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柴、喂驴,面朝大海?
2023-05-30曾念群
曾念群
你可以当它是人性的放大镜,生活里一个小小的变量带倒多米诺。
叔本华说,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电影《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中的两位昔日好友,一位突然选择拒绝庸俗,另一位努力拒绝孤独,一份形如破镜的友谊,最终演变成两相伤害的利器。
看得出剧本原为舞台剧而生,导演马丁·麦克多纳早前一系列话剧作品《因希曼岛的瘸子》《丽南山的美人》等,名字都是这个调调。所幸凭借《三块广告牌》横扫全球电影节的马丁·麦克多纳有了更多选择,不必再像当初舞台剧时期花五六年文火慢炖。
故事的伊始放到孩童世界,就是两小无猜过家家,一个突然说,我不跟你玩了,另一个非缠着他玩,于是莫名干了起来。孩子没几天又和好如初,成人世界则不。科尔姆突然宣布与好友帕德里克割席,像极了昨夜还卿卿我我的夫妻,一觉醒来一方毫无征兆宣布离婚,另一方怎么可能消化得了?夫妻间的割裂往往以死相逼,科尔姆的割席则以自断其指来要挟。
1923年前后的爱尔兰,刚摆脱独立战争的英国又陷入内战纠葛,远处的岛外正炮声隆隆,伊尼舍林则像个世外桃源,人们享受着人文风光片中才有的美景。然而美景之下,是伊尼舍林单调、乏味、脆弱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人际生态。相依为命的姐弟俩,弟弟帕德里克和好友科尔姆每天“例行约会”去酒馆小酌,姐姐西沃恩偶尔和古怪老太聊上一会,而多米尼克被老爹家暴已不是“新闻”,连神父听取忏悔都竖着“八卦”之耳……
马丁·麦克多纳的镜头唯美而诗意,路上干净得只有马车的车辙。科尔姆的房子,更是面朝大海,诗意栖息。拥有一线海景房的科尔姆,以往虽有好友帕德里克抱团取暖,排解寂寞,却写不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传世诗句,厌弃庸俗的他,突然想遁入孤独,创作可以传世的音乐,于是毅然选择与帕德里克割席。想起我认识的一位导演,有一天叨着烟走在横店街头,突然发现每一个人手上都叨着一根烟,这个俗不可耐的景象让他陡然厌恶,他挥一挥衣袖,世上從此少了一个烟民。不同的是,帕德里克并非烟头,不能说丢就丢。他的生活除了劈柴、喂驴,周游小岛,就是和科尔姆小酌一杯的快乐时光。
剧本秉承英国三幕剧的传统,上来就用科尔姆的割席打破孤岛生活的平静。面对科尔姆的割席,帕德里克从一开始的不信不解,到纠缠反目,最后演绎出“你不仁我不义”的悲情。这个过程,既是个体选择被尊重或被践踏的过程,也是善良被随手遗弃以及一点点掏空的过程。这里头没有谁对谁错,只有急刹车和惯性使然的车祸现场,以及宿命般绵绵不绝的孤独与绝望。
这个故事好就好在它可以无限解读。你可以当它是人性的放大镜,生活里一个小小的变量带倒多米诺;你也可以看作是雅与俗的不可调和,有梦想的人想改变自己静心创作,行动的前提是将俗不可耐的干扰挡在防火墙外。你还可以将此看成小小人际社会对爱尔兰内战的投射,莫名其妙的割席,莫名其妙的战争,形同儿戏的赌气,代价是自断其指的自残自戮。
当然,你也可以简单地认为,这是一部孤独而绝望的反桃花源记,有梦想的人被逼走,善良的人被逼疯,有才华的人要么庸俗苟且要么付出血的代价,而软弱的傻子唯死路一条,他们最后沦为乡村“新闻”的一部分,继续丧眉搭眼地“滋养”着那片孤独而绝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