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武术的对泰传播
2023-05-30苏柳
苏柳
四川作为西南重地、地缘腹地和文化高地,与泰国在旅游、教育、外贸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因此,只有加强川泰文化多层面、多领域的交流,才能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川泰经济发展需求。现以青城武术对泰传播路径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国内传播和国外传播两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旨在充分利用青城武术的文化价值,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文化名片,增进泰国人民对四川本土文化的了解,顺应“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创办以来的愿景,为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合作做好基础研究。
青城武术有着不同的支系,本文所探讨的青城武术是指从地域上发源并流傳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地区的武术拳种的总称,其发源于中国道教圣地、世界文化遗产四川青城山,受道教文化影响深远,道教文化底蕴深厚[1]。
青城武术相关研究及传播现状
青城武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走出国门,学习者遍及全球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整体而言,从研究的关注度和传播力度来看,国外的研究和传播仍较为滞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青城武术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基于道文化背景对青城武术的流变和传承进行研究;二是从青城武术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研究;三是从青城武术的生存现状、发展现状及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而国外关于青城武术的研究成果较少,更多的是将中国武术作为一个整体,从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国的武术教育和武术传播。由此可见,青城武术的外译和传播路径研究方面还留有许多空白。
传播现状
据统计,目前青城武术的传播途径既有传统的报刊、电视,也有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青城武术的传播范围、形式、途径较之以前更广、更灵活和多元,社会关注度也有了显著提升,其传播形式从以传统媒体为主转变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主要传播渠道有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六种形式[2]。书籍传播,主要由青城武术掌门人、传承人编撰传习读本,用作武术教学和相关研究;学术传播,青城武术掌门人、传承人等积极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充实理论支撑,参加相关学术讲座、研讨会,以学术形式进行传播;武馆传播,由传承人开设武馆,面向大众开展培训活动;公益传播,传承人以兼职教师和志愿者的身份在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为学生传授青城武术及文化,在社区开展青城武术、青城太极培训活动;网络传播,主要通过录制公益课程、拍摄宣传片等形式在电视台和网络平台进行推广传播;境外研习传播,青城武术掌门人、传承人受邀出访境外,通过举办研习活动进行传播。
青城武术对泰传播的意义
城市的国际化发展必定伴随着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在多点多极的战略背景下,四川省正科学、有序地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而越来越多的城市也正在践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青城武术等具有代表性的巴蜀文化作为四川省的软实力,其对外传播将成为四川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异质文化土壤中的一次展示和孕育。
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
青城武术作为中国著名的四大武术流派之一,是在巴蜀大地上孕育出来的一种文化信仰和特色区域文化。作为巴蜀文化的构成部分之一,其文化价值蕴含着该区域人民在历史生产生活中凝结的智慧结晶。青城武术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物质文化和艺术文化的对泰传播将加强泰国人民对巴蜀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同时,该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巴蜀文化的对外传播探索更加丰富、有效的传播路径,为持续长久、多渠道、多形式地传播巴蜀文化打好基础,进而达到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提升四川形象和影响力的目的。
丰富川泰文化的交流
据史料记载,中泰间的往来始于汉代,蜀汉文化也于此时沿着南方丝绸之路进入了泰国,从而正式开启了川泰文化的交流史。现如今,川泰文化意义的延续需要不断进行文化交流[3]。因此,应对青城武术的传习读本进行泰译,并将其融入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将高校的泰语师资作为传播主体,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青城武术情怀”,实现青城武术的对泰传播,促进川泰文化交流。此外,青城武术的传播重在对青城武术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传播,文化精髓的传播有助于异质文化主体正确认识中外文化差异;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川泰之间的文化融通,让两地文化真正实现交融。
