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和对策研究

2023-05-30张霞陶若晨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河南

张霞 陶若晨

摘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适应新发展阶段、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发挥超大规模经济优势的重大战略抉择。新形势下,河南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在明确自身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找到有效路径与可行对策。河南人口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农业核心地位突出,但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实力偏弱、外贸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立足发展实际,河南应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增强经济发展动能;以扩大内需为基点,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目标,融入国际经济循环,通过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河南;新发展格局;双循环;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3)02-0008-04

0 引言

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国际经济环境剧烈震荡、疫情冲击国内经济的背景下,政府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这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河南发展环境处在不断变化中。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河南作为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丰富的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和产粮大省,如何在充分发挥既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科学谋划布局河南发展新定位,找到河南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稳住河南经济基本盘,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议题和时代课题。

1 河南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现实条件

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应先把握自身发展的现实条件,明确河南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优势与不足。河南在人口资源、交通区位、农业资源等方面拥有独特竞争力,但也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实力偏弱、外贸结构不合理等发展短板。

1.1 河南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优势

(1)河南人口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潜力巨大。2021年,河南常住人口达9 883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万亿元,消费增长动能强劲。新发展格局要求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规模意味着有深厚的市场需求潜力可以发掘,激发近1亿人口的消费需求,使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河南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另一方面,满足1亿人口的消费需求,这对企业的生产供给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消费增量、适应消费市场新特点、实现供需匹配,企业需要提高生产能力、更新生产技术,创造出广阔的投资需求。因此,如何运用好人口资源,把人口规模优势有效地转化为市场需求规模优势,将成为河南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2)河南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运输条件便利。河南地处中原,连接东西、贯通南北,拥有丰富的交通运输资源,形成以郑州为核心的国家级交通枢纽。“米”字形高铁网在郑州汇集,2小时高铁圈能够覆盖全国4亿人口和市场,6小时高铁圈可辐射全国主要经济区域。以新郑国际机场为起点,2小时航空圈覆盖全国90%的人口和市场,此外,郑州还有11条过境高速,是全国公路主要枢纽城市之一。郑州不仅国内交通地位突出,国际交通优势也十分明显。郑州国际货邮吞吐量居全国第4位,郑欧班列2021年开行1 508班,比2020年增长33.9%,进出口货值增长41.0%,是东中部唯一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初步形成国际运輸廊道和国际航空枢纽,成为中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融入新发展格局,需要发挥河南枢纽链接优势,畅联畅通国内国际市场,将区位、交通优势转化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动能。

(3)河南农业核心地位突出,农业产业链发展前景广阔。在全国农业生产领域,河南的核心地位十分突出。河南拥有687.1万hm2的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二。以粮食作物为重点,河南是全国粮食产量超过3 000万t大关的3个省区之一,小麦产量一直占全国的20%以上,高居全国第一。在其他作物生产规模上河南也具有明显优势,花生、芝麻产量居全国第一,大豆、棉花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同时河南也是蔬菜及食用菌第三产量大省。河南不仅是全国重要的农作物生产中心,也是中国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牛、猪、禽饲养量及禽、蛋、肉、奶产量均居全国前4位。河南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食品制造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稳固河南农业生产的核心地位,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1.2 河南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短板

(1)河南创新能力不足。在现代经济中,科技创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河南整体创新水平与新时代经济发展要求仍有差距。一方面,创新型人才缺乏,科研平台不足,全省每万人仅有40人从事科技活动,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研发投入强度为1.46%,仅为全国水平的66%,只有两所“双一流”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数量偏少,而且存在人才流失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创新能力较弱,河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占全国总数的2.2%,居中部六省第5位,并且企业实力不强,科技创新相关企业创造的增加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0%。创新动能不足,经济发展缺乏科技支撑,对河南融入新发展格局形成约束。

(2)河南企业实力偏弱。河南虽然企业数量众多,但多而不强的特征突出,截至2022年底,河南有A股上市公司107家,数量与市值排名中部六省第4位,并且集中在养殖业、食品加工制造等与农业相关行业,缺少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5位、中部第1位,说明企业发展与总体经济实力的不匹配。河南龙头企业偏少问题也十分明显,2022年胡润中国500强名单中,河南仅有6家企业上榜,排在全国第15位;独角兽企业依然没有实现零的突破,落后于陕西、四川、湖北等中西部地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对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实力发展滞后,制约企业对河南市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限制了河南经济竞争力。

(3)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加工贸易占比较高,2021年河南省加工贸易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9.7%,较全国水平高出35.1%,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较低。而且出口企业相对集中,贸易风险较大,全省进出口额超50亿元的企业仅有“富士康”“宝聚丰”“豫光金铅”和“中原黄金”4家,其中仅“富士康”的进出口总额就占全省的61.5%[2]。外贸行业过度集中、出口企业相对单一等贸易结构问题导致河南省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在国际经济循环中,河南代加工的角色定位明显,缺少高附加值、有独特竞争优势的自主品牌与产品,这种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是在抽取河南劳动力、土地等要素资源补贴外部市场,无法实现为河南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目标。

2 河南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和对策

在明确自身发展的现实条件、掌握自身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河南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全省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具有河南特色优势的产业;同时,以扩大内需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两翼,扩大消费与投资需求,在更高水平层面对外开放,畅联畅通国内国外经济循环,通过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使河南融入新发展格局。

