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课堂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应用及SWOT分析
2023-05-30翟小静
翟小静
摘要:[目的/意义] 信息时代,数字阅读冲击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大学通识性教育课程,但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实践性较强,能力要求较强的课程,笔者将翻转课堂模式引入到信息检索与利用课堂中。[方法/过程]对国内外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与翻转课堂的研究进行分析,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中加以实践及改进。[结果/结论]提出一种以学习+讲解的知识巩固课堂学习模式和“补充辩论”+课后续学的知识扩展学习模式,并对课程应用进行SWOT分析。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检索与利用;翻转课堂;SWOT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3)01-0151-03
信息时代,大学生的信息获取途径从报纸、期刊、书籍、电视发展到网络、手机、微信、微博等。两个时代信息获取方式的区别除了纸质和电子,即时获取和延迟获取之外,其最大的区别是信息真伪问题。报纸、期刊、书籍等信息是编辑人员在信息准确性确认之后发布的,真实性比较高。而当代大学生身处信息的海洋中,享受着信息时代带来的便捷信息获取方式的同时也被遍布网络的虚假信息、诈骗信息所干扰。基于此国内外高校开始在大学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素养等课程,目的是让大学生拥有辨别信息的能力、掌握正确的信息获取途径、具有合法使用信息的能力,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目前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教学评价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传统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式是否适合信息素养教学。笔者通过对咸阳师范学院信息素养课程教学调查发现,信息素养课在大学校园内受到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在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中,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真正提高信息素养;同时对该模式的应用情况进行SWOT分析,以期对信息素养教学课程应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背景
1.1 信息素养及信息素养课程开展情况调查
信息素养一词来源于美国,1974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 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1]。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给出信息素养的定义,即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懂得如何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地利用所需要的信息[2]。我国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是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系的王吉庆教授1999年7月出版的《信息素养论》一书。对我国信息素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3]。从国内外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要求标准来看各国对信息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最初的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到信息有效获取评价能力及创新能力等。范围也越来越大,涉及计算机操作、法律法规、学术道德等因素。在政策导向下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逐步开展了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素养、信息检索与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目前,各高校对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传统教学法(LBL) 、病例式教学法(CBL) 、问题式教学法(PBL) 、协作式教学法(TBL) 、成果导向式教育(OBE) 、翻转课堂教学法(FCM) 、微课教学法等[4]。
1.2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以咸阳师范学院为例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一般由图书馆开设,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模式,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大一年级初期开设或者大三年级写论文前期开设。笔者于2020年9月份针对咸阳师范学院大三15个班级学生通过座谈调查得知:
1) 信息意识比较差,对于新生事物或者未知知识或信息的渴求度较低,在进行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开课过程中笔者会在每节课上课的过程中留一道课下检索题,题目基本是新概念、新技术,在对授课的15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发现学生普遍对新概念无探求意识,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15个班级500个学生提出的三个新概念检索问题中只有一个同学对所提出的问题做了课下检索。
2) 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差、信息处理能力较低,最基本的截屏按钮、Office基本操作问题较多,对于一些较简单的软件熟悉及操作过程比较漫长,动手能力较差。
3) 信息获取能力较差,一部分同学甚至大三年级还不知道校园网官网址,更不清楚图书馆资源都有哪些,更何况对知网等检索系统的使用问题。
4) 对信息的评价水平不高,对虚假信息的判断能力较差,极易被网络上流传的钓鱼信息、虚假信息所迷惑成为网络信息诈骗的被利用者。
5) 学术规范及学术道德规范知之甚少,文摘、关键词、论文分类号、参考文献等写作格式不了解,大四毕业生有一大部分人仍需图书馆管理员的帮助才能查询到论文的分类号。以上可以发现,大学生信息素养仍需提高。咸阳师范学院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共16课时,因实践机位的限制,共设置了10个课时的理论课6个课时的实践课程,通过实践课的课堂学习发现很多同学在理论课程讲述过的内容的前提下实践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信息素养的属性是可操作性,需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信息素养。由此可见,单纯的信息素养课堂教学模式对信息素养教学来说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寻求一种更有效的授课方式。
