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田园古韵 写农村风貌

2023-05-30邱九如

东坡赤壁诗词 2023年1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

邱九如

夏志明是浠水县洗马中学的语文教师,我早就听说他工诗善词。神交虽久,但并不相识,直到2016年春到洗马中学参观采风时才得以谋面,倾心交谈,一见如故。后来又经常从《湖北诗词》《东坡赤壁诗词》等纸质诗刊和网络平台上读到他的诗词作品,更觉他知识丰富,才气纵横。近日,他将一组新近创作的田园诗词发给我,我当即品读了一遍。这组诗词,或新题古意,悲欢穷泰,娓娓道来,直抒胸臆;或旧韵新声,事景情理,曲径通幽,引人入胜。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在古代田园诗词中,有不少表现思亲怀人之情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许多佳句,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对别离相聚的渴望,寄予了诗人对思亲之人的深切关注与同情。如王维的“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渭川田家》),写老人惦记外出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门口眺望的情形。柳恽的“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江南曲》),表达了一位江南女子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不见其归来的忧虑。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写在人们尽情享受全家团圆的天伦之乐时,不知秋夜的思念,究竟会落在哪户人家。如今,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越来越多,随之产生的诸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之类的社会问题,也愈加突出,亲人之间的相互挂念,已成为一些农村家庭日常生活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夏志明先生长年累月工作在农村中学,与许多“留守学生”朝夕相处,了解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心理上的孤独与自卑,对他们与父母的离别之苦感同身受。为此,他继承古代田园诗词的优良传统,采取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用诗笔真实反映“留守儿童”的思亲之情。如他的《卜算子·端午节》:“娃倚老家门,父饮他乡水。但见屏中笑脸开。谁识愁滋味。  角黍鼻边香,艾叶窗中翠。满桌佳肴爸未回,放个杯儿替。”此词上片,写端午节触动孩子思念父亲之心。父亲外出务工久未归来,孩子思亲念父之情,平时肯定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显露出来,但一旦遇到某个触点,就很容易表现出来。你看,端午节一到,留守在家的孩子,就倚靠在老家的大门旁,翘首盼望背井离乡的父亲回家团聚。虽望眼欲穿,但终因路隔千里,父子只能通过视频观看彼此强作欢颜的笑脸。这种天各一方,屏中相见难晤面的离愁别绪,又有谁人可知?“娃倚老家门”,语气凄切,感情深沉,将一位形单影只、茕茕孑立的“留守儿童”,形神毕具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顿生同情、怜悯之心。“谁识愁滋味”,反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之意而用之,暗示“留守儿童”这一普遍存在于农村的社会现象,并未引起人们的充分关注和足够重视。下片紧切端午节食粽子、挂艾草等民间传统习俗,极力渲染节日气氛。接着写全家聚餐,唯缺一人。佳节良辰,倍加思聚,只好“放个杯儿替”。