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异同互补的研究探讨
2023-05-30王海霞
王海霞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高校如何通过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日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关系日益复杂,通过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异同互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素养是实现“体”育的重要路径。
素质教育理念、全民健身背景下,体育课程教学与运动训练愈发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其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必须要明确的是,体育课程教学与运动训练并不完全相同,二者不能混淆。本文首先论述了体育课程教学与运动训练的不同点,其次论述了二者相同点,最后提出了二者的互补策略,意在促进体育课程教学和运动训练和谐发展。前言:体育课程教学和运动训练虽然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但二者却也具有一定的共同点,利用不同点和相同点实现二者的互补,既可以有效提升体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又可以促进运动训练的顺利开展。
1 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不同点
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在概念、属性、内容、方法、运动负荷、器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方面存在不同,下面将展开具体的分析。
1.1 概念不同
首先,体育教学的活动对象为教师和学生。其次,体育教学是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的基本形式,其指的是体育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等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对学生展开教育教学工作,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促进身心协同发展。最后,体育教学中的身体活动还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在体育教学中科学进行身体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这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
而运动训练的训练对象为运动员。运动训练指的是运动员在教练员的指导下有目的的完成高强度运动训练,包括身体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意志训练等,意在有效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提升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运动员可以参与训练计划、训练内容以及训练目标的制定。从概念上来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在目标上存在本质的区别,即体育教学主要对象是学生,其属于课堂教学内容,运动训练的主要对象是运动员,二者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都存在明显的不同。
1.2 属性不同
体育教学主要以锻炼学生身体为主,其意在促使学生能够具有良好身体素质,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身心共同发展。学校对学生展开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体育活动不断掌握运动技能、培养自身运动兴趣,并具有主动锻炼的意识。体育教师在面对不同年级以及不同水平的学生时,需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选择运动训练方法,以此满足学生运动需求,提升其身体素质。
从属性上来看,体育教学是运动训练的基础和必要准备,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发现学生是否具备运动员潜质。对运动员展开科学训练的主要目的为促使其不断超越自我,拥有战胜对手的能力。相比较于学生,运动员会面临残酷的淘汰机制,即运动员需同多位运动员进行竞争,综合实力强的运动员才能在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才能备受重视。因此运动员必须凭借运动训练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并不断突破极限。
1.3 内容不同
体育教学意在教书育人,因此其教学内容是不同形式内容的结合,包括体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基础教育理论等多方面知识,具有素质培养和知识传授的综合性教学属性,希望学生能够通过体育教学掌握基本体育知识,并能够不断提升自身身体素质。而运动训练是一种为满足运动员训练需求和发展需求而存在的专门性组织训练。
一般来说,教练需根据运动员实际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要求量身定做训练方案,并且对训练内容以及训练方法的要求也极高,即运动训练需为运动项目而服务。由于运动训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容易产生肌肉损伤、骨骼损伤,所以运动训练理论通常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1.4 方法不同
体育教学的目标为通过长期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运动习惯,以此充分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在对学生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科学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确保体育课程可以充分发挥其价值,为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而运动训练则具有专一性,其对运动员的要求十分严格,要求运动员应始终接受高强度训练。例如,体育教学时跑步热身一般以两圈或三圈为限,否则学生就会因为身体疲惫而丧失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不具有运动员素质,过多的体育训练只会对学生起到反作用。而对于运动训练来说,教练员需制定科学训练计划,不断突破运动员极限,使其具有较强的竞技水平。并且运动员根据发展需要,必须始终维持高强度训練,否则一旦肌肉松弛,其将会失去成为优秀运动员的基本素质。
1.5 使用器材不同
从器材方面来讲,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存在较大的区别。体育教学活动由教师主导,意在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在运动技能方面没有更高要求,因此体育教学对器材的要求为:器材应具有安全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安全性是体育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具有安全性能的体育器材,教师更放心学生使用,这既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可以有效激起学生运动兴趣。与时俱进指的是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学校需结合体育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并增加体育运动器材,以此充分保证体育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其价值。而运动训练则对运动器材有更高的要求和更为严格的标准,即所有器材必须在达到运动比赛要求的情况下才能够投入使用。
运动器材对运动员的锻炼效果具有直接影响,运动员若想不断激发自身潜质,不断提升自身身体素质,则必须要依靠强有力的运动器材。例如: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体育器材大部分都是单杠、双杠、排球网以及篮球框等,可以满足学生日常锻炼需求,并帮助学生增强体质,但这对于运动员的运动需求和身体发展要求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运动员的器械则更为复杂且也更具有专业性。
1.6 运动负荷不同
由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目的存在根本上的不同,所以其运动负荷也不同。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能够积极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其对学生的运动负荷要求较低。运动训练则对运动员的负荷要求较高,运动训练目的是能够努力挖掘并强化运动员自身素质,并且训练需求需能满足运动员所需要的高强度运动负荷。因此教练不仅要根据运动员实际身体情况,制定训练内容以及训练方法,还应从运动员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考虑,不断升级运动内容和训练方法,使其接受更高强度的训练。
1.7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不同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掌握多种技能,体育教师需同时掌握篮球、足球、田径等多个基础体育项目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技巧等。如何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提升学生体育素质是各个体育教师需考虑的重点问题,因此体育教师通常会重点钻研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与此同时,由于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所以教师还应采取层次化的教学方法。