青城武术对泰传播路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传播的媒介形式从单向的传统媒体发展到新媒体,传播主体更加丰富,传播路径更加灵活多元,传播过程互动性更强,传播效率和效果大大提升[4]。但在青城武术进入泰国人民视野的这场跨文化交际中,不论是直接交际还是间接交际,传播主体只有具备更强的文化主体意识,才能提高青城武术的对泰传播效果。因此,为探讨青城武术的对泰传播路径,文章将主要围绕国内传播和国外传播两条主线,着重探讨传播路径中传播主体的培养以及传播渠道和形式的构建。
国内传播
目前,中泰两国的文化交流主要包括人际交流、组织交流和国际交流三个层面。针对这三个层面的交流,笔者提出以下三种传播路径。其中人际交流主要通过旅游传播实现,而组织交流和国际交流主要通过教育科研机构和国际文化交流组织实现[5]。
1.旅游传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旅游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方式,人们旅游的主要目的是感受不同人文风貌中的“异”。相关旅游部门,青城武术掌门人、传承人及各代表武馆和训练基地要当好传播主体,充分利用好青城武术的泰译宣传文本,丰富青城武术的旅游宣传资料,积极打造优质的青城武术文旅项目,增强受众的体验感,直观地将青城武术中独具特色的“异”呈现在泰国游客面前。同时,可依托“新旧”媒体,整合不同的传播资源,利用国内不同形式的传播平台,以文本、图片、视频、音频为载体对青城武术进行宣传,以“云旅游”的形式丰富受众的体验。此外,政府部门也可以充分利用具有公众性质的传播主体,如四川国际旅游博览会、国际旅游推介会等,提高青城武术对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教学传播:文化搭台,教育唱戏
教学传播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不仅对文化进行了直接传播,同时也以培养传播主体的方式进行了范围更广的间接传播。该传播方式主要由教师和学生作为主导,采用“外语+文化输出”的教学模式,以文化搭台、教育唱戏的形式完成对青城武术的对泰传播。首先,四川有关高校要在泰国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有针对性地融入青城武术等具有代表性的巴蜀文化学习内容,增强泰国留学生群体对巴蜀文化的认同感。其次,可以将青城武术译本应用于高校泰语专业《旅游泰语》等课程的教学中,让泰语专业的学生更系统深入地了解青城武术的相关历史文化,为青城武术的传播培养专业的传播主体。最后,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主题讲座和观光教学的形式进一步扩大青城武术的影响力,邀请青城武术代表性传承人与高校师资团队共同为学生开展青城武术相關讲座,带领学生到青城武术传承基地进行观光等。
3.学术传播:立足科研,精准托举
如果说旅游传播和教学传播是基石,那么通过国内教育科研机构对青城武术进行传播则是对青城武术对外传播的一次精准托举。政府层面可以考虑支持相关部门积极深入地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建设,尤其是作为科研主力军的四川各教育科研机构,可以主动为青城武术对泰传播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为青城武术研习活动走进泰国创造条件。相关研究中心如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巴蜀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等可进一步拓宽川泰相关课题研究领域,加强文化交流和资源共享。四川省开设泰语专业和招收泰国留学生的高等院校应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完善相关课程的建设,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泰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教育科研机构作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推动者,要以科研为先导,课堂为阵地,在中泰、川泰相关的文化学术交流论坛、研讨会上肩负起青城武术等巴蜀文化的传播重任,共同助力提升巴蜀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促进青城武术等巴蜀优秀历史文化的对泰传播。
国外传播
国外传播主要是指在泰国本土对青城武术进行传播,主要传播路径分为线上、线下两种模式。线上传播快捷、形式多样,但传播主体与内容零散,缺乏严谨性、深刻性和权威性;线下传播针对性、互动性强,更具直观性,但传播持续性较难维持。结合以上两种渠道的优势与不足,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优化“互联网+人文交流”传播模式
结合前文提及的线上传播模式的不足,青城武术在泰线上传播模式的优化可以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途径三个层面进行点到面的整合,从而实现传播格局的立体化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首先,从传播主体角度来看,作为“点”的个体可以是青城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相关专业的学生主体、巴蜀文化学者、中泰领域研究学者或中泰相关研究中心等,但这类传播主体呈现出零散化和单一化的特征,欠缺整体性视角。而作为“面”的传播主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对主体资源进行整合,加强传播主体间的联动。如政府或文旅部门可以考虑携手相关传播主体,牵头开通巴蜀文化系列账号,完成青城武术等巴蜀文化的外译外宣,使其以官方宣传片等形式进入泰国,实现巴蜀文化的对泰传播。总之,主体层面的整合有利于提升传播主体的专业性和凝聚力。
