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视野下写作教学的实践与创新
2023-05-30沈丹
沈丹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古诗文大多短小精悍、意蕴深长。因此,教师可以将古诗文作为引子,引导学生体会古人的心理体验,掌握古诗文创作方法,体会其行文艺术,并学以致用,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主写作中,提升自己的写作综合水平。
一、营造意境,丰富心理体验
1.研读文本,汲取文化内涵
在习作中,学生要学会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内心体验,但是不少学生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做,常常运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情感抒发流于表面,缺少深刻意蕴。古诗文的特点是通过含蓄内敛的语言展现深刻的文化内涵。故此可以让学生研读文本,学习古诗文的创作方法,并借鉴利用。
在学生阅读《墨梅》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分析“清气”意味着什么,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这体现了哪些人类的美德。如有一名学生发现:“作者运用的是象征的手法,他将梅花比喻成了人,暗示了清高的气质。”教师继而给学生介绍“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寓意,并让他们回忆自己还读过哪些古诗文,有哪些意象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并思考在自己写作时,是否能借鉴。如在写“‘漫画老师”时,有一名学生想要表现主人公具有奉献精神,他想到了在古诗文中有“蜡烛”的意象,常常用来象征奉献,于是就将其运用到了作文中,用“他如同红烛一般,点燃了自己,用微光照亮了我们。自己的身躯却在日复一日的操劳中渐渐衰朽”等词句体现了文化内涵。
利用古诗文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作品的文化内涵。他们如果能将这种感受写入文章中,则作品主题会更为深刻。
2.融入情感,深化精神境界
不少古诗文歌颂了优秀的人物,作者在写作中融入了丰富情感,将历史人物形象转化成了一种精神力量。在解读的时候,学生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会到历史人物的精神境界,在写作中,他们也要试着写出情感。
有一名学生在写“我想对您说”时,选择了讴歌母亲,表达自己的爱。但是该学生直白地赞美母亲,情感不够细腻真挚。教师可以将这篇文章作为引子,指导学生寻找赞颂母亲形象的古诗文,看看能否借鉴利用。如有学生提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首诗歌没有直白地赞颂母亲,却展现了生活细节。母亲虽然不想让儿子离开,但是为了儿子的前途,还是忍痛割爱。所以我觉得这段文字塑造了识大体的慈母形象。”教师继而让学生在自己的创作中寻找生活事件,融入情感,写出母亲的精神世界。该学生调整了内容,写了母亲高烧中昏昏睡去,梦话却在说着公司业务的事情。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了母亲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孩子对母亲的关心之情。
在解读古诗文的时候,学生认识到写人物的时候不能单纯白描,而要尝试和主人公共鸣,走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在这个基础上创作,才能写出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的文章。
3.联系生活,抒写人生感悟
在写作中要展现出人生感悟,但是小学生生活经历不够丰富,人生感悟也不多。教师可以借助古诗文的意境,让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等方法体验古人的生活,然后思考自己的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场景,进而写出感悟。
在学生写“我的动物朋友”时,有学生写了自己和狗是好朋友,文章中简单提到狗的忠诚,但是没有详写。为了提升学生的感悟,教师鼓励他们诵读《马诗》,说说作者如何写马,用角色扮演展现出作者的生活经历,并思考他为何会想到写“马”,在作者的人生感悟中,“马”象征了什么。学生有所领悟,认识到作者看似写的是“马”,实际上写的是人,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悟。再回到文章中,学生发现自己也可以写一下自己从什么事件中认识到狗和人是好朋友,狗十分忠诚。此外还可以将狗与人对比,写生活中不如狗忠诚的人。这样一写,文章顿时给人意境深远的感觉,不仅写了狗是人类的好朋友,还写了狗给人的启迪。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进入古诗文的意境中,深入体会古人的人生际遇。他们在自主创作中也能有感而发,写出耐人寻味的作品。
二、有效迁移,发展思维能力
1.横向聯读,理解借景抒情
在写作中,除了要写出真情实感以外,还要写出思想深度,有思辨性,有创意。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虽然有所发展,但是逻辑思维能力还尚待开发,故此,他们的作品常常缺少思维深度,创意也常常显得不足。教师可以用古诗文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在赏析体会的基础上有效迁移,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将各种展现景物的作品放在一起,横向对比阅读,并总结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在自主创作中运用。
在写“XX即景”时,很多学生只是用白描的方法写下景物,但是没有将自己的情感也融入进去,这样做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教师此时可以鼓励他们整合诵读《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等作品,采用横向对比的方式,总结写作手法。学生发现,这几首诗歌虽然所写的景物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但是它们都将景物美和情感美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赏景后的感受。在这个基础上写作,学生也试着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如有一名学生写校园即景:“枯黄的叶子伴着西风的哀嚎落了下来,如同我碎了的心。看着揉皱的试卷,我心如死灰。”他用凄凉的风景烘托出了内心的情感。
横向对比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找出古诗文的共性,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组织他们迁移运用,继而写出更有深度的作品。
2.纵向思辨,指导赏古鉴今
纵向思辨指的是将不同时代的作品放在一起鉴赏,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会赏古鉴今,在创作文章的时候,他们也会试着在感受当下的基础上,体会古人的想法,并展望未来,写出更有深度的作品。