1.3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又称“反转课堂”“颠倒课堂”。2011年,“翻转课堂”成为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被称為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5]。翻转课堂的创始人是可汗学院的萨尔曼·可汗,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始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林地公园高中,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采用录制教学视频帮助缺课学生补课。对于翻转课堂研究源于2000年美国学者莫琳·拉赫、格伦·普拉特和迈克尔·切格力亚共同撰写的论文《翻转课堂:创建全纳学习环境的路径》。2011年,“翻转课堂”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6]。我国2012年开始出现“翻转课堂”的相关研究,2013年开始出现快速增长。我国目前开展的“翻转课堂”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文献检索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西方经济学、音乐教学等课程。该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7]。
1.4 翻转课堂在信息素养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笔者于2020年10月在CNKI中以主题=“翻转课堂”+“翻转课程”+“反转课程”+“反转课堂”AND “信息素养”+“文献检索”+“信息检索”+“信息检索与利用”+ “文献检索与利用”为检索条件共检索出591篇文章。其中中文文献554篇,年发文量如图1所示。
通过检索数据发现翻转课堂在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并不多,而在信息检索课程设置来看其实践性较强,单纯的理论教学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如果课后没有实践操作过程,学生很难掌握课堂内容。这仅仅是实践性较强的章节,对于实践性不强的章节比如信息素养等基础知识,对计算机操作的要求并不高,学生对信息的评价能力、信息能力等的提升无可操作性,而信息素养或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目的不单单是检索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信息素质。翻转课堂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而信息素养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拥有辨析、利用信息的能力。所以翻转课堂更适用于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 以下通过本校信息检索与利用教学案例具体描述翻转课堂在信息检索课程中的应用。
2 翻转课堂在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中的应用实例
咸阳师范学院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面向的是大学三年级学生,起因是大三学生即将要开始毕业论文写作,需要具备文献获取能力。设置的是必修课程,共计16个课时,其中理论课10课时,实践课6课时,具体课程安排如表1所示:
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信息检索知识及中外文数据库的检索方法、第三部分是信息素养相关知识及学术论文写作方法。其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学术论文写作方法是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加强的,其余部分是理论课学习,但对信息素养的要求来说是应该掌握的。通过对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通过传统的理论课学习后对信息素养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因此笔者在通过对各类课堂教学模式的对比下决定在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新的授课方式能够在课堂中用更多的时间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以获得更好的授课效果,教学模型如图2所示。
2.1 课前准备
翻转课堂的课前准备是教师对即将授课的知识点拍摄小视频,学生先通过小视频观看学习。笔者以为针对大学生而言,仅观看视频起不到约束加强学习的作用,应该是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因为大学生已经具备自学能力,在观看视频前应该对重点内容设置问题。比如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中讲到信息技术部分,视频主要讲述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针对这一章节的内容给学生设置信息检索与信息技术相联系的题目,如区块链技术的概念及比特币的发展两个知识点。让同学在看完视频后利用检索方法获取两个问题的答案,因为是检索课题,答案不固定,不用课前提交,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2.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比较活跃的方式,班级划分为四到六人一组的团队,课堂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主要是针对视频学习内容,每节课随机选出两个团队对视频内容作讲解,通过准备过程、讲解过程可以使全體人员对视频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对学生讲解过程中突显的问题作集中解答。后半部分对课前问题由其余的团队以“补充辩论”的模式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活动。
“补充辩论”模式是指对一个论题,可以依次在黑板上写下自己所查到的结果,而后一个个同学依次做补充说明,对前边已经罗列的结果如果有异议的,对已罗列问题打问号然后将自己认为正确的结果罗列在其后。这一过程直至最后一名同学补充描述完后结束,接下来对有异议的问题自然分成两个或数个团队论证辨析,以此达到对概念或过程更深入地了解。
通过课堂的“补充辩论”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有效的时间,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从之前的被动接受知识到现在的主动获取知识。角色的转换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高,达到更高效的学习目的。
