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聊情绪在传递什么

2023-05-30

新传奇 2023年10期
关键词:正念注意力社交

无聊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情绪体验。那么,究竟什么是无聊?无聊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何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是否可以通过一些正确的方式加以缓解?

无聊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情绪体验。尤其在新冠疫情暴发采取隔离措施以来,长时间呆在特定空间,没有丰富的活动和特定的目标,缺乏一定的社交和娱乐,大多数人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无聊感。

那么,究竟什么是无聊?无聊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何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是否可以通过一些正确的方式对之加以缓解?

无聊的危害

从心理学上讲,无聊是人为主体时特有的形容状态的词语,是指一种注意力倾注的对象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的心理体验。

学者黄时华倾向于将无聊界定为因外部刺激的低感知和内在兴趣的匮乏而导致心理需求难以充分满足时所体验到的空虚、茫然、无趣、厌倦、烦闷等不愉悦的复合情绪体验,具有兴趣匮乏、注意力涣散和动机缺失等特点。

无聊其实是一种普遍的负性情绪,它会对个体的认知、情绪、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大量研究发现,无聊不仅与抑郁、焦虑、孤独、冲动、绝望、愤怒等负面情绪状态相联系,而且还会引发个体内部动机降低、注意力涣散,甚至还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如出现酒精和药物滥用、赌博成瘾、过量饮食、拖延、攻击等社会适应不良行为。

无聊在工作中尤为常见,它与生产效率下降和职业倦怠有关。在教育中也随处可见,无聊感与学业成绩呈负相关。无聊还会引发冲动性消费。新冠疫情暴发期间,人们可能会过度使用手机,以应对社交隔离和缺乏户外活动所带来的无聊。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具有高无聊倾向的个体更倾向于打破社交隔离的规则,包括较少地坚守社交隔离时间或对社交距离的坚持性差。

此外,无聊的水平与情绪化饮食和暴饮暴食行为也有关。自新冠疫情以来,成年人的饮食质量有所下降,比如暴饮暴食、吃零食频率和数量都有所增加。

无聊受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刺激的双重影响,简单重复的工作和琐碎的生活会让人感到无聊。当个体的内部动机无法得到满足,或个人的能力无法完成某项任务时,就容易产生焦躁不安、抑郁烦闷、百无聊赖和茫然无助的复合体验。

对于那些从事高危活动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寻求快速解决无聊的方法,而不是试图寻找符合他们个人兴趣的活动。从事有风险的活动是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而且很可能会暂时缓解一个人的无聊感。但是,如果这种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对个体来说不是有意义的,也不会使其受益,那么无聊就会卷土重来。

所以,我们需要静心聆听自己的内心需求,从无聊情绪中寻求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从而实现内心的满足与丰盈。

无聊的积极意义

无聊传达了我们周围环境和内部心理状态的关键信息。它表明正在进行的活动可能不值得进行,而应该进行替代性的、可能更具意义的活动。因此,无聊创造了一种超越手头任务、探索环境的动机。当目前的目标不再有吸引力、有意义或令人满意时,无聊就激励个体追求新的目标,探寻新的兴趣和意义。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无聊情绪,认为无聊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寻求目标,是一种具有积极价值的负性情绪。

无聊并非是一味的空虛低落,它同样存在着高生理唤醒。无聊有助于自我反思、预警和保护自我,也可以激发人类的创造力等。例如,一些新奇的点子、突发奇想的创意、某个重大的科学发现,都可能源于无聊的驱动。

无聊让我们脱离当下的处境,进而有更多的选择,激励我们去做更多其他事情。无聊是一种自我调节的状态,它既能让我们意识到不满意之情况的存在,又能把我们从这种环境中驱赶出来,进入一种被认为更有趣、更有意义或更具满足感的状态。无聊通过促进个人成长和有意义生活的构建(或重建)来促进我们的幸福。如果我们缺乏洞察无聊的能力,那么当我们面对一个不满意、缺乏刺激或单调的情况时,我们就不会做些什么来摆脱它。

从某种程度上说,无聊(以非病态的形式)对我们而言是有价值的。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促使我们不断前进,更接近内心的愿望和目标。

因此,当你感到无聊时,恰恰是观察自我和自我探索的绝佳时机。无聊不仅仅会带给我们痛苦的情绪体验,更向我们传递了自己当下的状态,并促使我们必须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

应对无聊的方式

作出改变是战胜无聊的首要应对策略。当你感到无聊时,可以通过聊天、听音乐和运动来缓解无聊,或更换工作环境、培养新的兴趣爱好等。作为管理者可以调整任务刺激的复杂性和重复性,提升任务的意义感,强调参与度与互动性。

应对无聊还需要合理地规划时间和设定明确目标。当我们有大把时间却没有规划和奋斗目标时就会感到无聊,所以需要做好时间规划和管理。

从注意的角度看,无聊是由于个体不能集中注意力。因此,正念和冥想是有效应对无聊的策略。

正念水平高的个体往往能灵活地调节和保持对当前活动的注意力,更容易投入进去,从而降低无聊倾向。同理,冥想把个体的注意力转向内部,让个体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注意状态。两者可以提升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力,认识到其实并不是生活索然无味,有时只是我们缺乏对情绪和环境敏锐感知的能力。

在情绪体验上,无聊反映了一种不愉快的甚至是厌恶的主观感受;在认知水平上,无聊则体现在个体参与活动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改变认知或转移注意力,寻找可以带给自己愉悦感和充实感的事情进而改善情绪体验。对于后者我们可以通过正念和冥想来提升注意力。对于缺乏意义感和挑战性,我们可以调整目标或行为,寻求自己认可的、感兴趣的且具有价值的工作和事情。

(《大众心理学》 韩彩霞/文)

猜你喜欢

正念注意力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正念饮食,料尽其香
让注意力“飞”回来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正念+药膳 还您好睡眠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亲子正念练习从哪里开始?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