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北京数字教育发展进程

2023-05-30李玉顺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1期

李玉顺

【摘 要】当前,教育数字化战略正催生新的融合进程特征,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正从资源、系统、平台与模式逻辑,走向业务、场景、机制和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历经移动计算、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AR&VR等技术波浪式发展,“互联网+”生态发展正向“智能+”时代进程演变。北京教育现代化发展正从高标准的教育目标现代化、创新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化、适应社会转型的教育体系现代化以及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多个层面立体化展开,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奔涌向前,教育数字化呈现谋篇布局、体系建构、服务发展、场景创新、智能升级、人本发展全生态特征,体系建构与落地践行并进,科技赋能与人本价值兼融,系统突破与创新探索共存,教育信息化正进入一个新的生态化发展新阶段。

【关键词】数字教育新进程;数据赋能;平台优化;场景创新;人本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1-005-03

近年来,在国家教育现代化战略进程推进下,北京数字教育发展应势而起、顺势而为,全市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强国发展进程,服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运用新技术破解新问题、创建新场景、开拓新局面,全面开启北京建设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新阶段。北京数字教育发展迈向智能升级、场景重塑、机制创新和文化创生的新境界,着力科技与教育双向融合,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

顶层规划、谋篇布局,加速数字教育新进程

高质量教育发展、数字技术创新和大规模全员在线教育教学实践显著加快了技术赋能教育进程。北京数字教育发展立足教育信息化战略大局,乘势北京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进程,持续览全局、谋新篇,先后规划发布了《北京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2018.7)、《北京市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规范》(2021.7)、《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2022.3),布局新型教育大数据支撑体系,构建“互联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开展融合创新“双百”示范行动,促进北京教育信息化体系升级和深化发展。以学校信息化建设规范引领广大中小学校科学规范配置,以“十四五”北京教育信息化发展“七个全面”目标深化进程,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教育大数据、智能教育管理、教育教学融合、师生素养能力、信息化育人环境、网络安全保障等全要素体系协同发展、创新发展。

当前,响应北京市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研制《北京市智慧教育总体规划方案(2022-2025)》,构建“一基(数字教育新基座)、六景(数字教育新场景)、三空间(数字教育新空间)”智慧教育发展新格局,使智慧教育成为北京智慧城市发展实践高地,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智慧教育高层次发展生态引擎。这些规划全面深入推进了北京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进程,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势能。

数据赋能、体系建构,升级智慧教育新篇章

自“十三五”以来,北京市开启全市教育大数据体系建构进程,初步建成教育大数据体系,并开展数据治理,推动数据共享,加速数据支撑科学决策,开启以数据智能促进体系深发展、物联数据促进改革难点新突破的探索局面,数据应用日益深化,并特别反映在育人层面上的有效实践。学校广泛开展学情诊断分析及精准教学实践,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强化智慧校园顶层设计,对学校各类业务系统整合融通,实施多场景学情数据分析,生成可视化数据诊断报告,依托自主学习平台开展“四修”课程个性化育人实践,实现常态化应用。北京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数据模型,搭建监测平台,为学生配备智能穿戴终端,采集学生体育课及体质健康测试各项指标,伴随式采集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实现覆盖体育教学全过程智慧教学应用服务,结合体育运动评测结果,实现体育成绩和体质健康双评价。

实践上,数据应用融合在各种当下教育改革热点、难点问题上,如科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诊断性評价报告供师生及时调整教与学策略,推动评价在高考中实际应用,增加选拔人才的科学性,实现从选分到选人的转变;推进作业评价设计与改进,收集形成可分类使用作业库,供教师精准布置作业,实现主动评测采集,生成学情诊断报告。

平台优化、服务发展,聚合教育创新新动力

平台与服务是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基石,近几年来,北京市教委持续加大平台与服务升级发展力度,统筹建设教育公共服务、教育公共管理、教育公共资源三大平台,各项管理与服务持续升级优化、创新发展。持续保障北京市义务教育入学平台运行,实现从入学登记、信息采集、资格审核、电脑排位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有效解决了就近入学难题;完善市、区、校三级应用的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学籍信息管理机制,与全市中考、会考、高考报名系统数据对接,构建了涵盖学业成绩考核、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多维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进“互联网+”校园安全管理,建设“一站两端”覆盖固定和移动应用场景校园管理服务平台,实现视频监控互联互通、安全工作闭环管理,提升校园安全治理水平;构建“掌上督导”工作新样态,督导人员可实时将督导数据上传平台,以数字化促进督导业务流程再造。

建设“初中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服务平台”,组织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提供在线辅导服务,平台智能提取每位教师的擅长内容,根据学生精准诊断结果将教师标签属性与学生的诊断需求匹配,实现教师服务的精细化、自动化以及个性化的推送。学生可通过“一对一实时辅导、一对多实时辅导、问答中心、微课辅导、AI智能学”等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现已累积辅导300万余次。以空中课堂为纽带,市级统筹,市级组织逐节审核、优选劣汰空中课堂万余节课,根据基础数据动态补录优质新课,滚动构建覆盖全学段所有学科大资源库,并上联国家教育数字资源中心,吸纳借鉴其他省市优质课,下接区校资源平台多渠道汇聚优质课,形成丰富多样、共建共享的大资源库,整合国家、市、区、校、企业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多元汇聚、一站共享”。统筹整合教育管理、服务与资源平台,聚合服务、便捷用户、创新场景,发布教育公共服务门户—“京学通”,面向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提供全量教育信息服务,并可通过电脑端和手机端情景可达,整合学生学籍、教师发展、考试招生、校园安全、教育督导等各类业务,打造一站式管理平台,支撑管理流程优化与业务协同。面向全市共用、共享和共创,实现义教入学、教育督导、考务管理、校园安全等信息化应用,平台促进了业务系统的整合与融通,有效支撑了入学、考试、招生、评价等系列综合改革。

