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图像化传承及其价值

2023-05-30屈轶

文化产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技术手段文化遗产物质

屈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不可再生且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世界各国各民族世代累积传承的智慧结晶。如何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了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较多问题。现基于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根据图像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作用,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现了较多问题,如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度不高,没有为其制定专门的法律制度,也没有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及社会大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脱节现象等。为了积极有效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在明确图像化手段的应用优势后,陆续发布了多项指示文件,指出将数字媒体、图像音频等图像化技术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以此科学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革新发展,信息传输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可以真正实现跨时空传播。在文字信息、声音信息、图像信息等多种形式中,图像信息最具直观性,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利用图像化的技术手段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有效。本文主要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图像化传承技术和应用价值。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在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2005年3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保护现状

从21世纪初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走进大众视野。截至2023年初,我国拥有43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155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国积极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奠定了基础,增强了社会大众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但其中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造成了影响。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区的年轻群体进入城市谋生活,使得乡村或小城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了后继无人的问题,古老的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其次,传统工艺和口头艺术面临发展困境。由于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复杂,传承人在保护传承中需要有超强的记忆力,这导致年轻群体对传统艺术的接受度越来越低。目前,我国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目的遗失问题非常严重。再次,现代化媒体技术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带来了挑战。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接触外界的机会,全面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但也导致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等的受众越来越少;同时,现代化工业制造技术也阻碍了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缺乏系统科学的普查整理体系。我国是目前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而普查整理工作是文化保护工作的核心内容。现如今,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不具备科学完善的归纳整理体系,这不利于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新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图像化传承价值分析

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方式有很多,而运用图像化技术是比较直观和高效的方法。尤其是在抢救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要想在短时间内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必须利用数字图像化技术。该技术具有真实记录、快速传播、永久保存的独特优势,是新时代下保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首先,图像技术手段具有真实记录的优势。使用图像技术手段记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客观优势,如果不经过人为剪辑,记录内容将更加真实、完整。这种记录方式比文字记录更加直观,同时还可以与文字记录互相验证,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丰富的原始资料。其次,图像技术具有快速传播的优势。由于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如金州民歌、庄河东北大鼓、复州东北大鼓等,因此,实际传播范围比较窄;而将其转换成图像信息,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快速、广泛的传播。再次,图像技术具有永久保存的优势。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大部分都距离人们的生活较远,有些项目一旦消失,就很难再找到踪迹。最后,图像技术具有多元化展示的优势。利用图像技术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让更多民众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中。现如今,图像技术手段包括影视作品、表演艺术等,打破了传统平面化的保存方式,能够立体、完整地保存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时代下利用图像化技术手段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现精神内核,释放时代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不同时期各民族的智慧结晶,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据,还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站稳脚跟的基本内容。诠释、解读和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现代文化发展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下展现精神内核,释放时代活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应用图像化技术手段,要从影视作品、表演艺术等方面入手,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实生活中。这样做不仅能让人们重新认识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引导人们感知时代的变化。比如,东方卫视的节目《极限挑战宝藏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到一起,在“绿水青山公益季”中,嘉宾们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体验了鄂温克人日常游牧、狩猎所需的各项技能,在武夷山探索了五夫龙鱼戏表演中的细节,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系。从实践角度来看,利用数字媒体平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具有时代性、影响力、吸引力的数字媒体节目,打造跨时空、跨地域的节目内容,既能让更多观众了解和掌握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技艺,又能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优化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创建优质的社会环境,全面深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作用。

應用图像技术,构建数字平台

一方面,创建数字化图像平台。在新时代下利用信息可视化设计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创建数字化图像平台,将数据库数据作为技术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在交互中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某地区在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后,邀请政府相关部门共同打造数字化图像平台。首先,收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关的数据信息,如活动时间、观众人数、准备工具、排练记录等,这些信息是数字化图像平台建设的基础。其次,研究数字化图像平台的展示部分,通过整合利用产品模块的设计、UI界面的设计、前端交互体验、后端程序设计等技术手段,创建符合电脑端和移动端的信息数字化展示平台。最后,利用社交软件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展示相关内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还应合理利用数字化技术,并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创建各种以数字化图像信息为载体的应用平台,这样一来,既能收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关的数据信息,又能在分类处理的基础上实现数据融合,为新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开发设计智能移动终端的数字图像平台,或根据现有文化类网站传播图像知识,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数字化教材。将文化信息和表演形式转变为数字化图像,向大众清晰地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既能增强文化传播的效果,又能提高传播效率。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研究力度,科学运用图像化的技术手段,不仅能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水平,还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因此,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大众,都要学会利用图像化技术手段保护传承新时代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另一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在新时代出现的理论技术,将其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既不会打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和原真性原则,又能充分展现数字图像的应用优势。现如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三维立体化直观展示。运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数据影像、文化特征、地理位置等内容,再根据地理位置和属性数据查询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各类资源,最终将统计结果按照直观化和动态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为保存、分析和应用研究数据信息提供支持。另一种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互动式体验。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同步传输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和图像画面,让观众身临其境。在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源时,要从时间、空间两方面着手,以便在拍摄完成后,让观众利用穿戴式VR或全息影像的方式,参与到沉浸式交互体验中,这能够优化视觉呈现效果,让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更加直观的认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MR(混合现实)等技术的整合应用,不仅能够体现图像化技术手段的创新优势,还能为新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全新思路。

完善保护制度,开展收录工作

当前,图像化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从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角度来看,“口传心授”传承方式的效果最差,因此,要利用图像化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和传承人的技能尽可能完整地记录到图像数据库中,这也是目前最有效的保护传承方式之一。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保护工作面临较多问题。因此,要将非遗项目和传承者作为拍摄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目标,在整理记录好非遗图像作品后,通过展览传播和科研探讨进一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让更多群体认识与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我国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像化保护传承工作制定了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从不同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着手进行了优化创新,以此确保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序进行。为了进一步提升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政府相关部门还明确了区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要求其利用“互联网+古籍”的保护模式,将馆藏抄本转变为影像数据信息,直接储存到图书馆的数据库中,从而真正实现非遗保护。除此之外,还要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项目申报、评审、公示等工作,举办以区域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从而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大投资力度,推动资料升级

为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像化发展目标,各地区要在明确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努力争取专项补助资金和专项保护资金,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等系列活动,利用文字、图像等方式对其进行有效记录,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与社会居民的文化活动整合到一起,在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进一步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本文在研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图像化技术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了有效运用图像化技术手段的对策。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民族经过上千年历史发展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是不可再生文化资源,因此在新时代下要合理运用图像化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只有这样,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光辉.阜阳“非遗”的传承保护及其经济价值[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4(02):78-80.

[2]吴垠.乡村振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分析[J].参花(下),2021(11):36-37.

[3]王琎.纪实影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分析[J].文化产业,2022(03):22-24.

[4]靳璨,张飞越.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路——MG动画的运用优势及策略探析[J].艺术科技,2021,34(04):27-28.

[5]马伟华,张宇虹.视觉书写与动态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影像民族志运用[J].文化遗产,2021(03):40-47.

[6]李岩岩,林燕.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传承探索[J].中国民族博览,2021(21):116-118.

[7]邹建军,甘小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科技化途径[J].民间文化论坛,2021(06):99-106.

猜你喜欢

技术手段文化遗产物质
高等教育微观研究的实质与范式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图书编辑出版中技术手段升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试析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