在写“二十年后的家乡”之前,教师先指导学生解读《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等作品,说说这些作品创作年代、作者人生经历都不同,那么,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呢。如有一名学生提出:“作者的爱国情怀是相同的,他们不管自己的境遇如何,胸怀国家,盼望国家能富强起来。”此时教师再指导学生关注“二十年后的家乡”这个主题,思考:“你们希望家乡变成什么样子?你们又能做些什么,让家乡能有所变化呢?”这让学生有所启迪,有一名学生写二十年后,家乡发生了巨变,农民都掌握了科学技术,粮食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村里还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不仅如此,他还联系自身,展望了二十年后的自己,认为自己那时候已经从国外学成归来,带着最新的科技,加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列。这样一写,便结合当今形势,展望未来,写出了引人阅读得作品。
在掌握了纵向思维后,学生认识到要用思辨的眼光分析问题,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并创作作品。
3.多元解读,预留创新空间
利用古诗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多元解读的活动,学生可以在体会古诗文丰富内涵的基础上,激发自主写作的兴趣,试着写出更具有新意的作品。
在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个主题写作之前,教师先介绍《寒食》,并告诉学生关于这首作品,评论家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人认为这首诗就是单纯展现节日风貌,但是也有人认为读作品表现了对当权者的讽刺。学生可以了解作品的背景信息,并结合文本分析,说说自己的解读。教师此时再让学生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作文上,思考如何写出耐人寻味的文章。“对于传统节日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应该将当代时尚文化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样做丧失了本真,应该尽可能地遵照传统。对此,你是如何看的呢?能否结合‘中华传统节日这个主题,说说你的创新建议呢?”学生可以从节日风俗的演变、人们对节日的看法、国家对传统节日活动的支持等诸多角度入手分析,表现自己的创新思路。
多元化解读古诗文,让学生开动脑筋,学会发散思考。同时,这也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为自主写作奠定基础。
三、感悟行文艺术,指导学以致用
1.借鉴表现手法,汲取养分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丰富的表达艺术,值得学生借鉴。可以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虚实结合、象征、借代、用典等,并思考如何在自主写作中合理运用。
在写作《这儿真美》的时候,有一名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困扰,他虽然能在脑海中还原景物之美,但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能表达出这种美。教师推荐他阅读《望庐山瀑布》等古诗文,看看古人如何描写景物。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中,学生发现可以用夸张、比喻的方式写作,这样能表现出震惊的心情,同时兼有借景抒情的表达效果。他们认识到古诗文虽然简短,但是词句中却蕴含着很多不同的表现手法。他们在自主写作中也尝试运用这种手法。如有学生写了落花铺满了整条小路的场景,也用了比喻、夸张等:“地面上仿佛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红地毯。莫非是天上的仙女打落了胭脂盒,才在地上留下了这样的印迹?这红痕蜿蜒远去,仿佛一直延伸到了天边。”这些语言都让文章更具有画面感,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内心惊喜的情感。
在读写结合的活动中,学生总结归纳了各种写作手法,他们可以在自主写作中借鉴利用,获得意料之外的表达效果。
2.分析章法结构,顺乎逻辑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尚待提升,所以部分学生在写作中缺少逻辑性,结构不够完整。古诗文虽然简单,却一般都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可以让学生诵读分析古诗文,掌握其章法结构,并在自主写作中借鉴利用。
一名学生在写作《神奇的探险之旅》的时候,思维过于跳跃,导致文章前言不搭后语,缺少逻辑性。为此,教师指导他阅读《守株待兔》,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发现,这篇古文虽然简短,但是结构鲜明。起因是“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这导致农人守株待兔,但是結果只能是一无所获,最终“身为宋国笑”。在此基础上,该学生试着修改自己的作品,他整理情节后,决定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先写为什么要旅行,为了旅行进行了哪些准备工作。然后写旅行的整个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一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情节一步步发展,直到高潮。最后再写安全脱险,并写一下在这次旅行中,主人公有什么收获,给其他人什么启迪。其他同学也借鉴这种写法,他们发现,这样写作思路更清晰,文章也更有逻辑性。
教师要先了解学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结合他们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让他们提升意识,写出逻辑严密的作品。
3.探寻炼字典故,推敲语言
古代作者常常喜欢炼字推敲,并在诗文作品中添加各种典故,使得作品更加含蓄内敛、寓意深刻。小学生在写作中常常使用“大白话”,不够精练,经不起推敲。故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古诗文中获得启迪,锤炼语言,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山居秋暝》中“莲动下渔舟”的“动”,将静态的画面转化成了动态,体现出动静结合的特点。此外,“王孙自可留”中的“王孙”出自《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体现出文人高雅的情怀。在学生创作《XX即景》的时候,教师可鼓励学生借鉴《山居秋暝》的写法,调整个别字词,这可以出动静结合的效果;再适当加入一些典故,作品会更有韵味。有学生写的是莲花,一开始只是写:“一只蜻蜓停在莲花上,似乎在寻找花蜜”,“停”字缺少动态美。在修改后,他调整成了“落”,顿时增添了动感。此外,他还试着融入典故,将句子调整成:“蜻蜓落在莲台上,它是在寻找花蜜,还是在寻找遗落的禅心。”这样一改,不仅动静结合,而且还借用佛教典故,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境界。
在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学生培养了语感,了解了语言的艺术。他们在自主写作中也会谨慎思考,调整用词用句,适当加入典故,让文章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