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区域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23-05-30杨羚

今日财富 2023年15期
关键词:测算长三角安徽

杨羚

本文从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出发,构建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简单线性加权法测算了长三角41市2001—2021年的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对测度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文献回顾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本要求。这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路径,同时也是遵循中国经济实践规律的根本所在,对真正实现国家富强至关重要,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热点问题。对经济增长数量与经济增长质量及其相关扩展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学者尝试着对高质量发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多数学者认为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既包括经济发展,又涵盖社会发展。而在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中,大多数学者选择从多个维度出发,建立评价体系,然后给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已有文献中关于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值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韩峰等,2020)、熵值法(魏敏,2018)、简单线性加权法权重法(师博,2019)、层次分析法(李梦欣,2019)等,这些方法在高质量发展的测度研究中也得到了应用。

通过对国内外近年研究动态的关注和分析可发现,已有研究缺乏对城市层面的高质量发展研究。目前,对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集中在评价体系的理论建立,关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测算研究相对较少,同时,测算研究的研究对象多为省级层面,以城市为对象的研究较为少见。

二、指标体系的研究设计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设计指标体系、选择指标权重测算方法并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各级指数得分三个环节。在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本文将长三角作为一个整体区域进行评价,高质量发展水平由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5个发展指数共同构成。具体指标见表1-1。

本指标体系是以2011年长三角地区的指标值为基数,通过时序变化观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方面发展的指标值和综合指标值的变动趋势。已有文献中大多采用以下几类赋值的方法进行权重的确定: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简单线性加权法。

熵值权重和主成分权重都属于客观赋值法,能有效避免因为主观经验不足带来的赋值偏差,因此成为指标体系赋值的主流做法。然而曾刚(2018)在研究长三角城市群(41个)的发展评价中,根据研究经验进行了简单线性加权法。因此,综合考虑,本文使用熵值法、主成分法、简单线性加权法三种方式分别对建立的体系进行赋值,并对测算结果进行比较。

三、水平度量结果分析

为了使得三种方式测算出的得分具有可比性,将三种方式测出的第一名按比例划为100分。仅以2021年的测算结果为例,可以发现:(1)总体而言,三种方式测算的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大部分城市排名差别不大,有轻微浮动。(2)熵值法测算的各城市得分差距较小,主观赋值法和主成分赋值法测算的各城市之间得分差距比较显著。(3)熵值法测算的各城市得分普遍较高,都在75分以上,而主观权重法和主成分权重法测算的得分最低约为13分和23分。(4)三种赋值方法中,简单线性加权法與熵值法测算的名次更为接近,而简单线性加权法与主成分分析法测算的分数相对接近。熵值法得分总体较高,没有拉开城市间的发展差距;主成分分析法虽然拉开了城市发展差距,但是无法区分各城市一级指标的发展差距,同时由于提取的主要成分的累计贡献率约在72%左右,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全部信息。因此,接下来使用简单线性加权法(未将第一名划为100分)的结果进行各城市五大发展能力的具体分析。

在简单线性加权法的测算下,无论是从城市发展能力类型,还是从空间格局来看,长三角区域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长三角区域各地级市的高质量发展能力与其位序近似服从Zip-f规模位序分布规律,2011年-2021年这11年的得分对数与其排序的拟合优度均超过90% (见图1-1)。然而,前几名城市和后几名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均明显偏离拟合的整体规模—位序分布曲线。

(一)总体发展情况

以2021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总体得分情况来看,上海市以74.36的高分位居榜首,浙江省的宁波、杭州、舟山、金华分别位于2、3、4、8、9名,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嘉兴分别位于5、6、7名,安徽合肥位于第10名。前十名中,安徽省只有合肥市入选,并且名次非常靠后。同时,第一名的上海比第二名的宁波,高质量发展水平高出了20多分,龙头效应明显的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长三角三省一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中分区域中,大多数城市属于浙江省(台州、丽水、温州、绍兴、湖州、衢州)以及江苏省(镇江、常州、南通、扬州、泰州、盐城、徐州、淮安、连云港),而安徽地区仅芜湖市和池州市位于中分区域,且名次靠后;同时浙江各市的名次要高于江苏各市,浙南各市名次高于浙北,苏南各市名次高于苏北。容易发现,在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建立的高质量评价体系中,浙江得分总体要高于江苏,同时在各省都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距,而安徽地区高质量发展相对乏力。

评价体系中的29-41名,全部属于安徽地区,且皖南名次高于皖北,最后七名全部为皖北地区城市。再一次验证了相对于苏浙地区,安徽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整体动力不足,且皖北地区发展普遍落后于皖南地区,省内发展出现明显的地区差异。

