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首档美学综艺”何以沦为一场闹剧?

2023-05-30张诗溦

收藏·拍卖 2023年1期
关键词:综艺画作美育

2022年年底,一向以综艺称王的湖南卫视,这次将目光投向了“更小众”的美术领域,推出了号称是“国内首档美学综艺”的《会画少年的天空》。据官方介绍,这档综艺的初衷是通过科普油画、水墨画、工笔画、铅笔画、数字板绘、综合艺术、街头涂鸦等艺术形式,达到美育的作用。只是自开播以来一直争议不断,许多人认为这成了一场披着艺术外衣的“男团选秀”。

不可否认,《会画少年的天空》开拓了新的艺术综艺赛道,起到了一定的艺术普及作用,只是笔者认为这“七宗罪”让“首档美学综艺”的专业性和娱乐感失衡,使其沦为一场滑稽的闹剧。

对原创的尊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早已成为业界人士的共识,但节目仅开播不到8小时,一些青年画家的作品就深陷抄袭疑云。无论技法多么高超,人品总是排在第一位的。一边打着艺术的幌子,一边又不尊重艺术,此为“第一宗罪”。

“第二宗罪”是媚俗。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与赛制有关,“名名之中”的展览策划,以5 名策展人为单位,对30名艺术家的“策展人初印象”主题作品进行分组展示。这个命题创作,不可避免地让那些青年画家围绕各自的策展人展开创作。不知是能力不够,还是时间太仓促,对策展人的挖掘太流于表面,以至于画作成为了一种“示好”的工具。

“第三宗罪”是画作水平参差不齐。鲁美院长李象群在节目中明确指出一些画作中的人物比例不准确,是缺乏扎实基本功的表现。千百年来,中国画靠的是“搜尽奇峰打草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摄影艺术问世不过200年,它的出现不能代替主观,成为特色的美术创作。亦如西方的油畫创作一样,摄影代替不了梵高的“向日葵”。所以在美术创作中,不能拒绝生活,要用尽一切办法,去真听真看真感受。

“第四宗罪”是缺乏亲民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综艺节目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形态之一,是向观众分享信息、输出知识、建立认知的重要渠道,能够最大限度地触达观众。但该档综艺剪辑碎片化,主线不鲜明,整体呈现过于温吞。而且,隔着屏幕看画作与展览现场,在质感和笔触,甚至情绪和氛围等方面,都会缺乏直观的感受。既然如此,节目就应该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探索生动、形象并且适合画作的可视化形式以增加节目的可看性与趣味性、真实性。

“第五宗罪”是把“讲故事”等同于“卖苦情”。艺术背后的故事本充满意义,但把“讲故事”等同于“卖苦情”,这就起了反作用。观众在一期节目内数次被迫从欣赏画作转到观察画家,很多时候,还是在画作并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艺术之所以“小众”,往往因其具有一定文化欣赏和理解的门槛,如何在有效时间内展现专业素养,是制作该类节目必须要考虑的前提。

“第六宗罪”是本末倒置。如果说前几期偶尔还有些“有效信息”,第五期更有堂而皇之愚弄观众之嫌。而应作为正片节目有效补充的VIP 衍生节目《会画少年营业中》,却让观众看这一群“少年”吃喝玩乐,通过掰手腕争夺画具,还有唱歌、玩“狼人杀”、“你画我猜”等,这和美育有什么关系?

“第七宗罪”是创作者思维定势下的短视。另一档VIP 衍生节目《少年画室》每集15 分钟左右,短小精悍,以少年解说名画的形式,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徐悲鸿、莫奈、蒙德里安等中西方艺术大家。这档节目与美育关联最大,只可惜有会员限制,观看人员并不多,而且在正片不够出彩的情况下,也不足以让人产生观看衍生节目的欲望,这样一来,《少年画室》也就丧失了其本身的意义。

《会画少年的天空》作为国内首档以美术为主题的综艺,显然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但作为一个“吃螃蟹的人”,创新意识仍值得鼓励。可以预见到,综艺节目内容生产的垂直化和细分化是必然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传播媒介的差异、受众审美水平不同等因素存在,专业性和娱乐感的平衡,始终是这类型题材综艺节目面临的难题。如何兼顾艺术展现、专业表达与大众审美之间的关系,做好跨媒介转译,遵循电视综艺的逻辑,适应当下娱乐文化的流行机制,使其既能满足行业、圈层内观众的专业需求,又能满足圈外受众的审美文化需求,是创作者需要深思的关键。

(编辑/张诗溦)

猜你喜欢

综艺画作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学生画作欣赏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