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被撤销,我成了“绝版”学生
2023-05-30
近日,高校学科专业调整的话题频上热搜。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各高校新增备案专业1641个、新增审批专业176个,撤销专业925个。改革不断推进,高校学科专业的调整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近日,高校学科专业调整的话题频上热搜。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各高校新增备案专业1641个、新增审批专业176个,撤销专业925个。改革不断推进,高校学科专业的调整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消失”的专业
“90所大学撤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词条上热搜时,在浙江一家国有企业上班的刘禹忍不住跟评:大冤种专业毕业生在此!专业被撤销,我成了“绝版”学生!
2007年,刘禹在浙江县城参加高考,分数高出文科重点线17分。在连报三个学校没被录取后,她被调剂到北方一所“双一流”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像刘禹这样的高考生,适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高校异军突起。21世纪初,公共事業管理专业被引入中国,仅2000至2004年,开办该专业的院校数量就从57所增至300多所。
进入大学后,等待刘禹的是知识“大杂烩”,几乎整个学院的基础课都得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统计学、宏观经济、法律等,最忙的是大二,几乎整个学期都满课,共修二十多门课。
与如火如荼的专业开设情况相比,另一端却是学生“所学无所用”的落差。刘禹连续几次在毕业面试中碰壁,泛而不精的管理学科并不被人力市场买账,企业HR(人力资源即人事)明确告诉她,“更想要文秘或中文专业”。
剖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兴衰史”,可以窥见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中呈现的规律。它们往往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开办,堪称当时的“现象级”网红专业;办学成本较低,在高等教育扩招背景下成了竞相追逐的热门专业。但后期,这些专业对经济社会结构人才需求变化的“灵敏度”不够、前瞻性不足,因供与需脱节而被淘汰。
专业的冷与热还体现着经济发展的强周期性。比如,改革开放后的基建大发展期,国家每年投入很多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上对相应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但城市建设基本饱和、行业增速减慢,也影响着土木工程、建筑学等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环境。
国家深化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传统专业生长出新的“枝条”,触达到行业更细分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的设置上注重融合智能化、信息化,以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现实需要。
“我通过学习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最终顺利转型。”黑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土木专业研究生毕业的李帆,在地产行业工作一年后顺利转行,他现在是地铁、隧道等工地智能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
专业被撤销后,教师何去何从
近日,教育部等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将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的专业布点。在优化调整学科的浪潮中,专业课教师是最受冲击的人群之一。
2022年7月,国内某地应用型高校教授某专业课的90后博士、讲师张秦,正式送走他所在专业课的第一批、也是最后一批毕业生。
学生离去,教师何去何从?经历短暂的心理落差后,张秦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担任公共课教师,“讲课内容和我原来专业相关,我花了一个暑假备课,制定了教学计划,很快适应了新身份”。
转换教职身份并不难,难的是转型之后的业绩考核、职称评聘。张秦供职的高校年度教学业绩考核中,教师按照考核结果分为A、B、C、D、E五个等级,所考核维度按照公共课、教改、科研核算业绩点,专业课教师可通过学科建设、课程平台建设等加分。没有专业课可教的张秦,在这方面无处入手。
对高校科研型教师,论文和课题是安身立命的“硬通货”。当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张秦和应用型科学或偏实验科学方向的新同事被放置在同一“场域”竞争,学科差异的缝隙被放大了:基础理论学科提出新观点是非常困难的,通常一年只能出1至2篇论文;但应用型学科研究者可以发3至4篇,而且这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多,被引用的机会多,论文的影响因子更高。因科研业绩点比不过同事,年度教学业绩考核中他同样不占优势,长期来说还会影响到职称评聘。
张秦要从困境中突围,需要学校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公正的退出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认为:“一方面,高校要引导教师在就近学科开展新专业的教学和研究,提供访问学者等学习机会,给转型中的教师留出‘缓冲地带,提供心理辅导、情感疏通帮助应对变化;另一方面要建立更全面的教师评价体系,拓宽教学、科研等赛道,使分流的教师有更多职业发展通道和机会。”
其他国家的经验
高校专业的动态调整并非中国高校独有,其他国家有什么经验?
“学生入读率是德国研究性大学专业调整的重要因素之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杜卫华曾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他介绍,2015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对学生入读率不高的专业进行撤并。学校从17个学部(学院)微缩成9个学部(学院),如文化学部汉学专业调整为文化社会和教育学学部的亚非研究专业。
那么德国如何新增专业?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应用型大学研究院院长、德语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徐理勤研究员介绍,德国各个联邦州每隔10至15年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整个联邦州高校专业设置及布点。“在此期间,高校要新增专业,要向州政府提交申请,说明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经费投入方式。如果新增专业不需要州政府额外拨款,会比较容易获得批准”。
在美国,为避免新增专业叠床架屋,高校要在申请新专业时说明该专业与其他州内公立高校已有专业或同类专业相似、差异之处,并提供相关证据。如果专业重复,政府则拿出调控手段——俄亥俄州政府就曾发布过通告,要砍掉该州两所临近公立大学重复设立的部分专业,这两所大学的280多个专业中,重合专业有49个。
“但并非所有高校的专业调整都适合‘就业率‘入读率等评价体系。对于综合型、研究型高校来说,还需考虑基础性、战略性专业,要通过国家保障以保证其存续,避免真正需要的时候无人可用。”马亮表示。
(央广网 202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