业务融合、场景创新,创生数字教育新形态

数字教育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业务深度融合的新进程,技术要素联通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贯通物理与网络空间,打通全学段全周期,教育形式和内容更加灵活,催生新的教育模式,实践上,数字教育发展正带来北京教育教学业务融合新形态。贯穿教学全过程,助力教师精准教学。通过技术赋能,教师可精准掌握学生上课反馈、完成作业、测验测试等学习过程数据,了解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差异,并实施精准教学,如飞象星球可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全流程辅助,课前教师基于学生学习历史数据分析和课前预习测评反馈,进行教学预设、以学定教;课中教师通过实时评测和互动交流,准确了解学生实时学习状态,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精准教学;课后教师利用智能化作业推送、在线批改作业等功能,及时掌握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开展个性化辅导,帮助巩固学生学习效果。

实现分层个性化作业,助力减负提质,通过智能作业管理系统,对海量校本题库进行分层匹配,动态生成题目难度、知识点标签,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匹配不同难度的题目,实现一键生成个性化作业,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支持智能批改作业,通过对作业数据的分析,教师可快速掌握学生的兴趣和不足,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针对性讲解。区、校与科大讯飞、网易有道等科技公司合作,经过迭代性的研发与完善,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作业管理系统,为学校提供高水平的智能作业服务。以赋能教师为突破口,聚焦备课、上课、作业、评价等重点环节,推进智慧教研,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方式。通过采集教师备课、听课、评课,以及班级知识图谱、学生成绩等数据,帮助教师了解自己在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学科知识、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不足,并提供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及参考案例,实现教学问题诊断与辅助改进,服务教师专业发展。

数字教育更反映在疫情催生、加速的“互联网+基础教育”积极作为上,北京出台《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应对疫情形势变化,构建覆盖全学科全链条课程资源“空中课堂”,录制覆盖中小学全学段全学科不同版本教材上万节数字课程资源,协调五类14家企业构建多元线上教学平台,搭建线上教育教学平台,为全市学生提供了有质量、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实现线下线上教学无缝衔接。建设以专业化、智能化线上核心教学平台为承载的“双师课堂”,积极推进“双师课堂”试点,将传统单师授课模式变为名师团队指导和同时授课模式,实现名师线上流转、共享合作的双师课堂,运用先进技术通过名师团队推进双师授课,变革传统单师授课模式,跨校跨区同上一节课,更大力度推进优质师资共享。全面探索跨区域资源共享、集团内(校内)资源共享、基本教案制度、翻转课堂、慕课等不同模式,提倡学校根据学情开展特色双师课堂研究,在全市形成百花齐放的特色双师局面,如东城区广渠门中学与大兴区长子营中学开展双师课堂教学实验研究,两所学校统一安排课程时间、协同备课,采取“30+10”模式,即30分钟双师教学,10分钟自主学习,促进巩固提升。利用新技术穿透实体教室、学校边界,打造智能化、数据化、浸润式、虚拟化“融合课堂”,利用优质数字资源和网络构建不同形态、灵活、高效的学习共同体,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学习。

智能升级、人本发展,建构人机协同新生态

积极开展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融合探索,持续推进人工智能在核心业务场景中的应用,在智慧环境、智慧教学、智慧考试、智慧评价、智慧管理等应用领域,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在智能备课方面,基于大数据技术,采集学生预习、作业结果等数据,生成可视化学情报告,帮助教师精准掌握学情;为教师提供教材解析、教学设计、知识讲解、知识探究、测试训练、拓展素材、示范课例等多种类型备授课资源;基于资源精细化标签,以学情数据为依据为教师推送备授课资源;通过教学资源精准标注、智能推荐和搜索,帮助教师提高备课效率。

在精准教学方面,课堂教学将学生测验、课堂练习、作业、自主学习等学情数据汇聚生成学生数字画像,助力教师精准教学;依托多样的互动教学工具、虚拟实验等情景化学科资源,帮助教师精準判断学情,关注到每位学生;基于新技术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多屏协同无缝互动、大小屏混合教学,实现互动教学、及时学情反馈。在个性学习方面,以知识图谱和教学大数据为支撑建设个性化学习平台,通过采集学生学情数据,建立精准学生学业画像,为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借助多种智能终端助力学生泛在学习,包括开展泛在阅读,进行基于智能错题本的纠错和拓展练习,基于知识图谱智能规划学习路径开展AI自学,英语作文拍照智能批改,英语听说读写全场景智能训练测评等。智能技术教学全过程探索应用带来了区校深度应用的实践意愿和协同育人的愿景追求。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将人工智能和VR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学生使用艺用解剖系统观摩人体骨骼、肌肉三维图像,“置身”于虚拟美术馆,实现近距离研习画作,并通过动作捕捉系统,获取动漫模型连续动作,增强美术学习的实践体验。多样化探索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实践成果,使人工智能逐步融入教学实践,提升育人质量,当前,在育人为本、科技向善科技伦理原则下,正进一步探索构建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更自然更融合的未来教育新生态。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