(二)维度发展情况

以2021年为例,在五大一级指标中,创新能力前十名城市依次为上海、温州、杭州、丽水、绍兴、合肥、湖州、嘉兴、苏州、宁波,浙江省入选7个城市,总体创新能力极强。总体而言,苏州与上海空间位置较近,受到上海创新的辐射影响,成为江苏唯一入选创新发展十强的城市。在中国科技大学以及“中国声谷”的带动下,合肥成为安徽唯一入选创新发展十强的城市。从柱状图可以清晰看出,长三角地区开放发展的均分在6分左右,上海地区以近14分的高分位居榜首,浙江绝大多数城市在均分以上,江苏约有一半城市位于均分以上,而安徽地区绝大多数城市位于均分以下。由此可见,2021年,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为上海,浙江整体创新能力较强,其次是江苏,最后是安徽。

协调能力前十名的城市依次为盐城、苏州、嘉兴、泰州、无锡、扬州、镇江、宁波、常州、南通,其中江苏省入选8个城市,浙江省入选2个城市。虽然江苏各地级市总体得分和创新能力均要弱于浙江各地级市,但是协调程度要远远优于浙江各市,主要是由于二级指标中城乡收入差距,江苏省各地级市该项指标得分较高,说明江苏各地区城乡差距较小,总体协调能力高。从柱状图也可以清晰看出,创新能力的均分在10分左右,而安徽所有城市的协调能力均位于平均分以下,且有一定差距,由此可见,安徽地区的协调能力也亟待提高。

绿色能力前十名的城市依次为舟山、南京、温州、台州、杭州、黄山、宁波、丽水、安庆、上海。其中,浙江入选6个城市,江苏入选1个城市,安徽入选2个城市。从下图不难发现,绿色发展能力相对而言是长三角地区最为平均的指标,除了舟山分数较高且与其他城市形成较大差距外,其余各城市之间差距不大,大部分城市在平均值附近波动,个别旅游型城市得分略高,一些矿产型城市得分略低一些,总体而言较为平均。

开放能力前十名的城市依次为上海、宁波、苏州、杭州、舟山、金华、嘉兴、合肥、阜阳、南京,其中浙江入选5个城市,江苏入选2个城市,安徽入选2个城市。从空间上来看,大多属于沿海地区,贸易和资本都相对开放。值得注意的是,合肥、阜阳两个安徽的内陆城市也入选,从二级指标中可以看出货运总量单项指标合肥和阜阳得分较高,尤其是阜阳,说明合肥、阜阳虽是内陆城市,但是要素在城际之间的开放度较高。特别的是,各个城市之间开放能力差距极大,上海以20分的满分位居榜首,而第二名的宁波只有9.69分。该项指标的均分为3.46,开放能力依次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

共享能力前十名的城市依次为上海、杭州、合肥、南京、舟山、宁波、丽水、芜湖、衢州、苏州,其中,浙江入选5个城市,江苏入选2个城市,安徽入选2个城市。各城市三项二级指标排名较为平均,各有高低。而合肥和芜湖虽然人均工资和人均财政支出都是共享在前十名城市相对靠后的,但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却排第2和第4位,因此共享能力也较为靠前。从图上看,共享能力也是一个非常不均衡的指标。共享能力依次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

四、时空演变特征

(一)上海龙头效应显著,多项指标遥遥领先

综合来看,上海的总体得分一直是第一,并且处于遙遥领先的地位。从一级指标来看,多年来,创新能力、开放能力以及共享能力,是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龙头城市的最主要优势。同时,上海地区高质量发展辐射能力较强,周边地区高质量发展能力均较高。

(二)浙江发展势头强劲,创新能力名列前茅

2011年—2021年期间,浙江地区大部分城市,除衢州和丽水以外,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在长三角地区41市中排名靠前,基本都在15名之前。发展相对而言最差的两个城市,丽水和衢州,自2011年以来,高质量发展的名次总体而言处于上升状态。同时,浙江省整体的创新能力较强,多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多年来均位于前列。可以说,拥有优秀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近年来拥有强劲的发展势头,是浙江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

(三)江苏发展水平稳定,协调能力首屈一指

2011年—2021年期间,江苏地区城市的综合排名波动不大,总体而言较为稳定。其中,苏州、南京、无锡、常州发展较好,南通、镇江、连云港、泰州、徐州、淮安、宿迁相对而言发展较慢。同时,江苏省多年来的整体协调能力较为优秀,尤其在城乡收入差距指标项有明显的体现。可以说,江苏地区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特别是城乡协调发展问题,使得江苏各市得以稳定、持续发展。

(四)安徽发展任务艰巨,综合发展任重道远

安徽地区城市的发展在长三角区域中较为落后,多年来的多个城市的综合名次一直靠后。创新、协调、开放以及共享发展能力均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处于弱势地位。由此可见,安徽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是全方面不足导致的结果。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合肥和安徽皖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芜湖,发展水平较为优秀,特别是合肥,近年来表现力较好,但是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不强,同时,皖北地区缺乏发展较好的中心城市。

结语:

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区位分割,即东南发展水平高,西北发展水平低。同时,长三角地区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地区高质量发展逐级递减的趋势,这一点在安徽、浙江、江苏都得到了体现,各省靠近上海的城市发展水平明显优于远离上海的城市。

(作者单位: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测算长三角安徽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基于概率分布的PPP项目风险承担支出测算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有关τ-可测算子的Young不等式与Heinz型不等式的逆向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