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爱亲情
2023-05-30马校卫
马校卫
内容介绍
父母子女,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别离,促进孩子独立。父母的爱,不是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而子女的第一个任务是给父母陪伴,带给父母温暖;第二个任务是给父母耐心,陪着父母老去。孝心常翼翼,孝心惟惕惕。虽然昨天越来越多,明天越来越少,父母子女一场,要从走好每一个今天做起。
精品展示
接女儿上学的日子
◎李育善
那天晚上,在单位忙完,我照常去学校接女儿。十五六分钟走到校门口,等上三四分钟,人流从大门涌出,女儿的身影,我会一眼认出。可是那晚校门口非常安静,一个人影也没有。我想,该不是提前放了,可女儿也没说呀,给她打电话,她却不耐烦地说:“早放假了,马上高考呀。”
嗅,把这茬咋忘了,过两天就要高考了。我突然有点失落,接女儿的日子也算到头了。
第一次接女儿,着急,兴奋,睁大眼睛在人堆里找,好半天也没瞅见,我还在眼巴巴寻,她却已扑到我身边,在我肩上拍了一下,说:“爸,还傻看啥呢,我在这儿哪。”到初三,学习压力大,她话也少了,我问一句,只给你“哼”一声。并排走,也不主动拉手,只有我拉她。看到别的女孩挽着她爸的手,那股亲热劲儿,好不羡慕。
上高中到另一所中学,晚上九点半接她,跟她说好,我站在校门东边的眼镜行门前等。高一那会,她阅读了很多连我这个所谓的作家都还没有好好读过的作品。她说契诃夫的《没意思的故事》写得一般,但失败的卡佳能追问“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让这个故事有了不一般的意义,有意思。看来,我得把她收作小文友了。
到高二,接她走路时话又少了。我不问,她不说,一问学习,常常就那句“就那样!”问到和同学的关系,也是“就那样!”问还想吃啥,“不吃”;还想喝啥,“不喝”。再没有话了。
那次晚上下暴雨,我带着伞,提前赶到,等大门开了,学生还没出来,我也没法联系她,就跑到她教室楼下,学生们从门洞涌出,我一眼一眼看着,直到学生稀稀零零了,也没见。我又跑上四楼,问教室几个同学,说都走了。我拧身就跑,朝回家的方向跑着,汗水、雨水湿了浑身。到门口才赶上她,她已成落湯鸡,忙把伞给她,我说:“我还到教室找了。”她说:“还以为你没来,在门口等,也淋不了个啥。”我很后悔,要在门口,她真少淋雨呢。
上高三,晚自习到十点半才结束,我常常在办公室处理完公务,接女儿还是很从容。春夏秋冬,风雨雷电,从未间断。一次,文友相聚,差点忘了接娃。酒有点多,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校门口,接到女儿,她扶着我走到楼下,讨厌般地喊:“妈,快下来接你老汉,他喝醉了。”我隐隐约约记得,说:“不用。”就扶着楼梯爬到家。
有一次,老鱼给我郑重地说:“接娃,也是咱这一辈子跟她最能亲近的日子。到上大学了,工作了,成家了,就没那么多时间给你了,要珍惜哟。”
接女儿上学的日子说没就没了。那晚,我回家走到楼下,女儿房间的灯亮着。我呆呆地瞅着女儿房间的灯,久久地站着、站着……
(选自《商洛日报》2020年8月27日)
●赏读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多年来接送女儿上学的情景,表达了自己非常珍惜接女儿放学的时光,同时也含有对女儿已经长大,即将离开自己的失落、不舍和无奈之情。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清晰地再现了“我”接送女儿的情景,便于“我”对与女儿相处的经历和情感进行梳理和反思,字里行间流淌出了父亲对女儿的爱,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温暖的“括号”
