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背景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
2023-05-30孙乐乐
孙乐乐
新课标的提出,给传统的体育教学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更给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转变思想,优化教学行为,在向学生传授新知的同时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真正培养心智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合格人才。
體育课是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强化学生健美意识的课程,然而,传统教育思想在体育课堂根深蒂固,让现如今的体育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如体育教学目的单一、教学形式乏味、学生主体性缺失等,使得体育课堂逐步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难以继续为学生提供成长的养分。而新课标的提出,无疑成为了一剂良药,能有效帮助教师摆脱当前的困境,焕发了体育课堂的活力,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尽情展示自我,充分释放青春的激情。对此,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要主动践行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运用全新的教学手段,还体育课堂本色,让体育课真正成为学生心向往之的所在。
1 坚持全面育人,放大体育价值
离开了教育目的,单纯地谈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只会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果,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也无益于学生的成长。然而,在以往,教师将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当作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导致体育课的教学价值大打折扣,学生也难以获得均衡发展,长久以往,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真正地让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对此,在新课标中指出“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后,体育教师也要充分释放体育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价值,真正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1.1 立足核心素养,引领体育教学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指南针和风向标,当教学目标中指出了全面育人的要求后,教师也会基于教学目标,安排相应的学习活动,逐步将期待变为现实。在新课标提出以前,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也只是为强健学生的体魄服务,使得学生的发展逐步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而在现阶段,新课标中进一步强调了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对此,教师也要丰富教学目标的内容,在教学目标中彰显德育、核心素养教育等元素,以便教学目标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加速器”。
例如,在乒乓球运动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透过教学目标的细致设计,为后续开展教学活动“领航”。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立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乒乓球基础理论、乒乓球拍的基本握法等知识;学会乒乓球运动的一般动作技巧;(2)过程与方法:基于基础理论的学习,了解乒乓球运动;透过基本握法等知识的学习,掌握发球等基本技术;(3)情感态度价值观:基于多样化练习、多元化点评等方式,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体会乒乓球运动的体育精神,增强练习的兴趣。以这样全面科学的目标引领课堂,让学生在掌握乒乓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既体会学习的快乐,感受团体合作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进步的喜悦,收获深刻的内心体验。
2022版新课标提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将课程育人理念渗透在教学点滴中。体育课程富含学科育人因子,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体育素材中的育人元素,引导学生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上,践行全面育人理念。通过为学生细致设计教学目标,引领整节课的教学方向,在有序展开教学活动中,将理想变为现实,真正地强化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全学生的综合素养。
1.2 注重德育指导,践行立德树人
许多教师对体育课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对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犹如“狗拿耗子”,既浪费时间,也会影响学生练习体育运动的效果。实则不然。在新课标中着重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德育的重要性。对此,教师要一改以往的教学理念,主动地增强对德育的重视,并把握教学中的细节,谋求德育的机会,以便在学生的心中播撒德育的种子。
比如,在排球运动的训练中,教师便可以把握训练中的细节,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帮助学生积攒直面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熟练掌握排球运动的动作技巧,需要学生刻苦的练习,但是,在实际为学生渗透了排球运动的基本动作技巧后,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在练习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休憩、放弃等行为,久久没有拿起排球继续展开训练。在询问学生后,教师意识到一些学生受不了苦,不想坚持完成训练任务。这时,教师可以将中国女排训练的视频呈现给学生,并为学生进行说明“中国女排不是凭借运气,才在国际竞赛中取得胜利,而是依靠她们平时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够精益求精,在国际竞赛中为国争光,所以,我们要怎么做呢?”引导学生主动地说出“我们应当以她们为榜样,主动地克服训练中的困难”的想法。当学生重新拿起排球继续训练时,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你们真棒”“老师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克服困难的”……促使学生能够坚定决心,认真地完成排球训练。
立德树人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指引学生行稳致远的关键。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始终将立德树人教育渗透在教学点滴,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尤其是当学生遭遇困难时,教师的鼓励和赞许,能给学生极大的勇气,可谓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养料。教师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坚持完成训练,能帮助学生磨炼坚韧的性格,以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体育课堂落地、扎根。
2 聚焦趣味教学,调动学生活力
传统形式下,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枯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犹如机器人,只是毫无感情地学习体育运动,在离开课堂后,学生也难以形成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使得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运动意识成为“空想”。而趣味性的学习活动是许多学生的心头好,他们会利用趣味性的活动度过闲暇时光,同时,在新课标中也提倡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绪体验,期望学生基于玩乐的方式,完成体育锻炼。对此,教师有必要做出改变,积极地利用游戏活动、竞赛活动等,点燃学生的练习欲望。
2.1 引入游戏活动,注入趣味灵魂
