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海:以浩瀚诗情,为黄河立传
2023-05-30钱欢青
钱欢青
2021年12月,张中海所著《黄河传》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16章,涉及地质地理、历史人文、风俗风物种种,横贯古今、包罗万象,被评论家誉为“全景式书写黄河的文学作品”“百科全书式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并填补以往书写黄河的诸多空白。
张中海历时20余年,沿黄河溯流而上,五上五下,行程15000公里,收集2亿多字资料,形成200余万字笔记,最终几经删改完成56万字的皇皇巨著。作者以诗人之情怀书写黄河之博大浩瀚,把黄河写成了民族历史的交响乐,并以多“声部”的复杂“演奏”,呈现了一部大书的恢弘特质以及难以跨越的书写高度。
始于“忧患”
张中海写黄河的想法,最早来源于1985年的一首诗歌——《黄河》。彼时,他还在山东省潍坊市临朐老家,没见过黄河。《黄河传》真正的“原点”,是1988年他从临朐调到东营工作之后。东营是黄河入海口,在那里,他见到了黄河的壮阔,更为重要的是,那一年,他对于黄河的精神层面的感受有了飞跃。张中海介绍,自己对黄河情感的“全面激活”,来自1988年举行的黄河三角洲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研讨会由时任东营市市长李殿魁组织,钱伟长、费孝通等著名学者参加。当我听到他们演讲时,眼睛刷地就亮了。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后,心里的念想就是:黄河啊,我一定要写一写你。”
专家的发言中,有些内容让张中海至今难忘。比如,有专家说,对于黄河三角洲的发展而言,首先要保证黄河的稳定,不能让“黄河摆尾”的历史重演,只有河道稳定,才能保证东营的发展;第二,必须要保证黄河有水。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人类热爱河流,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的黄河断流现象,必须得到根治,如此才能保持母亲河的健康生命。
“怎么才能保持、恢复母亲河的健康生命?我写《黄河传》的全部立足点,就在这里。”张中海说道。
边走边“读”
张中海本身就是诗人,对生活和时代有着敏锐的感受。因此,1988年的黄河三角洲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让他一下子“抓住了本质”,感受到“如获至宝”的喜悦。
之后几年,张中海背着包跑遍了东营的角角落落,黄河三角洲的每一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1995年,在黄河口疏浚指挥部的小屋,张中海一气呵成的5万字的《一条大河与一条大河的归宿》,仅用时8天。
在这篇5万字的长文中,张中海借清朝利津士人所写当时繁盛一时的铁门关“至今明月荒城畔,铁马金戈夜有声”之句这样抒发:“那夜夜有声的哀鸣已不是小小丰国场边铁门关水手或者纤夫的号哭,也不仅仅是一辈石油人和三角洲人的咏叹。那暗夜令人毛骨悚然的呼号,是一百万岁高龄、曾经雄风豪放的那一条大河,一条大河那无家可归的幽灵在游荡……”
这5万字写的虽然是“河尾”,但张中海写得十分“兴奋”,“是以全河的视角在写河尾,是站在河口看全河,所以当时就产生了为母亲河写一本大书的冲动。一想到这个巨大的梦想,就不禁豪情满怀!”
1995年11月,《一条大河与一条大河的归宿》在《大众日报》连载,引起强烈反响。1998年,163位院士联名呼吁拯救黄河,也是这一年,中央电视台成立《拯救黄河》摄制组并约请张中海任总撰稿人,但他推辞了。从1995年至今,20余年间,黄河水利委员会早已改变治黄方略,力保黄河不断流。近年来,国家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颁布《黄河保护法》,致力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些正是为了恢复、保护黄河的健康生命。
在创作出《一条大河与一条大河的归宿》之后,由于工作原因,张中海没有再写黄河,“但那时心里一直没有忘记黄河,潜意识里总是在关注着黄河。”一直到10年之后,2005年,他终于又写出《一条大河与一条大河的子孙》。相比较于10年前的《一条大河与一条大河的归宿》,在《一条大河与一条大河的子孙》中,张中海的认识,已经由自发到自觉,由感性到理性,由节段到整体结构了。他以为,“黄河本来就是中华民族一个最具象征意味的文化符号,几千年来,几乎所有中华民族的骄傲与屈辱、辉煌与灾难、文明与蒙昧,都可以从一条大河看到玄机。”自此,张中海为黄河写传的雄心终于被点燃了。
可是,由于工作职位的变化,《黄河传》的写作还是被迫停了下来。自2013年始,张中海重新开始了黄河书写。写黄河,张中海非常重视“现场”,他记得自己采访一位企业家时说的话:“现场有神灵。”所以,沿黄河“五上五下”15000公里的黄河采风就成为首要“任务”。即使在父亲病重期间,他也没有放下对黄河的考察,“如壶口瀑布、三门峡,还有干了的河床、古道遗迹,亲临现场和耳朵听闻,感受绝对不一样。比如我写到的非常不起眼的几笔:手伸进河里被流沙打得生疼,平静的河水也具有凌厉的力量;想让黄河泥沙瞬时沉淀,只需把刚折来的柳枝在水盆里搅拌一番……这类生活实感,不在现场,难以想象。”
“现场”之外,更多的是资料的积累,张中海对黄河资料的“占有欲”非常强烈,虽然《黄河传》的写作多有间断,但他始终没有停止对资料的积累。“1998年,我遇见一个多年未见的诗友,得知她工作的出版社资料室里有沿黄九省(区)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一套十本的黄河丛书,就央求她借出来给我看。一边看,一边记笔记,从始至终,都是这样。”在得知一位苏联作家写过一本《文化与伟大的历史河流》之后,他托人找遍国内的图书馆;他从众多学者那里寻求相关书籍,在沿黄考察途中不断搜集资料。“不吃一顿饭,不喝一场酒,不住一夜宿,不陪一步路”,这是张中海在请求黄河水利委员会分管领导帮助其黄河行走采风、提供必须资料时,怕给黄河业内人士添加麻煩而作的表态。他的这一“做派”打动了大河上下所有帮助采风、共同寻根的同仁朋友。而每一次实地寻访,“寻求资料”也成了他必不可少的“重点任务”。有一次,他在考察时一下子买了万元的资料,打包寄回济南。
《黄河传》出版后,有评论家指出该书填补了之前黄河书籍的许多空白。虽然张中海自谦道,“填补空白”是“夸大了”,但他觉得,之所以有评论家会这么说,可能是因为一些关于黄河的著作,大多注意了眼下,“比如仅写人文而忽视水文,因为人文资料多,就避难求易。如千年前的徐淮古道、三千年前的禹河古道、早已消逝的济水等,相关材料都不好收集,所以就干脆不写为好了。而我认为,只要是为黄河立传,没有上述内容,就不能称其为传。”
终于“启蒙”
如果一定要说主题,张中海认为,《黄河传》的主题是“如何让河流保持健康生命,万古长青”。“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我们当然应该让河流保持健康生命,这样的观念在古人那里可能不能算启蒙,但在‘人定胜天、对大自然贪婪榨取成风的前些年,对年轻一代来说,这就是重新启蒙。”