“放个杯儿替”纯为口语,白描直述,将父亲在孩子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真实地表现了出来。这首词语言朴素,通俗易懂,然言浅意深,耐人品味。作者抓住农家生活中的一个片断,生动而细腻地刻画了一位“留守儿童”节日思亲的典型场面,表达了“留守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远在他乡的父亲的无比思念。同时,揭示了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抚慰和生活照顾的必要性。全词基调是健康的、真实的、积极的,体现了作者直面社会现实,正视悲情人生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描写农民劳动的艰辛,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颂,是古典田园诗词的常有主题。聂夷中的“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田家》),向讀者展示了一幅父子辛勤耕种的画面,表达了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范成大的:“昼出耕耘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四时田园杂兴》之一),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男耕女织的繁忙劳动场景,表达了对农家刻苦劳动精神的赞扬。夏志明先生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学习在农村,参加工作后,又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并居住在农村老家,还不时参加一些农业生产劳动。他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发展变化,亲眼见证了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也真切地感受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辛苦,对农民有着比古代诗人更加深切的关注。如他的“赤足弯腰唯媪叟,田家辛苦有谁知”(《插秧》),写的是农村“留守老人”在田间辛苦插秧的情形,体现了作者的悯农情怀。他的“布谷不知粮价贱,夜深犹向耳边啼”(《布谷催耕》),用拟人的手法,反映粮价过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问题,流露出对谷贱伤农现象的忧虑。《割稻子》一诗则更集中地体现了先生对农民辛勤劳动状况的关注和对农民发自内心的敬重:“数日鹰风垄上黄,沉沉谷粒唤归仓。人如虾米田如海,天似蒸笼汗似浆。赤脚迈开弓字步,弯镰割出稻禾香。身疲但恐驹光急,兀自挥戈挽太阳。”首联写秋日田野之景。在连日秋风的吹拂下,田间稻谷渐渐变黄。成熟结实的谷粒,随着秋风沙沙作响,仿佛呼唤人们尽快收割归仓。中间两联写农民劳动的艰辛。在广袤的金色稻海中,农民正弯腰曲背,抢收稻谷。老天久晴不雨,气候十分炎热,收割者个个都大汗淋漓。“人如虾米田如海”,在远处,从广阔的背景上衬托出农民收割稻谷时的形象。“虾米”与“海”,一小一大,对比强烈,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颤。“天似蒸笼汗似浆”,在近处,从细节的描写上,表现劳动环境之苦、劳动强度之大。尽管收割稻子十分辛苦,但农民更关心的是扑面而来的稻谷之香,想到即将颗粒归仓的丰收情景,顿时觉得苦中有乐。“赤脚迈开弓字步”,生动形象,将农民收割稻子时的肢体动作,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出来。非亲身经历过的人,难以描写得如此筋准到位。尾联写农民虽然累得精疲力尽,但因担心晴日短暂、光阴紧迫,还是放弃休息时间,继续抢收稻谷。“挥戈挽太阳”化用成语“挥戈返日”,用于此处,意在赞颂农民珍惜时间,吃苦耐劳的精神。这首诗叙事清楚,结构自然,先交代背景,标明是收割稻子的农忙季节,接着以浅切通俗的文字,描写农民的辛苦忙碌,最后化典入诗,热情讴歌农民勤劳朴实的品质。笔墨质朴深沉,对农民的同情之心、敬佩之意,流注其间。

