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一城繁华

2023-05-30李潇雨

山东画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南楼青州酒楼

李潇雨

在灿若星河的古典诗词中,以具象的“物”为歌咏对象的并不少见。无论是日月花草、飞禽走兽、四季更迭,还是亭台楼阁、城墙关隘,甚至是微小物件皆可入诗。其中,建筑艺术形象的出现格外引人注意,城墙与城门,街道与楼宇,在共同构成城市基本面貌的同时,也丰富了诗人的文集。

纵观全省,历下亭因杜甫而得名,太白楼因李白而更名,那些早已名扬天下的自然名胜因为文人墨客的青睐而愈发有名,足迹所至之处也皆成风景。今时今日,停驻历下亭,登临太白楼,穿行青石关,纵然历史的车轮只得往前,但你我深知,千古流传的诗篇也正是历史本身。

客中行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循路而行,烟火渐生。

城池一座,若非故乡,便是他乡。抒写离别之悲、他乡做客之愁、近乡情怯之复杂感情,是古典诗词创作中提及“城”时,较为普遍的主题。而在《客中行》中,诗人的他乡,也正是我们的故乡。

李白的一生与山东紧密相连:儿子伯禽在此出生,女儿平阳在此长大,夫人许氏在此去世,与诗圣杜甫的友谊在此加深……不以浓墨书写李白,就无法言尽诗文中的山东。

开元二十四年(736),36岁的李白携妻女经中都(今汶上)至东鲁,直到乾元二年(759),才将儿女迁往楚地,这时,李白已在东鲁寓家长达二十三年之久。虽然寓家任城还是兖州尚存争议,但二十三年间,李白于山东娶妻生子、亲友往来、浣笔写诗,也难怪《旧唐书·李白传》等历史典籍中,会误将李白称作山东人了。

《客中行》作于李白漫游东鲁之时。这首诗以兰陵(今枣庄)为“客中”,虽在“他乡”作客,却因与美酒相联系,便能一扫令人沮丧的凄楚情绪。与此诗一同为赋的还有一首《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诗中“鲁酒”“汶鱼”都得诗仙青睐,但“有俊气”的“山东豪吏”才是李白酒至半酣、挥笔洒墨的原因。

为访亲友,为揽名胜,李白几乎走遍了山东的名山大川、古祠胜迹,足迹所至相当于全省现在的四十余县。天宝八载(749),李白暂别东鲁,于金陵作《寄东鲁二稚子》,诗中一句“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便可把李白对东鲁的深情厚谊显露无遗了。

留题南楼二绝

宋·欧阳修

偷得青州一岁闲,四时终日面孱颜。

须知我是爱山者,无一诗中不说山。

醉翁到处不曾醒,问向青州作么生。

公退留宾夸美酒,睡余欹枕看山横。

繁华一城,尽在墙内。

在建筑物不多也不高的古代,城墙是城市中一道突出的天际线,高耸的城门,连绵的城垛,险峻、威严。它是城市的屏障,也是城市的“面孔”,有建功立业的豪情,也有对时代兴衰、改朝换代的声声慨叹。

通读诗句便知,欧阳修的《留题南楼二绝》是在古青州所作。而诗中“南楼”是山光水色,是宴集游玩,是隐逸之心。

仕宦生涯中数困污蔑、屡遭贬谪的欧阳修,早早萌生了归隐之心,他力请去职,于神宗熙宁元年(1068)以兵部尚书知青州。虽“不情不愿”且“志不在此”,但青州之静美山水,抚慰了欧阳修的心,青州,也成为他宦海沉浮、弃官归隐后的憩息之处。

在青州的两年时间里,欧阳修游历山水,为青州留下了许多歌咏其风物的诗篇,如《水磨亭子》中“新荷出水双飞鹭,乔木成阴百啭莺”之清新婉约,如《表海亭》中对青州如画美景“苦寒冰合分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的描摹。

值得稍做辨析的是,《留题南楼二绝》中的“南楼”,据嘉靖《青州府志》载:宋建,无考。但“山东第一府城”青州南阳城的南门——阜财门,始建于北魏,金元明清为府署所在,是区别于诗中之“南楼”的存在。如今,我们虽然很难考究“宋建”南楼的峭壁飞檐,但两首绝句所描摹的情景如在眼前:公事之余,欧阳修于“南楼”宴饮宾客,赏青州之山水,赞心中之桃花源,談笑风生,不醉不归……

登太白楼

明·王世贞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初入城郭,易见高楼。

在浩如烟海的齐鲁古典诗词当中,“楼”与“阁”成为一组备受关注的意象。它常是成竹在胸、器宇轩昂,偶尔是凄楚难耐、前路茫茫,它被诗人赋予了情感,赋予了更多意义与价值。

太白楼,是齐鲁大地上与文豪结缘深重的古代建筑之一。诗人李白在济宁任城的住处就在这太白楼前。太白楼前身是唐代开元年间的贺兰氏酒楼。据史料记载,李白来东鲁后在“酒楼,日与同志荒宴”,贺兰氏酒楼也因李白的经常光顾而名声大振、生意兴隆。