2.3 课后考核
仅通过课堂学习还不够,因为课堂主要是学生自己汲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参与度不高,对于课堂学习应该有相应的考核加以巩固。课堂学习之后同学们经过热烈的讨论需要通过课后考核题目对所学知识做总结和扩展。以信息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结合,可以在课后对信息技术发展写一份相关的报告,以及自己对未来信息技术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同学可以在课堂学习中练就在学习中创新的思维模式,为今后从事科研活动奠定基础。
3 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课程评价通过考试结果分析得到,通过开卷或闭卷考试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因为学风问题,目前大部分考核又涉及课堂部分,基本上分为课堂40%,最后试卷考核60%,目的是约束学生坐在课堂上学习。对翻转课堂的考核就相对要复杂一些,不仅要通过试卷测试还要考核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一个综合的考核结果,涉及面也比较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技能考核,信息检索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也较高,实践考核分两部分,操作能力考核主要是出具检索课题,通过检索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第二部分在我们设定的翻转课堂中指的是综合分析、叙述、辩论等能力,在学生课堂表现中考察。
其次是团队合作能力考核,现代社会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所以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越来越关注,翻转课堂中的主要任务都是由团队合作完成,可以从中考核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三是创新能力考核,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课堂中很难激发创新意识,在翻转课堂中每节课后作业中均留有自己对所学问题的见解,可以通过作业报告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基于翻转课堂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应用SWOT分析
4.1 优势分析(S)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旧的学习模式,给学生带来一种新的课堂体验。活跃的课堂氛围打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比较沉闷的课堂环境,加强了课堂学生与学生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课前、课中、课后都需要学生自发学习并集中精力解决问题。
4.2 劣势分析(W)
翻转课堂的课前准备工作需要教师提前录制视频,增加了教师的精力投入,同时录制视频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对于一部分教师来说难度也较大。教学中
间环节需要教师对学生在观看视频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准备工作,并且在教学环节还需要教师即兴解决学习随堂提出的问题,对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
4.3 机会分析(O)
信息时代,对信息素养的要求比较高,国家提倡各大学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网络上涌现出很多相关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视频课程,为翻转课堂的开展提供的资源保障。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教师视频录制及课堂问题解决提供了技术支持及知识面的有效扩展。
4.4 威胁分析(T)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对实践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及学生都需要花费比平时更多的精力在自我学习方面。另一方面信息素养的教学要求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都有考核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提升个人能力。
5 总结与展望
本文主要是对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素养课授课现状分析,发现在国内信息检索课程中用传统的讲课方式不能达到授课目的,引入翻转课堂的理论到信息检索课程当中,并以咸阳师范学院信息检索课项目为例,对翻转课堂的授课模式结合信息检索课程特点进行改进,提出一种以学习+讲解的知识巩固课堂学习模式和“补充辩论”+课后续学的知识扩展学习模式,针对课堂学习和课后考核及评价给出具体的实施流程。
對翻转课堂在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应用进行SWOT分析以期对未来的课程发展提供支持。 其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考核方面,因为翻转课堂中一大部分考核过程在于日常观察,主观性太强,评价考核方面仍需进一步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 娜日,吴晓伟,吕继红.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现状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3):32-35.
[2] 周健,张静波.高校信息素养教学模式探讨[J].情报杂志,2006,25(10):133-135.
[3] 张进良,张克敏,何高大.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24(8):72-74.
[4] 邓婧溪,郭乐,杨军辉,等.基于PBL与微课融合的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改革探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9,43(5):67-70.
[5] 潘燕桃,廖昀赟.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4):21-27.
[6] 隆茜.“翻转课堂”应用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实证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6):97-102,96.
[7] 尹铁燕,彭羽.翻转课堂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2015(1):94-102.
【通联编辑:唐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