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身气功让我告别经期偏头痛

2023-05-30王吉玉

健身气功 2023年1期
关键词:肝木肝经中医理论

王吉玉

我是一名护士,在临床护理岗位工作30年了。我和很多女性朋友一样,从月经初潮开始,经历过经期的各种不适症状。曾经最让我困扰的是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莫名其妙的头疼,以左侧为主,从左肩到左侧脖子、头部,甚至到达头顶,时轻时重。中药、西药、针灸、按摩、刮痧等都试过,却都是治标不治本,这个月治好了,下个月又发作,发作时间都是在月经期前后,反复发作已有二、三十年。

中医理论认为,头痛辨治,但辨六经。头为诸阳之会,手三阳经止于头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部。其中手、足阳明经分布于前额及面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头的两侧,足太阳经分布于头后侧及项背部。

我头痛的部位为以左侧为主,涉及头顶。头痛偏于一侧者,六经辨证为少阳头痛。少阳半表半里,足少阳为胆与肝相为表里,又为转枢之经。而头顶痛,为厥阴经病,“头之颠顶,唯风所至”。肝属木,体阴用阳,主司疏泄而善喜条达。月经期偏头痛,其病理变化多由实转虚,实为气郁不达,郁结化火;虚为阴虚内热,水不涵木。上实下虚,血热生风。治宜疏肝解郁,滋阴补肾。西医认为,经期偏头痛与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中医理论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针灸、按摩虽能缓解头痛,却不是长久之计。我想到了曾经在书上看见过八段锦、五禽戏可以调理身体,使慢性病得以康复,只是苦于当时没有人教。

这几年,建设体育强国的兴起,促使全民健身不断发展壮大。健身气功的推广犹如春风般地迎面而来,使边远山区的我有机会到省市健身气功培训班学习。尤其是网络大数据时代,健身气功已经全球推广,在家里就能聽名家讲课、参与健身气功习练。随着我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对功法的理解也不断深入,不知不觉,健身气功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月经期头疼的症状由重转轻,由轻到无,气色也慢慢变好了,情绪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因为头疼而闷闷不乐了。我因为自身体质的改善,而更加热爱健身气功,成为了一级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带动身边的人参与健身气功的习练。为了宣传和推广健身气功,我积极参与各项表演和比赛,曾在中国健身气功网络比赛和国际健身气功网络比赛获得较好成绩。在交流比赛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扩大了宣传面。

健身气功从古至今不断发展,从国内流传到国外,参与习练的人越来越多,正是因为有它独特的魅力和功效。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疏通、升散全身气机,使之通而不泻、散而不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肝气郁结,闷闷不乐。疏泄太过,头胀头痛。肝木过旺,肝气上逆而致头痛。肝气机调畅,协助脾升胃降,调节胆汁分泌,胆汁排泄正常,胆合于肝,助肝疏泄以调畅气机。肝失疏泄,气机失调,肝胃失和,肝木乘脾土,肝病犯脾,而使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失常。胆汁排泄不畅,肝胆同病。肝主藏血,肝血充足时不至于肝脏上亢,魂有所舍。“肝为五脏之贼”,一方治无郁,而诸郁皆解。

习练五禽戏虎戏之虎举时,通过五指撑开、屈指成拳、提拉、上举、旋腕、抓握、下拉、撑掌等练习,刺激手上六条经脉的井穴和手腕关节周围的穴位,疏通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手上举时,脚往下踩,刺激脚大趾的足厥阴肝经的大敦穴和足太阴脾经的隐白穴,足四趾足少阳胆经的足窍阴穴,疏通肝经、脾经和胆经。身体上下对拉拔长,使脊柱节节拉伸,节节松沉,一起一落,胁肋升降开合,刺激肝经和胆经。习练虎戏的虎扑时,通过屈膝、送髋,脊柱的节节伸展,畅通任督二脉,调节阴阳。虎戏习练过程,目随手走,肝开窍于目;目的健运,反过来也可以刺激肝经。虎戏为肝、胆、脾并练,促进体内气血运行,阴阳平和。气血运行通畅,则缓解疼痛。

八段锦的攒拳怒目增气力,通过手握固置于章门穴、马步下蹲、怒目、冲拳等,可以疏泄肝气,激发全身及脏腑气机。马步下蹲,还可以练习下肢力量。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通过下肢力量性的练习,反过来可以加强肾的功能。肾五行属水,肾水充足以涵养肝木,防止水不涵木,引起肝阳上亢而发生头疼。

举一反三,不同功法的不同动作,侧重点不同,但是练习的目的都是通过导引和吐纳以及心理调节来促进健康。生命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联系全身组织器官。五脏、六腑、五体、诸窍 、四肢百骸都是相辅相成,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在选择健身气功功法上,要注意整体观,而人与社会也是一个整体,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健身气功让我告别了经期偏头痛,我希望把我的点滴体会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猜你喜欢

肝木肝经中医理论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抗病毒药物联合火针与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疗效分析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蛇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鼠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蛇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狗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身体出现这些不适,疏通一下肝经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侧卧养肝气 仰卧和五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