2.1 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增强河南经济发展新动能

(1)以产业升级为先导,加快完善产业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抓住产业转型升级机遇,立足河南工业体系完备、区位交通便捷、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协同打造中原-长三角、珠三角经济走廊,创新跨省域对接合作机制,推动沿线城市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积极融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程,提前布局生物医药、新能源技术、人工智能、先进材料、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产业集群,抓住未来发展机遇。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数字化转变,打造先进制造业体系,抓住西方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撤出现的国内资源禀赋调整机遇,提高河南制造业在全国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打造河南名片产业,充分运用河南丰富的农业资源,构建以种植、加工、储藏、运输为重点的农产品全产业链、供应链,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为目标,运用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赋能新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一批食品制造龙头企业,并在农机装备生产、农业科技研发等多个领域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2)以科研平台建设为基础,聚焦人才引进,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建设好现有高等院校、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以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建设中原科技城为抓手,大力引进国家大院名所、科技型头部企业、省内外龙头企业研发机构落地河南,形成高校科研平台,国家级、省级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完备的创新平台体系;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深入实施“中原英才”计划、“中原大工匠”计划、“新时代豫商企业家”计划,积极引进科研人才、生产人才、管理人才,强化河南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优化人才就业、生活环境,提供住房、津贴、社保等各方面政策优惠,使人才不仅引进来,也留得住,在河南安居乐业。

(3)以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为导向,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改革户籍制度等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劳动力要素等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生产效率;深入实施“引金入豫”,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在河南设立分支机构与功能性部门,鼓励支持以中原银行、中原证券为代表的本土金融机构实现发展与壮大,逐步形成以郑州龙湖金融岛为核心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提升河南金融服务水平,活跃河南资本市场;持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設,提高政府驾驭现代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提高政府服务企业发展、服务市场建设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将市域社会治理与城乡基层治理、平安建设、基层党建同步推进,防范社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持续稳定良好的社会秩序环境,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使群众安居乐业。

2.2 以扩大内需为基点,畅通国内经济循环

(1)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切实将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市场需求优势。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税收负担,实质性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释放消费需求;完善消费支持政策,通过发放消费券、家电以旧换新、落实汽车购置税补贴等政策刺激居民消费;创新消费场景,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鼓励支持养老、教育、文旅休闲等服务消费发展,拓展夜间消费服务项目,刺激夜间经济;推动郑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引入国内外知名消费品牌入郑,充分利用郑州航空、高铁交通优势,开通消费专线、消费专列,吸引各地人员来郑消费;完善消费服务,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加强政府市场监管力度,推进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优化消费售后保障服务,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2)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强化河南交通枢纽地位。以郑州为中心,大力协同都市圈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机场、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建设,缩短城市间交通出行时间,便利人员往来流动;综合完善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资源,推进物流网络建设,畅通货物运输通道,逐步形成要素和产品关键集散地,打造覆盖全省、联通全国、辐射世界的现代物流体系,建成国家物流枢纽,便利货物流通;扶持河南物流企业发展,鼓励物流龙头企业在河南设立区域性总部,支持电商平台企业在河南投资建设物流仓库,打造经济循环关键节点。

(3)优化投资结构,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增加有效投资,围绕新基础设施、新兴产业、重大战略开展前瞻性投资,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为重点的有效投资,提前布局相关产业,抢抓未来发展机遇;加快推动郑州“国家云计算中心”核心高地的建设,全面展开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开展河南“美丽乡村升级战略行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聚焦民生服务,增加民生支出,加大民生领域投资力度,加快医疗卫生、教育、养老、老旧小区改造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短板,提升全省公共服务水平与能力。

2.3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目标,融入国际经济循环

(1)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以郑州航空港区为关键开放节点,建设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放大国家级开放平台叠加效应,强化郑州内陆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发挥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优势,增强航空、铁路辐射能力,构建连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空中与陆路经济廊道;构建多元化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与日本、韩国等国的合作,建设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技术产业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构建“一带一路”资本密集型产业链[3],提高与世界主要农业国家合作交流的水平,建设以农用机械、农业技术、生物技术为主的农业开放产业链,加快推进航空物流、电子信息、高端服务等产业提质发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经济产业集群。

(2)持续拓展开放合作空间。扩大机电产品、汽车、特色农产品等具有河南特色的产品的出口规模,立足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探索文化产业开放的可行路径,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品牌化、高端化、国际化,推进文化产业领域高水平开放,摆脱依赖加工贸易的困境;面向国際积极招商引资,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机遇,深化产业合作,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区,给予跨国企业政策性便利,争取世界名企在豫设立区域性总部和职能性部门;深化国际友好城市建设,积极申办国际性会议、展会、体育赛事等重大活动,向世界展示河南风采、传递河南声音,在主动融入外循环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3 结语

新发展格局为河南发展带来政策红利、转型动能和战略机遇,在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下,河南要立足现实条件,在明确自身发展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找准定位,寻找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与对策,深挖发展潜力,抢抓发展机遇,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发展动能;以扩大内需为基点,扩大河南居民消费需求,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扩大公共服务供给,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目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持续拓展开放合作空间,融入国际经济循环,通过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推进河南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4 参考文献

[1]曾宪奎.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重点与战略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10):60-68.

[2]李剑力,林永然.河南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问题探析——基于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2020年秋季主体班学员的调研[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1(6):86-90.

[3]蒲清平,杨聪林.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实施路径与时代价值[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6(6):24-34.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河南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