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复现法”教《李凭箜篌引》

2023-05-30牛春雨李皖

语文建设·上 2023年3期

牛春雨 李皖

【关键词】音乐复现法;《李凭箜篌引》;审美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资源。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部分选取的李贺诗歌《李凭箜篌引》是描写音乐的古诗名篇,被推为“摹写声音至文”(清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诗中对音乐的描写精彩绝伦,如果教师按照以讲解和背诵为主,以欣赏音乐和配乐朗诵为辅的方式教学,学生就会停留在诗文理解的层面,对诗中描摹的音乐难以产生深刻印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指出:“应引导和鼓励教师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变革教学方式,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抓好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1]如何使用恰当的方式教学这首描写音乐的经典之作,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笔者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总结出“音乐复现法”,将诗文与乐曲加以连通,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音乐复现法”教学的可行性

“音乐复现法”即在教学描写音乐的诗文时,通过复现其中的音乐,让学生产生直观、真切的感受,在将诗文变成音乐又将音乐转换成诗文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文字和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音乐复现法”也是一种情景还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以音乐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音乐的生动再现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更好地感受艺术之美,提升审美境界。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文心雕龙·知音》)通过文字了解音乐是件比较难的事情,尤其是对于非音乐专业的高中生而言,想真正读懂《李凭箜篌引》中的音乐描写,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字句、诗意,更要解决音乐方面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通过逐字逐句细致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读懂字句、理解诗意。然而,李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描摹曲名、曲调、音高、音长和节奏快慢,只写了欣赏音乐时的感受,他“以声摹声,让人们从箜篌弹奏的无言以说的韵律中去理解、去想象另一种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声响”[2]。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诗篇置身音乐情境,真实地接触音乐本身,成了需要解决的教学难题。

教育心理学指出:“教育是力求認知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总是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愉快的情绪。”[3]《李凭箜篌引》全诗想象奇特诡谲,不易理解,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学习过程难言愉快。虽然教师可以播放《经典咏流传》里《李凭箜篌引》的歌曲演唱或者经典诵读,但无论是听歌还是诵读,都是基于对诗歌层面的理解。诗人所描写的音乐究竟是怎样的?如果读者不能复现,就难以领会作者的表达目的。况且,它不能像五线谱那样还原,而是需要读者结合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调动已有的音乐体验,让旋律再现。诗人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来描画音乐的意境。音乐描写得越成功,音乐复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德国美学家F. T. 费歇尔曾说:“各个感官本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个感官的分枝,多少能够相互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起了共鸣,这样,即使是次要的感官,也没有被排除在外。”[4]可见,文字表达自然地能连通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一旦在教学中连通各种感官,学生也就能从文字中体会到音乐带给人的愉悦感。

二、“音乐复现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1. 音乐激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课堂教学的艺术是激发、启迪和活跃。”[5]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部分选择两到三首风格迥异、情感差异较大的乐曲,让学生用一两个形容词进行描述。如选择阿炳的《二泉映月》、久石让的《菊次郎的夏天》和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梦中的婚礼》,学生能轻松说出“低沉、哀婉、催人泪下”“欢快、明媚”“温暖、浪漫”等契合曲调特点的词语。这个环节的设计,唤醒了学生对音乐风格和情感的感知,使其初步建立起音乐和文字之间的联系。音乐是听觉艺术,作用于听众的内心,会引起情感共鸣,而情感是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的。

2. 读诗选曲

师生共读诗句,找出其中描写的乐曲曲调的特点,并用曲线描绘出来,然后从教师所给的几支乐曲中选择最契合诗歌风格的一首。

诗歌第一句“吴丝蜀桐张高秋”,在秋高气爽之际弹奏材质精良的箜篌,引人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第二、三句“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以实写虚,乐曲让山野上的浮云颓然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愁怀,潸然泪下,此时的乐曲神奇美妙。第五、六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以声写声,昆山之玉破碎、凤凰高鸣,曲调清脆激昂;又以形写声,昆山美玉的纯洁珍贵,凤凰的高雅脱俗,芙蓉滴露的不染尘泥的低泣,深谷幽兰的轻声微笑,既高雅悲切,又婉转欢快。第七句“十二门前融冷光”,显示出乐曲的清冷。第九、十句“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五色石被音乐震破,引来磅礴秋雨,显示了乐曲的紧凑繁复、凄冷忧愁。最后四句“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神境中的老妪,衰老瘦弱的鱼和龙,意象怪谲;苦刑中的吴质,舂米的玉兔,意境悲凉。

总体来说,从“江娥”“素女”“芙蓉”“香兰”“秋雨”以及“啼”“愁”“碎”“泣”“破”“湿”等词可知,诗歌明确写出乐曲凄寒清冷的特点;而乐曲在进行中又有激越与和缓、悲抑与欢快、高旷与磅礴的不同韵律,是起伏多变的。

