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面临七大困惑
2023-05-30
“很多同学觉得我在乡镇基层做这些事情没出息。跟他们说我服务了多少人、解决了多少群众的困难,他们很多听不懂、不理解。”既热爱又为难,是基层干部内心纠结的真实写照。研究发现,基层干部的困惑和迷茫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很多同学觉得我在乡镇基层做这些事情没出息。跟他们说我服务了多少人、解决了多少群众的困难,他们很多听不懂、不理解。”“我爱人说我工作那么累,又没多少钱,不知图什么?我就生气地告诉他(她),不能诋毁我的工作。”既热爱又为难,是基层干部内心的真实写照。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叶敬忠的团队进行的一项研究指出,基层干部对乡村振兴的制度设计与政策执行存在一些困惑,对自身定位与角色认知出现了一些迷茫。
基层干部的困惑和迷茫
2021年3月,叶敬忠的团队在山东、湖南、陕西、浙江、河北的10个村庄围绕“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展开研究,共完成农民问卷529份,完成对基层干部、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的访谈154份。研究成果汇编成《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研究发现,基层干部的困惑和迷茫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第一,理论学习时间少,政策存在模糊性,理解执行不到位。调研发现,基层干部普遍缺少理论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对政策的领会较慢。一名基层干部说:“政策文件白天基本上没有时间看,都是中午休息时抽空看看或晚上梳理一下。”由于欠缺对政策的学习,常常导致干部在工作中出现困惑和困难。尤其是对一些系统性、纲领性的文件掌握不到位,导致不少干部在工作中出现临时性、短视性或“一刀切”的做法。
此外,部分制度设计和政策本身存在模糊性,给基层干部带来了理解和执行的难度。例如,有基层干部反映,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在政府部门之间就存在明显的分工模糊和工作交叉的问题。一名基层干部说:“工作苦不叫压力,协调不同部门以及过程性考核才是压力,必须尽快下达‘三定方案,否则名不正、言不顺。”
第二,政策执行限制多,工作目标有偏差,路径依赖创新难。调研发现,基层干部往往缺乏自主性,存在“唯指标论”“唯过程论”的倾向。一方面,政策限制性大,基层干部很难依据地方情况进行创新探索。工作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完成上级指令”,而非“促进地方发展”;另一方面,严厉的问责机制倒逼执行政策简单化,有些基层干部认为“一刀切”虽然饱受诟病,但能减少犯错误。一名基层干部说:“基层工作就是宁可不办、办砸,也不能违反程序。”在此理念下,开展工作必然出现路径依赖,因为按照老方法一般不会出错,但这也必然限制了探索和创新。
第三,群众高度依赖政府,群众发动有困难,群众参与不积极。调研发现,群众在乡村很多工作中产生了明显的依赖思想,给基层治理带来了挑战。有基层干部指出:“乡村很多工作是干部干、群众看。”调研显示,村民认为乡村的产业发展、环境治理、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主要靠村干部的比例,分别达到37.3%、53.5%、54.6%、76.6%。有村民说:“村里大小事情都要靠干部,没干部什么事都办不成。”这种依赖性思维反而会加剧群众对集体事务的冷漠。还有不少村民认为,乡村振兴就是要等国家拿钱来振兴农村,导致基层发动群众存在现实困难。此外,一些村民在网络上看到其他地区的基层服务领先于本地,也会产生不理解或抱怨,给基层的群众工作增添了新的困难。
第四,资源配置倒挂,人财权缺乏,基础管理缺乏支撑。调研发现,大多数基层干部将人、财、权等资源的缺乏视作基层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五,督导考核频繁,指标空洞化,减负政策落地难。调研发现,督导使得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考核本身反而成为了基层工作的核心目标:一是检查暗访多。不同部门频繁下基层,但一般只检查、不指导;二是过程考核重。片面强调工作留痕,不顾基层现实,使基层干部变成了“表哥”“表姐”;三是评价体系空泛。一些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不仅脱离实际,而且非常繁琐,老百姓无法理解,很难掌握真实情况;四是问责压力大。一票否决的事项过多过杂,属地管理与维稳政策导致畸形治理。
一名基层干部指出:“上面下来检查主要是为了挑问题,常常会以少数村民的意见来否定基层工作,而不顾大多数村民的意见。”
第六,年轻干部彷徨,扎根基层难,心理落差大。
第七,职业认同有危机,缺乏社会认同,基层心声缺乏表达。调研发现,基层干部面对外部世界的冲击,极易产生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形成职业认同危机。
如何发挥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研究指出,基层干部的困惑和迷茫关系到其工作生活和思想心理,也关系到乡村振兴各项事业的稳步推进和现代化治理转型。那么,该如何化解这一危机?
研究认为,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应深入了解基层干部的期待与困惑,深刻理解他们的行为与认知,通过促进基層治理模式的转型,更好地发挥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研究建议,加强政策文件的传达宣讲,加强和完善干部培训体系;政策执行应给基层留下一定空间,建立更加合理的容错纠错机制;转变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扭转基层等着政府拿钱振兴乡村的思维;资源配置应进一步向基层倾斜,给基层提供更多支持;破解基层形式主义难题,通过系统性支持,化解基层年轻干部的担忧。
乡村振兴,人才是魂,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重中之重在于抓好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领路人的培育培养。
在拓宽来源渠道上“蓄力”,“选”出人才。立足“选的准”,畅通选任渠道,为村“两委”队伍储备充足的源头活水。任用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把党员群众的注意力从“选什么人当官”引导到“选什么人干事”上来,形成事业选人的良好导向,为农村的建设发展打好组织基础。
在提升技能水平上“发力”,“育”出人才。立足“能干事”,优化教育培训,为乡村人才能力提升搭建广阔平台。针对乡村人才伍素质现状,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把村组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比如,近年来,烟台市将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深入实施“乡村振兴雁阵工程”,通过拓展阵地、丰富形式、指导实践等措施,每年全覆盖培训农村党员,不断提升党员推动乡村振兴的能力素质。
在正向激励保障上“着力”,“用”出人才。立足“想干事”,落实激励举措,为乡村人才干事创业增添不竭动力。坚持物质激励、事业激励、精神激励并举,进一步激发乡村人才的创业热情。
(澎湃新闻网20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