◎张金刚
穿过客厅,推开卧室门,见年迈留守在家的父母正在午睡。两人和衣面对面并排躺着,父亲左侧卧,母亲右侧卧,弓背屈膝、略呈弧形、一左一右,好似一对“括号”。
印象中,父亲没这么小,母亲也没这么弯,从哪天起,他们成了现在的模样,我已记不起。可面对这个已然不太圆润的“括号”,我又满心幸福,人过中年,仍有二老守着老家,守着儿时的村庄。我用略显沧桑的嗓音喊一声“爹娘”,还可得到真切的回应,便感觉我依然能在“括号”中间幸福地生活。
母亲说,小时候的我只要一上炕,就爱躺在他俩中间,父亲会把房顶糊的报纸上的图片一张一张讲给我听,还念念那些大标题;母亲不识字,趁我们爷儿俩兴致正浓,悄悄下地,给我蒸俩鸡蛋。香油味儿惹得我听不进去了,翻身趴下,端过炕沿上的小碗,擓一勺儿黄澄澄、颤悠悠、香喷喷的鸡蛋羹,送到父亲嘴边,父亲说“不吃”;送到母亲嘴边,母亲说“不爱吃”。他俩一左一右围着我,看我将小碗刮得干干净净。
我在家是老小,想必哥哥们也是在这“括号”里长大的吧?每当过年,哥哥们从城里打工回来,全家终于聚齐。我们仨钻进被筒,并排躺在炕中间,炕头是母亲,炕尾是父亲,父母看着我们笑眯眯的,任由我们兄弟谈天说地。
在“括号”中间的快乐生活,是我们家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后来,大哥、二哥成家立业,我外出求学、工作,把家安在城里。我们兄弟三人和曾经的热闹时光,已从“括号”中间抽身而走,交由一个电视遥控器、一部戏曲放映机填充其中,撑起“括号”间虚空而又苍老的日子……一时间,我心生悲戚。
似有心灵感应,我安静地在门边想着心事,母亲忽然睁开眼,问道:“怎么大中午回来了?”继而,缓慢坐起挪到床边,用手拢了一下蓬乱的白发,趿拉着鞋,拄着棍子,笑意盈盈地向我走来。我忙上前搀扶,她冲我一笑,露出一颗牙也没有的牙床。我心头一酸,忙望向父亲,他也醒了,问了同样的问题,随后跟了出来。
我们仨坐在台阶上,父亲在左,母亲在右,我在中间。初夏的风吹在身上,眼前的青山、绿树、院落,几十年似乎没有变过,可它们眼前的我们,却变了模样。
父亲看着远山,跟我念叨着:“你大哥脑血栓好几年了,心气儿不高,你多跟他聊聊,你小时候,你大嫂对你不错,能帮就帮一把;你心事重、脾气差,千万别给媳妇儿甩脸子……我们能活多久,你们好就好!”我瞅一眼“小”我很多的父亲,说:“我记住了。我们好,你们也要好。”
我把给父母买的凉皮、煎饼、火腿、腐乳一一放好,菜园里割了韭菜、拔了葱,又拿了几个母亲蒸的大馒头,还有十几个鸡蛋。父亲说:“趁我们还能种点儿地,能做点儿啥,你就常回来多拿,不然……”我打断他:“不然你们也吃不了,是吧?”父亲一个劲儿点头。
骑车走出院子,一回头,父母早已站起身,弯腰驼背,在檐下组成一个“括号”,默默望着我。我挥一下手,他俩也挥一下手。我猛地一阵心痛,生怕哪天这“括号”少了左边或右边,直至在老家消失。
(选自《劳动午报》2022年7月18日)
●赏读
本文以“温暖的‘括号”为线索贯串全文,动情地描绘了“我”儿时与父母相处的温馨画面,表达了父母的爱给“我”带来的温暖和幸福,以及“我”对父母的无限感激。作者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母亲的苍老,以及母亲见到“我”的兴奋、喜悦之情,并通过插叙交代了“我”小时候在父母组成的“括号”里的温情往事,丰富了文章内容,凸显了父母对“我”的爱;为下文“我”再次回到老家,见到“括号”般的父母做铺垫,使全文曲折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