其次,从传播内容来看,作为“点”的内容相对零散,缺乏严谨性、深刻性和权威性,呈现出碎片化和业余化的特征,如传播视角和内容仅涉及青城武术的某一层面,并不全面。而文化的传播不应仅停留在某一层面,除了外层、中层外,还需涉及文化的核心思想层面,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延展性,形成“面”的传播。因此,青城武术在泰国的传播,在传播内容上要从最初的碎片化、业余化向系统化、专业化递进,同时也需要其他巴蜀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入作为后续支撑,以保持文化输入的流动性。
最后,从传播途径来看,要迎合泰国受众的喜好,善于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在泰国人常用的新媒体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TikTok等平台上由点及面地进行传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人文交流”的传播模式,多层面、多形式地拓宽泰国受众对青城武术或巴蜀文化信息的接受渠道。
由此可见,“点”“面”相结合的“互联网+人文交流”传播模式不仅可以丰富传播主体,活跃青城武术的传播环境,对文化传播的系统性、专业性和权威性也起到了保障作用。
2.借力华人华侨社团和华文学校
华人华侨是泰国社会中自带中华民族文化特性的中国名片,他们是中华文化在泰国传承、弘扬的主力军,为中华文化在泰国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据笔者了解,社团、商会、会馆、同乡会是在泰华人华侨的基本组织形态,且数量庞大。因此,青城武术在泰国的线下传播离不开这些华人华侨社团、组织的推动,尤其是需要向在泰川渝相关社团、组织借力,因为这些组织成员身上流淌着巴蜀文化的血液,文化上有共鸣,情感上有偏向。可以考虑加强与泰国四川会馆等的文化交流,并以此为契机,以主题活动为推手,在泰国举办青城武术等巴蜀文化的文化旅游盛宴,利用泰国“四川文化周”将青城武术这张名片展现在泰国受众面前[6]。
此外,一直以来,在泰华人华侨社团十分重视中华文化教育。20世纪90年代,泰国出现了第一家华侨社团运营的私立大学——华侨崇圣大学。华文学校作为泰国中华文化的前沿研究基地,为中华文化在泰的持续性传播提供了土壤,其在青城武术乃至巴蜀文化的对泰传播中将承担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
3.构建川泰国际人文交流基地
据统计,中文已成为泰国除英语外的第二大外语,在泰国,学习汉语的人数逾百万,与中国有学术交流的泰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有很多。目前,泰国的孔子学院共有16所,是中国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最多的国家之一。孔子学院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扇窗,它有着完整的传播链条。因此,四川旅游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与泰国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合力共建川泰国际人文交流基地,共同推进中泰文化的研究发展,实现川泰文化交流的持久延绵,为青城武术在泰国的传播提供支撑,进而推动巴蜀历史文化在泰国有效传播。
2022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是泰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泰国是中国在东盟国家中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经济上两国已基本实现“双向奔赴”,文化上中泰也需要携手构筑学术交流传播的新格局,加强中泰民族文化研究。中泰两国文化的传播、交融旨在以文化交流的形式打破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以相互间文明的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在新媒体背景下,跨文化传播有太多可选择的路径和平台,真正实现文化的交流,促进中泰、川泰文化主体之间相互了解、欣赏和尊重,是每一位文化传播者的责任。诚然,青城武术对泰传播的相关研究是巴蜀文化、中华文化在走进泰国社会这一过程中微不足道的一步,但其也是两国文化交流的一大步。
本文系 2022年度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巴蜀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项目“青城武术泰译及传播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SWH2022YB26)。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1]张勇.道教背景下青城武术的流变与传承[J].四川戏剧,2015(07):162-165.
[2]龚茂富.青城派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3]朱振明.中泰关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中泰文化交流[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0(04):1-6+90.
[4]陈雯倩.新媒体环境下巴蜀文化传播研究[J].新闻文化建设,2021(22):49-51.
[5]金炜威,杨艾伦.“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泰文化战略交流与融通[J].科技传播,2022,14(23):73-76.
[6]赖映虹.泰国华人身份属性及认同对中国软实力建构的启示[D].广州:暨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