核分裂象罕见。

Zipple 在1942 年首次报道RO,而直到1976 年,RO 才被公认为一种独立性的疾病进行报道[4],其是一种特殊的良性肾脏肿瘤,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患者临床大多无症状,偶可出现腰痛、腹痛、血尿、腹部包块等表现。本组10 例RO 中7 例(70%)无临床症状。

目前,CT 作为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备操作简单、无创,空间和密度分辨率较高的优点,尤其是增强CT,不但能清晰的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还可显示肿瘤血管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RO 的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提高对RO 影像诊断的准确率,对于临床决策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RO 多位于肾皮质区,形态规则,多呈圆形或类圆形,部分可见肾局部向外隆起,肿瘤大多包膜完整,边界清晰,有时可见肿瘤压迫周围肾实质所形成的假包膜征象[5-6],肿瘤内部多无明显坏死、出血、钙化征象,本组仅1 例肿瘤内见斑点状钙化。CT 平扫肿瘤多呈等或稍低密度,当与邻近肾实质密度相当时,极易漏诊,故增强检查对该病的检出有重要意义。RO 为富血供肿瘤,增强扫描早期常出现明显强化[7-8],本组6例(60%)皮质期肿瘤实性成分明显强化,但强化程度低于肾实质,这与肾透明细胞癌皮质期强化程度多高于肾实质不同,与卢洁等[9]研究相符;本组7 例(70%)RO 肾实质期呈“快进慢出”持续性强化表现,与肾透明细胞癌“快进快出”增强模式不同。

当肿瘤缺血灌注不均时可出现不均匀强化的特点,本组10 例RO 皮质期扫描病灶实性成分明显均匀强化,其中4 例病灶中央见“星芒状或小片状”瘢痕,瘢痕无明显强化,实质期扫描瘢痕显示更为清晰,部分病例瘢痕范围较前缩小,部分学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肿瘤生长较慢,内部长期缺血,并出现成纤维细胞增生所致[10-11],因此肿瘤越大,出现此征象的可能性越高,这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本组出现“星芒状”瘢痕的4 例病灶,最大径为3.6~6.7 cm,但此征象并非RO 所特有,部分肾嫌色细胞癌内部也可出现,其发生率较RO 低;有时肾透明细胞癌内部出现坏死也与星芒状瘢痕较难鉴别。另本组1 例RO 增强扫描时出现“车辐状”强化,这可能由于肿瘤生长过快,中间出现纤维瘢痕所致。

KIM 等[12]最早发现部分<4 cm 的RO 在CT 增强扫描皮质期出现节段性高强化或低强化区,而在分泌早期出现翻转现象,表现为原来高强化区强化减低,而低强化区强化增高,将其称之为“节段性增强翻转”,这种现象可能与肿瘤基质内瘤巢、小管和腺泡排列的紧密程度不同有关。本研究有2 例出现“节段性增强翻转”现象,肿瘤最大径均<3 cm,与WOO 等[13]研究结果相符。但也有学者认为“节段性增强翻转”现象与CT双期增强时间有关,与肿瘤大小无关[14],因此,仍需扩大样本量继续研究。肾嫌色细胞癌中也可出现“节段性增强翻转”,但发生率较RO 低[15],虽然该征象缺乏特异性,但仍可缩小诊断范围。

综上所述,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富血供的良性肿瘤,多无明显临床症状,肿瘤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多呈明显持续性强化,肿瘤内可见“星芒状”瘢痕和“节段性增强翻转”征象,但诊断“金标准”仍为病理性检查。本研究不足之处为样本量不大,对结果可能造成一定影响。

猜你喜欢

节段性实质征象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的分析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临床病理特征及中西医治疗效果的分析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透过实质行动支持盘臂头阵营 Naim Audio推出NAIT XS 3/SUPERNAIT 3合并功放
美术作品的表达及其实质相似的认定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期待实质进展
Ki-67、p53、CerbB-2表达与乳腺癌彩色超声征象的关系
急性球形肺炎的CT征象分析
从实质解释论反思方舟子遇袭案
腰椎节段性失稳影像学诊断方法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