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勤于反思: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2023-05-30王福强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过程课堂教学教育

王福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告诉我们,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可以引起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大部分教师,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忙得不可开交,常深陷于烦琐的事务而无力自拔。殊不知,许多人在这种理所当然、周而复始的埋头苦干中,失去了对教育问题的深刻参悟,失去了对教学方向的敏锐把握,直至走上岔路却浑然不觉。

摆脱困境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勤于反思。简单说,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察觉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只有善于总结和反思,教师才能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我曾看到,某校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做出了关于“教学反思”的硬性规定:教师每节课必须写出不低于200字的教学感悟,每学期上交三份不少于2000字的教学反思。这个规定遭到教师的强烈反感,在“反对无效”的情况下,很多教师把写教学反思当作应付性任务来完成,内容要么与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要么词不达意、东拉西扯,要么随意摘抄、敷衍了事。

这时候的反思,已失去了實质性的意义。从某种程度而言,教学反思更多时候体现的是教师的“个人奋斗”,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反思,“教然后知困”,通过反思,我们可以不断地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丑陋的我”“残缺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可以说,教师学会反思的过程也是人生不断进步的过程。当然,这种“个人奋斗”可以通过教研这个载体得到展现和促进,通过共享反思成果,个人经验上升为一个团队的集体经验。

所谓的“教师专业成长”,就是教师在其整个教学生涯乃至生命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我、提高自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坚持每日反思,就会始终保持与最前沿最深刻的教育思想接轨,就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种种教学事件,是判断一个教师专业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准。

需要指出,反思是痛苦的。教学反思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它需要教师不断对自己既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进行深入剖析,发掘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加以调整。这需要教师有极大的自我调整、自我改变的勇气和毅力。

反思的一个根本前提是教师要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能从庸常的教学现象中捕捉到反思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转瞬即逝的问题,将其提炼出来,赋予其深刻的思考。例如,在教学目标方面,可以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如果没有完成,原因是什么,是目标的设置不够合理,还是实施目标的过程和环节不够恰当;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反思什么样的方法比较适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对于讨论、小组学习是否适应,在选择不同的教法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在教学效果方面,可以反思学生的达标率如何,检测内容设置是否合理,后续补救手段是否有效;等等。有问题才会有思考和分析,建立在问题基础上的“反思”才真正具备了反思的特质。

概括来说,可以从以下角度找到反思的切入点。

反思成功之举。如教学过程中达成预设目标、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的策略,等等。

反思失败之处。如某个环节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选择不恰当,对某个学生课堂表现的点评不到位,课堂练习设置难度不当,等等。

反思教学机智。课堂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瞬间产生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不由自主、突然而至,有很高的价值。教师应利用课后反思及时捕捉,避免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反思学生见解。学生一些出人意料、独具匠心的观点和见解,教师要及时记录下来,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这样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为以后的教学储备更多的养分。

反思教学设计。一节课下来,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新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训练是否到位等。教师可以及时记下,写出“再教设计”,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由此可见,反思不是就事论事,它往往是从某个教学现象或教学事件出发,将思考延伸,或联系以往的教学经历,或联系他人的教学经验,或与当下的教育教学实际相对照,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去思考教学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教学的“存疑者”:一要善于“捕捉问题”,时刻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日常教学生活中转瞬即逝的教学现象;二要善于“寻找支撑”,带着问题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增强理论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三要善于“小题大做”,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科教学中、教学情境中捕捉细微的、有实用价值的、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从某一小的切入点入手进行研究,保持研究的独创性和新颖性。

这样直面教育教学问题的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深刻而富有个性的见解,显然,这是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应景式反思所无法比拟的。

猜你喜欢

过程课堂教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