描写清丽明净、淳朴安谧的田园风光,抒发清远洒脱、恬然自得的闲情逸致,是传统田园诗词的一大特色。其流风遗韵,衣被后人。夏志明先生沉稳内敛,性情淡然,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冷清,且勤奋好学,谙熟传统诗词,欣赏古人笔下的林泉山石、湖光水韵,憧憬自然随意、恬淡安适地生活。他的“松柴升灶火,米酒醉诗奴”(《山中作客》),即是作者简朴平淡、沉醉于诗的生活写照。他的“瓦屋炊烟同画轴,石桥溪水结兰襟”(《山中古村落》),写山中的村落,古朴清幽,温馨祥和,宛若世外桃源。作者怎不心生向往之情?他的 “桥横青石涧,竹傍野人家”(《山行》),写石上清泉流,涧中小桥横;山色映房舍,竹影入窗棂。这样的野外人家,也许正是作者理想中的栖身之所。而先生的《山居》则更富诗情画意,也更能表现其高情逸趣:“家居青嶂里,洁院远尘埃。启户观飞瀑,于庭仰绿槐。松风留客住,锦鸟带云来。煮酒聊今世,谁当五柳才”。首联破题领起,表明地点。“家”坐落于一个绿岭重叠、翠峰相连的地方。这里山明水秀,空气清新,小院清洁干净,纤尘不染。颔联紧承首联,写在家中观赏到的美景秀色。打开家门,就可看到一道如绢似练的瀑布,从高处冲泻而下,水雾蒙蒙,珠飞玉散;站在庭院之中,抬头可见枝繁叶茂、绿荫如盖的大槐树。颈联笔锋一转,写茗茶飘香,吸引客人流连忘返;锦鸟飞翔,伴着云彩飘然而至。“松风”,指茶,出自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一碗松风啜罢,两个倾心地便说知心话”句。“锦鸟带云来”,化用南朝梁简文帝《七励》中“文鱼水宿,锦鸟云翔”句,指羽毛美丽的鸟,振翼高飞。尾联前句叙事,是说一班志趣相投的同道知友,在一起谈天说地,把酒话今。最后一句,紧接前句展开议论。在当今这样一个人心浮躁、世风不古的年代,谁有五柳先生那种虹霓吐颖、走笔成章的文学才华和安贫乐道、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呢?“五柳”指陶渊明。陶曾写《五柳先生传》以自况。“谁当五柳才”,言近旨远,意味深长,引人遐思,发人深省。全诗真朴自然,高古闲逸,写景敷色,清淡明丽;叙事议论,流畅平实。一、二两联如四轴画屏,次第铺展,引人入胜;三、四两联情景交融,寄慨遣兴,充分反映了作者闲雅散淡、清逸高洁的情趣和仰慕高贤,不甘落寞的心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秀美乡村建设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个个竹茂林丰、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一片片稻花飘香、硕果满园的农业示范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夏志明先生的家乡洗马镇夏铺村,就是一个享誉浠川的美丽乡村。他的《夏铺村新貌》:“山村借力换新妆,砼道连通阔且长。橛架温棚花满圃,风梳果木蝶噙香。索桥跨涧孩童乐,喇叭飞歌舞袖扬。翁媪相招亭上坐,凝神读取好时光”。夏铺村位于浠水县东北丘陵区,毗邻风光秀丽的三角山和碧波荡漾的白莲河水库,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2013年9月,深圳万顺公司在该村流转土地1000余亩,建起温室大棚600多个,种起了原产于台湾的蜜宝红心火龙果。如今,深圳万顺火龙果种植基地,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成为村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时,该村依托火龙果种植基地,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走上了农旅融合的发展之路。这首诗用清新流畅的笔墨,勾勒了一幅鸟语花香、人欢水笑,有声有色、动静相宜的乡村美景图。首联紧扣题目,把全诗的主要内容(“新貌”或“新妆”)鲜明地提示出来,开门见山,提纲挈领,为统率下文作好铺垫。夏铺村借助火龙果种植基地,以产业驱动美丽乡村建设,使全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在何处?“砼道连通阔且长”,混凝土铺成的宽阔道路连塆接户,四通八达。“要致富,先修路”,道路畅通方能产业兴旺。颔联承接上联,具体描述村中“新貌”。在一马平川的田畈里,一根根粗壮的木棍,支撑起一座座塑料大棚。温棚里的火龙果树生长茂盛,盛花时节的夜晚,一朵朵洁白如玉、大如碗口的火龙果花竞相绽放,浓郁的清香弥漫整个果园。在连绵起伏的丘陵上,和煦的春风轻轻地抚摸着横枝交柯的果树,一只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在争芳斗艳的花丛中舒翼翻飞,贪婪地吮吸着清新的芳香。田园风光与岗峦景物交相辉映,共同编织成漫山遍野的无限春色。颈联由描山乡之景色,转为写村民之娱乐。村里文化体育设施十分完善,老少皆宜,各有所用。儿童们喜欢新鲜刺激的运动项目,在跨涧索桥上欢蹦乱跳。大人们热爱轻松愉快的娱乐活动,在节奏欢快的歌曲伴唱下翩翩起舞。尾联以老人对新时代新生活的切身感受总结全诗。两位老人坐在休闲亭中,看到全村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景象,不禁喜上眉梢。他们为生逢盛世而骄傲,为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自豪。此詩四联八句,首以“换新妆”为纲,尾以“好时光”作结,中间两联以无边逸兴、生花妙笔,将田园新貌、村中新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衔接紧凑,结构严整,充分反映了作者挥洒自如的语言表现力和热爱农村,赞美时代的真挚情感。

夏志明先生的诗词作品,既蕴含传统田园诗词之韵味,又洋溢现代农村生活之气息,可谓质古意新,雅俗共赏。我们期待先生继续用古典情怀和现代眼光,观照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感知农民群众的悲欢忧乐,写出更多推陈出新、耐人咀嚼的田园诗词。

(作者系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东坡赤壁诗社、黄冈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浠水县诗词学会原会长)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