张中海说,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的演进,黄河也跌跌撞撞走过一条不堪回首的曲折道路。仅以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的治河理念和时代大潮此消彼长而言:从20世纪50年代初黄河治理规划中的46座大坝,到整个黄河流域10100座大坝小坝(清华大学雷毅提供数字);从花园口、位山、王旺庄寿命不到三年的三座大坝拆除,到居功至伟的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从1972—1997年几乎年年断流,到2000年后再无断流;从1998年163位院士联名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到2019年后的新一曲《黄河大合唱》……所幸的是,近二十年以来,黄河的面目已有了根本性改变,黄河治理已变为保护性开发,黄河的生命健康已得到恢复和保证。
当代诗人马恒祥曾在《文艺报》撰文评价《黄河传》:“由河下游的断流想到全河忧患,由三角洲一隅延及整个神州,由一条大河的命运想到民族灵魂……”张中海觉得,这个评价是准确的。书中第五章卷首,张中海引用了一句话:“在这世界上,如恐龙一般消逝的庞然大物比比皆是。”有趣的是,联合国一则广告中,一头恐龙走进联合国总部大会堂,向人类发出不要过度利用资源而导致自我毁灭的警告。殊途同归,在张中海看来,人类保护河流,就是在保护自身,就像有评论者说的那样,“写河流也是在写另一个被遮蔽、被慢待的自己”,《黄河传》要寻找的,是“人与河的最大公约数”。张中海说,“自然万物是向着美发展的。这本书积二十七年之功,去掉中断时间,一天不停的写作采风也足足八年,这还不算行走、購买资料所必要的开支,书出来后有人戏言所得到的与付出不成比例,但对我而言却是各得其所。你不能指望一座泥塘能容纳一条大河。泥塘映照蓝天,小溪淙淙琴弦,大河雄风浩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生物多样性?”
张中海喜欢“巨大”一词。他记得1984年和诗人、作家杨争光通信时,杨争光对他说的话,“他说要抓巨大的东西,巨大的欢乐,巨大的悲伤和痛苦。我想正是这样,只有黄河这一题材,只有《黄河传》这一形式,才能承载我积累了一辈子的情感和思想。”
Zhang Zhonghai: Writing a Yellow river Biography with infinite Poetry
In December 2021, the book Yellow River Biography by Zhang Zhonghai was published by Shan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Consisting of 16 chapters, the book covers geology, geography, history, culture, customs and scenery. Reputed as a “Literary Work Describing the Yellow River in a Panoramic Fashion” and an “Encyclopedic Full-Length Nonfiction Book”, it has filled in many gaps in the Yellow River writings.
Zhang Zhonghai spent over 20 years making five round trip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where he traveled 15,000 kilometers to collect materials of over 200 million characters, wrote notes of over 2 million characters, and finally completed a brilliant work of 560,000 characters after multiple corrections and deletions.
In November 1995, Zhangs work A Great River and Its Destination was serialized in Dazhong Daily, and aroused strong reactions. In 2005, he wrote A Great River and Its Descendants.
In the view of Zhang Zhonghai, the theme of the Yellow River Biography is“how to maintain the health and eternality of the river”. “The river is the cradle of the human civilization, and we ought to maintain its health. Such a view was not an enlightenment for ancients, but could be counted as a re-enlightenment for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those of previous years when exploiting nature became a common practic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aying that‘man will conquer nature.”
Zhang Zhonghai believed that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history, the Yellow River has travelled a tortuous road. Fortunately, in the recent two decades, the Yellow River has had a fundamental change; the Yellow River regulation has turned into protective development; the river has regained health and obtained health security.
Zhang Zhonghai said, “Only the theme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form of Yellow River Biography can carry my lifetime feelings and thou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