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以食为天”
2023-05-30李焕龙
李焕龙
在紫阳县的蒿坪镇上,有一个“失能老人慈善幸福家园”。那里的上百名老人生活都不能自理,园长便和护理人员摸索出了一条朴素的经验:“要想保障他们颐养天年,首先是要管好一日三餐!”于是,这里的护理工面对这些父母般的老人,把“民以食为天”改成了“您以食为天”。由此,虔诚地履行着自己的天职,忠诚地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喂饭 ……………………………………
他因为肢残,她为他喂饭。
从他入园的那天开始,一年365天,她已经坚持了1011天。每日三餐,从早到晚,她已经喂了他3033餐。
每次喂饭之前,她都要完成自创的一套程序——备餐。你看:她给他穿上护衣,自己也套上了护单;端来一盆温水,给他,也给自己洗手、洗脸;用茶水为他漱口,说几句趣话让他绽放笑颜。他兴高采烈地开了胃,她才开始喂他吃饭。
她把面条挑起来,又将筷子抖一抖,为的是让热气飞散。因为他的大脑受过刺激,对冷和热都过于敏感。
她把碗放在手心,尽管手掌烫出了一道一道的红圈,她也不言放弃,因为她要用手心的温度为碗里的最后一口汤保暖。
他因呼吸不匀,面条吸得相当艰难。吸猛了,汤汁溅了她一脸;吸慢了,一根面条咋也吸不完。她就用筷子帮他使力,用同呼吸的方式教他形成了相对均衡的节奏感。
吃好了,他会露出笑脸;没吃好,他就吭声瞪眼。今天中午的这碗面,他连菜带汤一口气吃完,打了个舒舒服服的饱嗝,猛然伸出拇指在她的额头上用力地点了个赞。
为他漱了口、洗了脸,自己也去更衣、洗脸。洗着洗着,她洗得喜泪涟涟。
多少次他一嫌烫就张口骂她,多少次他因嫌辣而吐她一脸,多少次他在吃饭她在咽泪,多少次将他喂毕她却吃不下饭……
今天的这个点赞,点得她信心倍增尽释前嫌,点得她浑身是劲、意满心欢。
端饭 ……………………………………
张大妈下肢残疾,李大爷高位截瘫,还有吴大娘、刘老汉……他们都无法下地行走,不能到食堂就餐。于是,她就为他们端饭。仅这一层楼,就有九位,她得一份一份地给他们送到房间。
那天早上落雨了,她担心雨水飘入饭碗,赶紧到小卖部买来新手帕,把饭菜一碟一碗地遮严。
那天中午起风了,从山坡上吹来的风沙在院子里弥漫。她立刻转身进屋,取出一把两年都没舍得用过的花伞。
那天下午自己感冒了,时有咳嗽,这可怎么为老人们端饭?她用毛巾包住嘴脸,只留着看路的双眼,把饭菜送到了老人们的手边。
现在,食堂依据她的谏言,备足了饭盒、托盘。她再也不用担心风沙、雨水了,唯一操心的就是保温、速度和准确、安全。
你看她,左手托菜,右手端饭,一溜小跑地奔到张大妈面前。饭菜热气腾腾,汤碗正在冒烟。
大妈笑眯眯地尝一口这热乎乎的蛋花汤,眉飞色舞地咂咂嘴:“哦,好鲜!”
病号饭 …………………………………
曾大爷病了,从早到晚,睡了一天。他脊背生凉,头冒虚汗,四肢抽搐,多咳多痰。看来,是伤风感冒,受了风寒。
她早上就到前院的医务室找来医生,挂了针,吃了药,又给擦洗了前胸后背。老人中午病情好转,然而就是不想吃饭。
晚饭之前,她找到伙管,二人商量了一下,定出两个方案:一是为老人做一碗开胃的酸汤面,二是以吃饭的方式为老人发个透汗。
于是,她就在食堂帮厨,为老人开小灶、做晚饭。
剁几粒姜米,切两个蒜瓣,撒几星葱花,卧一枚鸡蛋……当配料准备停当,她开始和面。
不要现成的挂面,那面有点干,不太好入味;不用冰柜里的扯面条子,那面太筋道,病人吸不动。“要吃好飯,就吃擀面!”小时自己生病时,奶奶就是这样说的、这样做的。现在她理解了,只有你用心用意做的手工擀面,才能恰如其分地拿捏好薄厚、宽窄和筋丝、长短。
面条下锅之前,她要精心汆一碗开胃汤。这汤,不仅要用酸坛子水调味,还要用一勺滚汤的清油封味。只有这样的汤汁调面,才能一味到底,保温保鲜。
只有这样的面,才能既开胃,又发汗,保他老人家饱腹添力,把病魔驱散。
她如此用功地做着小灶上的病号饭,用心用情地感悟着“您以食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