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袁隆平①

2023-05-30侯心川

连环画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袁隆平杂交水稻

侯心川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江西德安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成功培育出“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杰出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19年获得“共和国勋章”。

1 1930年9月,初秋的北平(今北京)凉风瑟瑟,袁兴烈焦急地在协和医院的产房外等待,妻子即将临盆,他显得有点紧张。不一会儿,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声从产房传出来,袁兴烈终于松了一口气。为了纪念次子出生在北平,他给孩子起名隆平。

2 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逼近北平。为躲避战火,袁兴烈带着一家人离开北平,辗转到了天津、江西、湖北、湖南、重庆等地。小小的袁隆平在动荡和迁徙中度过了童年,直至小学毕业。他常常伴着日军飞机的轰鸣声,奔波在上学的路上。

3 教师出身的母亲华静知书达理,内心坚韧,她是袁隆平兄弟几个和妹妹的启蒙老师。她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当孩子们蹒跚学步的时候,母亲就给他们读尼采的哲学著作。母亲还带他们游览神农洞,给他们讲神农尝百草与教人们种植农作物的故事,并告诉他们粮食的来之不易。这在袁隆平心里深深地打上了烙印,让他明白了自古以来的民生疾苦和粮食对于百姓的重要性。

4 小学时一次郊游,袁隆平跟随老师去一个私人园艺场参观,他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五颜六色的花朵也很漂亮。它们赏心悦目,更生机勃勃,仿佛让人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从此,袁隆平对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种下了学农的情结。

5 袁隆平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问,上中学后更加喜欢思索和提问。数学老师讲“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袁隆平边听边想,于是发问道:“老师,为什么负数乘负数得正数?”尽管他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增强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6 1948年,随着父亲的升迁,18岁的袁隆平转到南京读高二。在南京国民政府任职的父亲希望他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将来像自己一样走仕途。袁隆平却立志学农,他直截了当地对父母说:“我要报考农学院!”最终,他义无反顾地报考并考取了重庆相辉学院(即后来的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

7 1949年8月至1953年8月,袁隆平在西南农学院留下了坚实的脚印。他在大学里学的是遗传制种专业,但并不满足于了解苏联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理论,常常在上课之余去图书馆阅读农业科技的书籍。袁隆平发现了孟德尔和摩尔根等人的遗传学书籍,并苦心研读。他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对豌豆进行栽培试验,认识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

8 1953年夏天,袁隆平即将大学毕业,他放弃了留在重庆搞科研的机会,响应国家“知识分子到基层去、到农村去推广农业技术”的号召,服从分配,来到湖南省农业厅。他被安排到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任教,这所学校在偏僻的湘西雪峰山麓,即黔阳县(今湖南省怀化市下属洪江市)安江镇外。他先坐船再转火车,又乘坐汽车一路颠簸,才终于到达学校,继而开始了长达18个春秋的教学生涯。

9 年纪轻轻的袁隆平将农学课讲得生动、透彻,学生们都很喜欢他。为教授好遗传课,他带领学生上山下田,实地观察实物、采集标本,自编实用教材。从1953年至1966年的十多年间,他始终坚持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育种研究。他每年都去农田选种,从野外选出生长优异的植株,找回种子播种,观察长势,筛选具有稳定优异的遗传性状的品种。

10 在母亲的教导下,袁隆平从小就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和科研,他还努力学习俄语,不断提高听、写、阅读水平。经过长期坚持学习,他可以不借助字典阅读英、俄等外文杂志和资料,是全校第一个外语过关的专业教师,这使他在杂交水稻育种工作中能够直接查阅外文资料、迅速掌握国外最新的科研方向。

11 袁隆平从阅读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先后建立的遗传学规律和染色体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著重大的指导作用。因此,他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学说,讲解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1958年,他开始做无性杂交试验,即两个亲本的原生质体融合,经人工培养通过嫁接和胚胎等手段,使两个遗传性质不同的物种杂交。