咸通二年(861),吴兴人沈光过济宁时,为贺兰氏酒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为酒楼更名。明洪武二十四年(1591),“太白酒楼”移迁现址,依原楼样式重建,并将“酒”字去掉,太白楼一名流传至今。

为得诗仙之“照拂”,为追寻诗仙之足迹,后世不少青年才俊登临太白楼,吟咏诗作,以示崇敬,以显雄心。王世贞的这首《登太白楼》便是其中之一。

嘉靖三十二年(1553),王世贞从运河乘船北上,途经济宁州,登太白楼。诗中直写李白的飘逸神姿,感叹楼仍在而大诗人李白之后无人可及。

登临怀古的又何止王世贞。绘《鹊华秋色图》、咏赞趵突泉“云雾润蒸华不注”的元代画家赵孟頫,任教于济南并为济南留下诸多散文诗篇的老舍,都曾不吝笔墨,留下与太白楼有关的名篇。

站在如今的太白楼上,似乎还能看到当年李白在酒楼上携三五好友,把酒言欢,共诉衷肠,“但愿长醉不复醒”;也能看到他酒醉微醺,挥洒笔墨,“斗酒诗百篇”。或许,正是这间酒肆见证了唐代,乃至整个中国诗坛里无数璀璨明星的惺惺相惜。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唐·杜甫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河。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深入城中,长亭坐落。

从秦汉时期“十里一亭,十亭一乡”到近代“长亭外,古道边”,凡是有古驿道的地方都设有供人们歇息的亭子。又因“亭”字与“停”字音同,从古至今,“亭”多在别离或远行时出现,多是传递依依惜别之情。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中的“亭”虽有离愁,但更多的是故人相逢,对酒当歌。

天宝四载(745)夏,杜甫闲游济南,北海郡太守李邕特地赶来相聚,并在古历下亭设宴招待杜甫。此宴、此诗非同一般——历下亭之名,就当以杜甫此诗为早。即一经题名,遂成名胜。

但今日之历下亭并非唐时故旧,而为清初修建。据《水经注·济水》等推知,古历下亭当在今五龍潭附近。如今,五龙潭公园内名士阁西侧石碑上,题写有“古历亭旧址”之处才是杜甫书“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之景致的古历下亭。

清建的历下亭坐落于济南市内大明湖中,碧瓦红柱,映于繁花茂树之间。轩内西壁上,镶嵌着杜甫和李邕的石刻画像:唐工部检校员外杜君像、唐北海太守李君像。东壁镶嵌着晚清何绍基记述重修古历下亭诗云:“当时北海宴工部,海右此亭已称古。”可见,由古至今,历下亭虽几经整修,但依然为杜甫和李邕守住了这次会见的千古佳话。

青石关

清·蒲松龄

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渡。

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

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

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

勾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

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

挽辔眺来处,茫茫积翠雾。

雄关漫漫,后会无期。

“关”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紧密结合的景观形态,传递着历史文化内涵。相较于“楼”与“亭”,“关”的象征性更强:是关防将士守卫家园的豪迈气魄,是戍守之地思归与念归的交汇,是与君共饮再无故人的后会无期。

青石关,原为齐鲁要道的咽喉,齐长城的重要关隘,因地势险要,素有“齐鲁第一关”之盛名。

青石关北门,传说有一奇人奇事。一棵有着800余年历史的老槐树下,一位常以大黑驴为坐骑的年轻人摆一张小八仙桌,粗布短衫,身坐芦席,身边放着浓茶满壶、瓷碗四只、烟丝一包。每当有行人路过,他就热情招呼对方坐下,喝茶休息。他,就是蒲松龄。于是,这条古道上的来往行人都喜欢在这个茶摊歇歇脚、聊聊天,说着各种奇闻逸事。讲完故事、喝足茶水便过青石关而去。

旅居青石关四五日,蒲松龄留下了诗篇《青石关》。如此说来,不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多少故事来自这齐长城侧、青石关北门的小茶桌呢?

绵延千余里的齐长城,关隘众多,每一座关隘都写满了历史,也记录了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回望前朝,李白和苏轼两位大文豪,曾在穆陵关隔空相望。李白有诗曰:“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苏轼则在此记云:“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同一关隘,两位之感慨截然不同。而今,战火熄,关破碎,但透过诗歌,仍能看见历史的百般模样。

猜你喜欢

南楼青州酒楼
江海龙
登白云阁
鄂州南楼书事
鄂州南楼书事
青州艺术产业发展优化路径
红丝砚美甲天下 即墨侯俊冠九州——论青州红丝砚
山东青州云门山大云寺历史考辨
酒楼失火案
茶社、酒楼与咖啡馆:民国时期上海知识群体的休闲生活(1927—1937)
北京重庆三峡酒楼创新菜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