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未来的北京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

2023-05-30仲玉维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北京市数字化数字

仲玉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为新时期教育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在教育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北京市教委加强顶层谋划与设计,先后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双百”示范行动,总结凝练“北京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推动学校开展信息化融合应用和创新研究;支持东城、海淀区建设“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朝阳、海淀、房山、通州、密云区开展“教育部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推动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等“5G+智慧教育”试点建设……经过持续探索与实践,教育数字化在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提升育人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本期,本刊記者专访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二级巡视员葛巨众,他分享了北京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为教育数字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记   者:北京市在加强数字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上有哪些布局?哪些内容体现了北京独有的特色?

葛巨众:经过几年的努力,北京教育信息化在顶层设计、基础环境、教育大数据、应用场景和标准规范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创造了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以规划引领筑牢机制保障。先后研究制定《北京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北京市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规范(试行)》《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等多个文件,正在起草《北京市智慧教育总体规划方案(2022-2025)》,构建“一基(数字教育新基座)、六景(数字教育新场景)、三空间(数字教育新空间)”的智慧教育发展新格局。

以教育新基建铺就发展高速路。不断优化北京教育信息网,联通全市高校、中小学校和教育单位近3000个,市、区、校三级基础网络环境持续优化,校园互联网接入率达100%,IPV6部署全面完成。

以大数据促进教育治理模式变革。建成“1+6+N”(一库、六系统、N应用)的教育大数据体系,发布上线北京市教育大数据平台,形成全市教育数据共享交换的“基础底座”。一是做好数据治理,汇聚43个业务系统的231张数据表,共计5.6亿条教育数据;二是促进数据共享,印发《北京市教育数据资源管理办法(试行)》和《北京市教育数据共享汇聚技术规范》,指导各区、各单位有序采集数据、主动共享数据、合规利用数据;三是支撑科学决策,搭建教育大数据领导驾驶舱,按学段、区域划分,供决策者了解教育基础数据全貌。

以场景驱动支撑综合改革。统筹建设教育公共服务、教育公共管理、教育公共资源“三大平台”。上线发布教育公共服务门户——“京学通”,面向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提供全量教育信息服务。持续保障北京市义务教育入学平台运行,实现入学登记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推进“互联网+”校园安全管理,建设“一站两端”覆盖固定和移动应用场景的校园管理服务平台;着力构建“掌上督导”工作新样态。

以标准规范激发创新活力。印发《北京市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规范(试行)》,提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功能”和“选配功能”。启动《北京市智慧校园建设指南》的编制工作,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创建新技术赋能下的智慧学习环境。

记   者:“十四五”时期,数字时代全面到来,信息化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益凸显,可否详细谈一下《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主要任务是什么?计划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葛巨众:教育信息化面临着重要历史发展机遇,必须乘势而上,主动作为,推动创新发展。“十四五”时期,北京教育信息化要在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助力减负增效、提升教育质量、增强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我们提出,到2025年北京教育信息化实现“七个全面”的发展目标,即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全面建成、教育大数据应用全面深化、智能化教育管理服务全面普及、师生信息素养和能力全面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融合、信息化育人环境全面升级、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增强。

“十四五”主要任务涵盖了十一大项,一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云网承载能力,实现网络提质增速,学校千兆接入率、班级百兆接入率、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100%;二是深化大数据应用,提升科学决策与精准治理能力;三是升级智能信息平台,提升教育管理与服务能力;四是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立校长信息化线上线下培训机制、每人每年完成不少于 32 学时,三年实现全覆盖;五是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优化信息化育人环境,制定北京市智慧校园建设评估标准,开展智慧校园达标评定,实现全市中小学智慧校园达标率 85%,遴选 100 所新型智慧校园示范校;六是充分利用科技赋能,提升基础教育育人能力,优化“空中课堂”,实现高质量课程资源全天候供给,推广“双师课堂”,实现名师资源全市共享;七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提升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能力;八是以信息化助推高校发展,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九是建立数字学习档案,提升支撑终身学习服务能力;十是以信息化创新评价方式,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十一是健全防护体系,提升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教育数字化助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

记   者:三年疫情反复无常,2022年底,北京百万余中小学生再次居家线上学习。请结合区域、学校的具体做法,谈谈北京市是如何保障特殊时期的教育教学的?