12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粮食紧缺,袁隆平饿得走路打晃,辗转反侧不能安睡,这让他对粮食匮乏有了深切的体会。“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我决心用自己学过的专业知识,解决人们吃不饱的问题。”他展开红薯无性杂交试验,用墨汁把自己的床单涂黑,遮光育种,结出单个重达十几斤的“红薯王”。但播种到试验田中后,却令人大失所望。试验表明无性杂交不能改变植物的遗传性。

13 世上五大经济作物中,小麦、玉米、油菜和棉花已杂交出高产的种子,唯有水稻被学术权威公认为自花授粉,异花授粉没有优势。可倔强的袁隆平有自己的想法:玉米也是自花授粉,有杂交优势,水稻怎么就不能有呢?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就这样,一个农校老师知难而进,向遗传学的权威发起挑战,向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发起冲刺,立志通过杂种优势来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

14 1960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到即将成熟的试验田里去选种。他忽然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稻株,高大壮实,长长的稻穗低垂着头,他俯下身仔细一数,一个分蘖就有200多个稻粒。袁隆平让他的学生邓哲解下红头绳,系在这株稻穗上做标记。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如果用它作种子,他推测亩产一定会超过千斤。

n iè蘖/树枝砍去后又长出来的新芽,泛指植物由茎的基部长出的分枝。

15 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他精心地灌水、施肥、除草、灭虫,记录其生长情况,满心欢喜地期待收获。可是到了抽穗时节,却没有迎来其“父本”稻株的高大挺拔。“禾苗抽穗参差不齐,产量很低”,袁隆平失望地记录下实验结果,他坐在田埂上,望着落日苦思冥想。

16 “为什么失败了呢?从遗传学的观点来讲,纯种的水稻自花授粉,它的第二代几乎和第一代相似;第二代出现性状分离不正是说明这株鹤立鸡群的是一株天然杂种,也就是杂交水稻嘛!”这一意外发现证明了“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水稻”,突破了经典遗传学水稻杂交无优势的观点,更坚定了袁隆平研究有性杂交水稻的决心。

17 1962年,袁隆平自掏腰包,前往北京拜访遗传育种学家鲍文奎教授。鲍教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他接待了远道而来的袁隆平,并带他到院内图书馆了解世界杂交育种的动态。水稻是雌雄同花作物,自花授粉。要使水稻在开花期内杂交成功,只有培育出雄蕊不育或败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有可能使雌蕊在有限时间内接收其他稻株的花粉,实现与其他品种的杂交。

18 水稻的稻花小,人工授粉困难。于是袁隆平人工去除雄花,授以另一个水稻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经过6年的试验,袁隆平先后用了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却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难道是我的技术路线有问题?”袁隆平一遍遍地寻找答案,在犹豫、彷徨和不断的自我鼓励中坚持着。

19 有一天,他的灵感终于爆发了,他跳出了常规稻的小圈子,选用远缘的野生稻——天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与常规稻杂交。袁隆平走进茫茫稻田,寻找“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一找就是三年。水稻扬花季节,他顶着三十几摄氏度的高温,天天拿着5倍放大镜,蹲在稻田里一株一株地观察,一朵花一朵花地查看,蚊虫叮咬和稻叶割伤让他的皮肤反复感染,但他仍然咬牙坚持着。

20 袁隆平成天泡在稻田里,皮肤晒得黝黑,穿的衣服非破即旧。年过三十的他,相亲一次次失败。直到1963年,同事给他介绍了黔阳县农技站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邓哲。毕业于安江農校的邓哲,曾是袁隆平的学生,十分仰慕袁老师的多才多艺、知识渊博。袁隆平对端庄大方、篮球打得好的邓哲颇有好感,二人谈起了恋爱,鸿雁传书,相处一个月后结为夫妻。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袁隆平杂交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一季水稻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水稻花
高等植物杂交染色体及其杂交基因表达的性状——三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6年生杂交桉无性系对比试验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