许多教师对游戏活动持有刻板印象,认为游戏活动是耗费学生时间、精力的“罪魁祸首”,如果用游戏来教学,无异于成为了游戏的“帮凶”,白白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而新课标无疑为游戏活动“平反”,强调了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在组织学生练习体育运动时,教师也要积极地设定恰当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练习之余获得轻松、愉悦的体验,从而自觉将游戏活动延续到课下,持续展开体育锻炼。
例如,对学生的上肢力量、腰部力量进行锻炼,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过于机械、枯燥的训练方式,难免会消耗学生的热情。对此,教师便可以引入“奋力争球”的游戏活动,活化学生的练习方式。在游戏开始前,教師为学生准备“短绳一根”“实心球两个”等材料,并检查游戏材料的安全性。在活动中,教师向学生介绍游戏的具体玩法:游戏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在游戏开始后,两名学生背对背站立,并用短绳圈住腰部,之后,教师在两名学生的正前方分别放置一颗实心球,当哨声吹响后,学生用力去够前面的实心球,先拿到实心球的学生获胜。当学生清楚了具体的玩法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游戏,以便学生在争优取胜中不断强化上肢力量、腰部力量。
体育课堂原本就是学生追寻快乐的舞台,是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飞身心的所在。学生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教师切勿将体育课堂演绎成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这样只会让体育课堂黯淡无光。为此,教师要以灵动的方式,以学生视角审视学生,设计教学,这样才能让体育课堂绽放迷人的光彩。以游戏化方式开展体育教学,寓教于乐,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获得欢乐时光的同时,强化体育运动能力。
2.2 创建竞技比赛,改良评价方式
过去的体育教学较为平淡,只是教师先教、学生再练,在这样的练习形式后,教师也只是简单地用“好”“合格”等言语,对学生进行点评,犹如白开水一般无趣的课堂,难以全面调动学生的活力,让初中阶段的学生饱含热情。而竞赛活动的对抗性、趣味性,能迅速地唤醒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在争优取胜中燃烧自己的热情,更加认真、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此外,透过学生在竞赛中的表现,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做出精准点评,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比如,在篮球运动的教学中,当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了三步上篮、运球等技术后,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引入篮球竞赛,检验学生的练习情况。首先,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篮球运动时的表现,采取科学的原则分组,促使每一个小组的成员之间能够形成互补的关系。随后,教师对国际篮球竞赛的规则进行简化,并对学生进行说明,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竞赛,并对学生在竞赛中的表现进行细致观察,便于后续进行精准、客观的点评。当竞赛活动结束后,教师先请学生反省比赛失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自觉发现不足,客观评价自己学习篮球运动的质量。最后,教师再给出专业点评,并在后续帮助学生纠正三步上篮等动作技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
竞技比赛的创建,将学生从原本平淡、无奇的练习氛围中解救出来,学生不仅能为了获胜而自觉参与锻炼,也能将自己的练习实效直观呈现在教师的面前,推动新课标下评价方式的改良,从而在获得更直接、更客观的点评意见中,精准改进不足,获得体育运动能力的持续提升。
3 彰显生本观念,契合课标要求
在新课标提出后,以往体育教学的一个通病显露无疑,即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犹如“观众”,只是被动地观看教师的演出,整节课后,学生的参与感不强。对此,为了有效凸显学生的本位性,教师也要积极地迎合新课标的理念,转变传统教学形式。
3.1 转换教育方式,调转师生角色
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体育专业素养不够,因此,体育课还是应当由教师来主导,而这样的想法,难以让学生拥有出头之日,致使学生频频逃避体育课。新课标实施以来,现代教育资源也在体育教学中大放异彩,在指导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与教师调转身份,成为课堂上的“小老师”,在分享、探讨中迈入体育的殿堂。
比如,学习足球运动的发展史,了解足球运动的文化、特点等,是调动学生练习兴趣的前提、基础,在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自主查找与足球运动相关的资料”的任务,请学生释放互联网的优势,利用网络收集多样化的资料。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大家透过之前的自学过程,已经对足球运动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谁想来为大家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呢?”请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在主动分享中占据课堂主体位置。在一名学生分享后,教师再请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以便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感。
学生是教学双边活动中的主体,是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落脚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一切手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既让学生拥有了自主收集知识、学习知识的机会,也让学生拥有了成为课堂主角的机会,使学生真正地基于自主体验的方式,感知体育运动的魅力。
3.2 践行分层理念,实现个性教学
过去体育课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刻板,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学生渗透体育运动的基本技巧,这样无差别的教育方式,反而将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而早在许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为我们揭示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他认为,培养教育学生和养花木是一样的,都需要根据对象的差异性,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每一朵花都绽放。对此,在新课标下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师也应当积极践行分层理念,打造个性化的教育氛围,充分释放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例如,羽毛球运动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打羽毛球的习惯,而有些学生则接触的较少,因此,当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相同的动作技巧时,不同学生之间的差距会非常明显,基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师便可以创建分层教学活动。首先,教师为学生分发羽毛球拍,以便根据学生自主练习的过程,对学生有无羽毛球运动经验进行判断。随后,根据学生的表现,教师为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针对羽毛球运动经验丰富的学生,教师设定的学习任务更为复杂,练习的难度也会更高,期望学生增强羽毛球运动的专业素养,而针对羽毛球运动经验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则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羽毛球运动的基础动作技巧上,以便这部分学生能够在循序渐进中增强打羽毛球的能力。
学生主体的基础是教师眼中有学生,而由于诸多原因,学生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将对学生的尊重落实到实处。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设定差异化的学习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让每一株花苞都获得绽放,并释放自己的芬芳,从而让校园变得姹紫嫣红。
总而言之,新课标的提出,让教师看到了改革的希望,更给课堂教学提供了准绳和引领。我们广大体育教师,要继续深度解读新课标的基本内容,积极地在体育课堂上寻找落脚点,真正将课堂课堂打造成学生强身健体、心智健康发展的舞台,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热爱体育锻炼,树立热爱生活的阳光心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