葛巨众:应对疫情形势变化,我们迅速搭建线上教育教学平台,保障北京市空中课堂平稳运行,及时开通12个电视频道。录制覆盖中小学全学段全学科不同版本教材的上万节数字课程资源,协调五类14家企业构建多元线上教学平台,为全市学生提供了有质量、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实现了线下线上教学无缝衔接。

出台《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推动三个课堂建设,变革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双师课堂”试点,实现名师线上流转、共享合作的双师课堂。昌平区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试点,面向13所乡村小学开展“双师课堂”,辐射全区631位道德与法治教师。

在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方面,建设“初中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服务平台”,学生可以通过“一对一实时辅导、AI智能学”等方式实现师生交流互动。截至目前,在线答疑13.5万人次,累积辅导300万余次。各学校广泛开展智能化学情诊断分析及精准教学实践。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基于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项目,建设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学习系统,建成了北京市个性化学习及评价创新应用示范基地。

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北京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的优质资源,特别是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平台中的数字课程资源,成为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重要资源。建设“中小学教师开放型在线研修管理服务平台”,组织全市中小学特级校长、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等3600余人,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构建的应用场景,为教师提供线上互助研修服务。目前,已面向通州、密云、延庆、门头沟4个区1.9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开展在线研修的服务。

记   者:在育人模式和评价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尝试和好的经验,从而不断提升育人质量?

葛巨众:积极开展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融合发展试点,打造智能育人模式,遴选一批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优质社会机构,对接有基础的学校,开放教育教学应用场景,合作研发适切的在线教育产品,助力教师授课、学生上课、教学评价等全过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持续推进人工智能在核心业务场景中的实践应用。东城区部署AI语音教室,运用语音识别和智能评测技术开展英语听说教学,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首师大附属育新学校等学校积极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课堂行为分析研究,逐步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未来课堂。

进一步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通过无感式、伴随式评价获取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动态数据,探索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市西城区回民小学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学校“五育”评价分析模型;北京中学开发生涯知识学习“阅”课程、活动体验“历”课程和实践创新“行”课程三大课程体系,形成以综合素养评价为引领的新型育人模式。

北京数字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记   者:北京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国际标杆城市,北京市数字教育发展将聚焦科技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未来着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将实现哪方面的转变呢?

葛巨众: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面向未来,北京市教委将按照二十大的部署、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和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实施好《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加快北京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办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和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发挥积极作用。主要工作任务可概括为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转变发展方式,构建数字教育发展新机制。健全新时期数字教育管理体制,推动建立以业务需求为导向、以技术赋能为支撑的数字化发展机制,进一步转变理念,从应用角度不断夯实统一的基础底座、打造统一的教育应用场景、构建统一的教育数字通达空间、提升统一的教育数字保障能力,实现从技术驱动到教育自身变革驱动的方式转变,形成教育数字化转型新的工作格局。

二是转变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试点示范,聚焦教、学、管、评、研、育,实现业务贯通、场景融合。进一步开放课堂、贯通课程、突破边界,搭建新型教学平台,打造智能教学场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创新教学方式,推动教育教学从传统课堂教学向线上线下结合、課内课外贯通的形态转变。

三是转变评价方式,推动教育评价模式改革。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综合性分析,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实现各学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推动评价方式从结果式评价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式评价转变,探索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是转变治理方式,以数据支撑教育科学决策。做实做强教育大数据体系,推进已有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和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加强大数据挖掘分析应用,陆续推出大数据专题应用、服务产品和典型场景,推动教育决策从传统式向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决策转变。

到2025年,北京市数字教育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具有情境感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等特征的教学场景广泛普及,教育数据资源协同共享,智能教育服务深入应用,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生态初步形成,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和学生全面发展,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葛巨众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分管高校学生处、教育信息化处。联系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北京电化教育馆)。

猜你喜欢

北京市数字化数字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