选曲部分,教师为学生提供几首乐曲,学生从中选择与此诗描摹最契合的一首。教师提供的乐曲有:《箜篌引》(古筝曲)、《渔舟唱晚》(古筝曲)、《湘妃竹》(箜篌曲)。这几支曲子有古筝演奏,也有箜篌演奏,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从曲调的起伏变化以及曲调总体风格的特点上感知即可。《箜篌引》的前半部分节奏起伏多变,后半部分节奏明快,既轻灵又粗犷,给人一种天高地阔、奇幻瑰丽、光怪陆离的感受;《渔舟唱晚》曲调优美典雅,节奏舒缓悠扬,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湘妃竹》曲调雅洁坦荡,旋律如行云流水般素淡柔婉,韵味别致。几支乐曲风格特点不同,学生很快就明确了《箜篌引》最契合《李凭箜篌引》中描绘的音乐。这个过程,学生主动把诗歌内容和音乐联系了起来。

3. 乐曲演奏

高中新课标指出:“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差别的,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6]笔者所在学校有一个古筝兴趣社,笔者利用这一资源,邀请社团成员为学生演奏《箜篌引》,既让学生有机会现场聆听诗中的音乐,深度参与课堂活动,直观感受诗中描写的音乐特征,增强语文学习的真实感;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拓展学习空间,将语文学习扩展到更广阔的文艺生活中去。

在听演奏之前,教师为学生简要介绍了古筝曲目《箜篌引》的创作背景,使学生明白艺术家用音乐艺术再现诗文曲目的手法。在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李凭在都城长安弹奏箜篌时产生的石破天惊的演奏效果,鼓励学生结合诗文进行讨论。学生边听乐曲边讨论,兴致高昂。

4. 配乐朗诵

“诗词朗诵与音乐是兄弟艺术,二者在塑造意境、反映现实方面是非常接近的。”[7]学习古诗词应加强诵读,在朗诵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可以将古筝兴趣社演奏的《箜篌引》作为配乐,学生齐声诵读《李凭箜篌引》。通过配乐诵读,学生深入诗歌意境之中,感受诗歌与音乐融合的魅力,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朱光潜谈到诵读时说,“时时注意到吟诵的节奏和色调要符合诗的情调就行了。在这过程中读者会发现他原来所体会的那点情感还是浮面的,反复吟诵会使他逐渐进入深微的地方”[8]。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悟诗意,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高扬低徊之感。“吴絲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这几句既有精致的细节描写,又从侧面衬托音乐的不同凡响,然后将镜头推送到演奏者李凭身上。学生在朗诵时候要有时空感。后面的诗句是描述音乐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中的玉碎和凤鸣,生动描写声音带给人的直观感受,泣露与兰笑表现感情的悲喜转换;“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音乐引发的气氛,于低缓处又高扬;“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语调随之高亢激越;“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情绪跳脱、灵动;“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减缓并轻轻收住。

5. 听曲写文

怎样用文字(诗歌)来描写音乐呢?音乐是听觉艺术,它是用声调、节奏、旋律来塑造艺术形象的。用诗歌(文字)来表现听觉艺术的美,需要诗人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使之成为诗歌中的艺术形象。[9]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听觉感受用视觉效果表现出来,“听曲写文”即教师提供两首(或以上)风格鲜明的乐曲,学生依据曲调特点,发挥想象,将乐曲转化为画面,并写成一段不少于150字的小短文。

高中新课标指出:“可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10]教师可以选择《二泉映月》《菊次郎的夏天》两首乐曲依次播放给学生,也可以截取两首乐曲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播放。从总体曲风来看,二胡曲《二泉映月》凄凉苍劲,钢琴曲《菊次郎的夏天》欢快纯净,两支曲子风格迥异,不会相互混淆,且都能引起学生共鸣,容易让学生产生画面感。

三、“音乐复现法”须注意的问题

音乐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性手段。教师要把控好课堂重心,不能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对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和演奏古筝的能力,不能提过多要求,也不必作知识性或技巧性的指导,要始终将课堂关注的重点放在音乐与诗文的相互连通上。每个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积累再造艺术作品的形象。就如同好的影视作品会把人物形象通过剧本和演员表演再现在银屏上一样,虽然会与我们看作品时想象的形象有不同,但不影响我们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

课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描摹音乐的诗歌名篇,也可以让学生阅读杨巨源的《听李凭弹箜篌二首》,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李贺诗中丰富的想象。学生可以发现,无论是诗歌结构的安排,还是意象的选择,李诗都更显跳跃性,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使人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创新教学手段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让学生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