而运动训练在培养运动员技能方面具有单一性,即通过多种技能方法促使运动员在某一技能方面具有其他人不具有的优势,从而能够在竞技场上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与此同时,教练需融合多项专项运动训练方法对运动员展开专业训练,意在促使其专业技能能够有明显提升。体育教师究其根本,其是教育者,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其需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并促进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方面。而教练的训练重点则是帮助运动员提高专项运动水平。二者在教学(运动员)方面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2 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相同点
2.1 理念相同
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其要求学生(运动员)能够通过实际训练活动掌握相关体育(运动)技能,并掌握与体育有关的知识。除此之外,二者都强调了学生(运动员)生理、心理以及技术共同发展的重要性,二者都认为学生(运动员)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教练在对运动员展开训练时,对训练次数、训练强度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意在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身体技能水平,并激发其内在潜力。此外,教练还会对运动员的竞赛意识、团队精神以及拼搏精神等进行培养,希望运动员在竞赛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出自身最大实力,从而打败对手。
与运动训练存在相同的是,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崇的背景下,体育教师除了会对学生展开有关体育的专业知识,其还会将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融入教学之中,从而促使学生能够自觉养成热爱锻炼的好习惯,并能够在体育活动中同样养成团队意识和体育精神。
2.2 方式相同
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运动训练,都应当以学生或者运动员的真实身体状况为主,并能够以其身心发展特点、身体负荷能力为基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身体实际素质之后,科学的设置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运动训练中,教练会根据运动员实际身体状况以及其发展需求,科学且合理制定短期或长期计划目标和计划内容,确保能够帮助运动员弥补短板,并提升其综合竞技能力。
3 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互补策略
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存在的相同之处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借鉴和相互互补的可能性,具体来说指的是二者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3.1 明确互补内容
(1)方法互补
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需求,向学生科学传授运动训练方法,促使学生的身体机能以及身体素质都有明显提升。比如为提升学生柔韧性,避免学生肌肉紧张,教师就可以采取动态柔韧性或静态主动柔韧性的训练方式带领学生一起展开训练,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柔韧性训练需循序渐进地进行,否则也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可以采取间接训练以及完整训练等多种训练方法。
(2)内容互补
相比较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在内容方面更具有丰富性和专业性,相比较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更能体现出技能的更新。以此为促使体育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其最大价值,为保证运动训练方法可以不断创新,可以将二者内容进行有效融合,以此有效提升运动训练效果,并丰富体育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在二者相互融合的背景下,学生可以加深对体育精神以及体育文化的认识,体育教学能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3)目标互补
虽然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在教学(训练)目标上存在差异,但体育教师却可以将运动训练目标融入体育教学中,以此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运动训练目标的融入,体育教师会主动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强度和训练方式,这可以使学生的负荷能力得到循序渐进地提升,并能够充分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4)指导互补
体育教师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其对正确的训练方法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充当教练角色,对运动员展开科学指导,保证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以正确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从而有效避免因训练而产生的身体损伤。我国大部分运动员都正处于青春年少,其既拥有大量的精力,也有“争强好胜”的精神,因此在互相“攀比”中,很有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无法挽回的损伤。而在具有专业知识的体育教师在旁进行指导的情况下,运动员就会科学展开训练,并且这有助于运动员逐渐养成自我保护意识。与此同时,在体育教师任职教练期间,其还可以向运动员讲述体育理论和体育技能,并逐渐引导运动员充分重视运动技能训练规范化和运动步骤规范化。
3.2 二者相互借鉴
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素质提高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运动训练“教”的过程,注重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训练相结合,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在学生训练与理论学习的过程中,理解体育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运动训练的训练强度相对于体育教学而言较高,为此体育训练可以在课程设计上增加运动强度,让学生在相对高强度的运动过程中,掌握运动技巧,提高体育运动意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3.3 完善系统规划
运动训练的目的是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竞技技巧,从而在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为了提高运动训练的效果,运动训练可以借鉴体育教学的系统性。在具體的训练过程中,老师首先根据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基础,结合训练项目特点和学生的运动技巧掌握情况,制定系统性的训练计划。其次,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训练情况,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训练强度,以便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再次,在整个训练结束,要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发现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并用来指导接下来的其他项目的训练,为其他学生的训练计划制定提供借鉴。
3.4 优化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意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运动训练意在培养运动员竞争意识和竞技能力,将二者进行相互渗透,既可以有效改善体育教育教学现状,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例如:以“800米男女生混合接力比赛”为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既不具有积极性,也不具有主动性,所以比赛结果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放水现象。基于此种情况,教师可以将运动训练的竞争意识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紧张的竞争氛围,并为第一名设置相应的奖励,以此激发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借助比赛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在教学中不断向学生传输竞争意识和体育精神,可以让学生明白体育课程活动开展的重要性,这能够促使学生主动配合教师展开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运动训练竞技精神和体育精神,还能够为运动员的选拔以及成长奠定良好基础,这有助于为我国挖掘出更多具有潜质并且能够为国争光的体育人才,同时也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4 结语
总之,高校体育切实认识到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存在的不同点以及相同点,并采取有效的互补策略,可以实现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有效结合。这既能够充分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又能够提高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储备能力,这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