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传国玉玺”造假案
2023-05-30
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历代帝王皆以得“传国玉玺”为符应。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板皇帝”。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朝代更迭,“传国玉玺”的传承,脉络很乱。这种闹剧直到清初还在上演。
“传国玉玺”,几乎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佳见证者。历朝历代的诸侯、节度使、皇帝,一旦得到它,都会怀着狂喜的心情,认定自己就是“天命之主”。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朝代更迭,皇帝如走马灯,每一个新皇帝都十分重视前朝“传国玉玺”的传承和授受。但这种“传国玉玺”的传承,脉络很乱。这种闹剧直到清初还在上演。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据传是秦代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镌刻而成。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板皇帝”。由此可见,“传国玉玺”在帝王心中的地位。
由于“传国玉玺”的特殊价值,它成为历朝历代皇帝竞相抢夺的对象,尤其是在王朝更迭之时。关于“传国玉玺”的传闻在史书上多有记载。然而,自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着“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后,“传国玉玺”就此下落不明。
一直到宋哲宗时期,一个叫段义的农夫在田间耕作时挖出了一块玉石,在经过十几名大学士的认真考究之后,断定这块玉石就是“传国玉玺”。不过,也有人怀疑这不是“传国玉玺”,只是宋哲宗为了证明自己“受命于天”而故意散播的谣言。公元1294年,金兵攻破宋朝都城汴梁,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掳走,“传国玉玺”也被金兵抢走。
一百多年后,“传国玉玺”突然出现在元朝的都城北京,并被公开叫卖,随后被权相伯颜花重金购买。“传国玉玺”自此便落入元朝王室的手中。
多尔衮自称找到“传国玉玺”
清军入关前,只是山海关外一个少数民族军事化的联盟。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人的努力,势力逐渐强盛起来。由于关内的明朝内外交困,气数濒尽,雄心勃勃的皇太极产生了入关取代明朝的欲望。要取代一个政权,除军事外,还要考虑到政治舆论。皇太极也很有些发愁,哪里去弄个“天降祥瑞”的“传国玉玺”呢?
清太宗天聪九年(1635年)征剿察哈尔的多尔衮得胜回朝,自称获得了一方元代的国玺。据说这方“制诰之宝”是元顺帝被明军赶进大漠时所携带的宫中之物,后来不知下落。两百多年后,有人在山中放羊,发现羊三天不吃草,总是用蹄刨地,牧羊人好奇地在原地挖掘,得到了这个“传国玉玺”。后来,这方玺宝落入元人后裔归化城土默特部博硕克图汗手中,而后察哈尔林丹汗得到。这块玺为玉质,交龙纽,其文为汉篆“制诰之宝”四字。
皇太极大喜,举行了隆重的受宝大典。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对此记述颇详:天聪九年八月初六日,秘书院甲喇章京鲍承先奏言:汗圣德如天,仁政旁达,天赐玉玺,乃非常之吉兆也。汗当急敕工部制造宝函。进献之日,汗率诸臣郊迎,由南门入宫,以应天眷。又以得玺之由,书于敕谕,缄用此宝,颁行满、汉、蒙古,咸知天命之攸归也。
次年,皇太极建号改制,建国号为“清”,并正式采用“皇帝”称号。此后,这方“传国玉玺”被顺治、康熙、雍正三代保管。
乾隆为何封存“传国玉玺”
但乾隆帝继位之后,却第一时间封存了这方“传国玉玺”。他习惯用的印玺有“大清受命之宝”、满文篆书“皇帝之宝”、满文篆书“皇帝之宝”等等,那方“传国玉玺”不见了。
那么,皇太极时代的“制诰之宝”究竟哪里去了?乾隆十三年内务府宫中活计档中,有这么一段记载:“乾隆十三年五月二十二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报,太监胡世杰交白玉制诰之宝一方(随锦盒一件,磁青纸金道册页一册,黑漆描金宝匣一件)传旨交启祥宫将宝上字磨去,钦此。于本月二十三日交司库郎正培持去讫。”也就是说,乾隆帝在登基之初就明白了“傳国玉玺”的秘密,于是将当年造假的证据一劳永逸地销毁了。
(《中华遗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