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视线
2023-05-30
怀柔科学城:国内最大储存环隧道设备启动安装
“起升,转臂,对孔,落位。”2月1日14时06分,在怀柔科学城,随着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储存环首个预准直单元R06MP1安装就位,储存环隧道设备安装工作正式启动,标志着该装置加速器设备安装进入攻坚阶段。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工程总指挥潘卫民表示,这是该装置建设进程的又一个里程碑。
雁栖湖畔,一座形似“放大镜”的建筑便是怀柔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核心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的所在地。该装置主要由加速器、光束线及实验站构成,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发射度最低、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正在开展设备安装的储存环便是超低发射度电子环形加速器,用于电子第三级加速,同时产生同步辐射光。
作为高能电子的“环形加速跑道”,储存环周长约1360.4米,环内面积有20多个足球场大,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光源加速器、国内第一大加速器。它由48个改进型混合7弯铁消色散磁聚焦结构周期组成,每个结构周期长度约28米,并根据安装需求和磁铁分布划分为长度3至4米不等的6个预安装准直单元。未来,速度接近光速的高能电子束将在储存环隧道内飞驰不停,其内部电子束流能量达6千兆电子伏,水平自然发射度优于60皮米弧度,以让电子束保持稳定的运动方向。
在储存环隧道内,将安装288个预准直单元,总计1776台磁铁、602个束流位置探头、1340个真空盒。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工程总工程师屈化民对这些数据如数家珍,“隧道内设备密集,相邻单元间的就位精度需达到50微米,设备安装、准直各环节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储存环单元的预安装准直工作已于去年启动。为保障束流精度,储存环设备研制和安装团队在怀柔科学城首批开建的交叉研究平台项目之一——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开展了相关设备测试和预准直工作。通过一系列实验和调试,当预准直单元支架上的磁铁就位精度好于30微米后,才会运往储存环隧道安装。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立项,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承担建设,建成后将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基础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平台。目前,光源的基建总包已通过竣工验收,直线加速器已完成设备安装和调试,增强器全线贯通,光束线站棚屋启动安装。潘卫民表示,储存环隧道设备安装工作的正式启动,是光源建设快速向前推进的新起点,“加速器更多、更精密的设备安装开始了,光源建设也进入了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的攻坚阶段。”
北京微芯研究院牵头,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记者从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获悉,科技部日前正式批复建设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由微芯研究院牵头,联合国内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骨干企业开展建设,将突破区块链领域的基础性和前沿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并实现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成为国家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重要支撑力量。
随着建设工作开启,区块链国创中心将重点围绕区块链基础理论、软硬件关键技术、基础平台与验证网络、共性平台与服务等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应用,建成持续开放的区块链底层平台,产出一批高水平标志性原创科技成果,服务国计民生重大场景应用,增强区块链领域核心竞争力,最终建成我国区块链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未来,该中心将积极探索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联合攻关机制,建立有效的高层次人才激励与引进培养机制,引进集聚一批国际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强化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加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形成链接全球资源的创新网络。
北京蝉联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榜首
2月12日,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发布《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2)》。在报告发布的2022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中,北京蝉联榜首。同日发布的“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22”显示,2012年到2021年,首科指数增长达78.5%,首都创新水平自2012年以来持续攀高,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明显加速,北京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明显。
首科指数是全国首个针对单一城市的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自2012年起每年发布,连续、动态地跟踪和度量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情况,被视为客观反映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和趋势的“晴雨表”。2012年到2021年,首科指数增长态势明显,总指数得分从2012年的98.73分增长到2021年的176.25分,增幅达78.5%,年均增长8.61分,明顯高于2006年到2011年的年均增长4.88分。
具体分项指数方面,北京在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和创新绩效方面增长强劲,得分增幅分别为34.63%、49.94%、79.91%和107.39%,其中创新服务和创新绩效指数得分快速攀升成为拉动首科指数总体得分增长的主要动力。尤其是创新绩效指数,在2021年同比增长13.29%,为近10年最高增幅。
课题组相关负责人分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应充分发挥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完善以应用场景为牵引的创新新范式,全力破除科技经济“两张皮”症结,推动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同时,北京应全力打造国际人才新高地,塑造创新型城市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探索国际创新合作新范式,深入嵌套到全球创新网络。
同期发布的《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2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前20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杭州市、南京市、苏州市、武汉市、天津市、西安市、合肥市、长沙市、成都市、珠海市、常州市、东莞市、无锡市、济南市、青岛市和重庆市。北京连续多年保持第一,上海首次超越深圳跻身全国第二。
当前,中国各城市科技创新实力差距较大,创新资源配置和要素布局存在较大优化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化改革,打破资源流动鸿沟,真正释放创新要素活力。此外,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创新挑战,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必须坚持“走出去”,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探索形成新时代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
总投资39亿元的中关村产业园项目开工
2月10日,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此次启动的一期项目总投资39亿元,规划总建筑面积30.9万平方米,预计2025年底投入使用。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助推器”和“加速器”,为促进京西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
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是门头沟区政府与中关村发展集团联合打造的“两区”建设重点项目,园区总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开工首日,工人们精神饱满,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大家各就各位,干劲十足。据了解,此次开工建设的一期项目主要服务以智能技术为核心、“智能+”为主体的人工智能企业,将成为门头沟区转型升级的新样板。项目可根据入驻企业意向,提供量身定制的空间等专业服务,满足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产业发展和人文需求,建设“办公+试验+试制”功能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化基地。
中关村门头沟园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世春表示,园区建设运营后,可为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提供商务办公、中试小试、孵化研发等多样空间载体,预计引入人工智能企业200家,其中,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企业30余家,实现产值超百亿元,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综合组团,为推动京西地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
建成后,园区还将创新建立“空间+服务+投资”运营模式,探索一中心、一基地、多平台的“1+1+P”创新模式,进一步整合优质服务资源,实现精准引导,建设专业的人工智能产业服务平台。
位于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内的算力中心也将于近期点亮,未来将链接中关村发展集团20类200余项创新生态集成服务产品,通过空间、算力、模型、数据、云等专业服务,聚集人工智能产业,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管家服务。
下一步,门头沟区政府还将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共同努力,进一步整合优质服务资源,加速形成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通过3到5年的时间,使之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创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