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练好太极养生杖
2023-05-30王玉林
王玉林
一、练功明理,体用结合
太极为宗,杖通阴阳。太极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根基,是中国先哲探索天地发现的大道,构建起了中国人休养、生息的文化思想,也是指导太极养生杖的要旨。《易·系辞》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混沌之元气动而分阴阳,阴阳之气氤氲交合而成天地万物。太极养生杖是太极思想的一种物化、具象。习练之初,人、杖各一太极,人与杖和谐统一后,二者交融为一。正所谓“人人各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人杖合一的状态进而又与天地这一大太极相融。运杖时,一开一合,一伸一屈,一动一静,像是宇宙中大圆引小圆、小圆化大圆的星空运动。预备势由“并步站立”到“左脚开步”,太极动而阴阳分,阴阳分则四肢百骸、心神气血生生不息,人之生命在行杖导引中开始环环相扣的太极运动,又在每个定势的瞬间,物我两忘,彰显太极与无极的相影相随。习练者通过行杖操练,逐渐让自己的生命与大道相合、与天地同频。
杖通阴阳,是指整套功法八式动作都是依据着阴阳原理而动,并按照人体的形态结构,每一式都指向调和人之阴阳,达到生命的中和状态。从天地万物而言,阳为刚健、为运动,阴为顺柔、为静养;阳为上升、为张开,阴为下降、为闭合;阳为乾、为健,阴为坤、为顺。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一阴一阳,两仪生四象,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在不断变化过程中互为其根、相向而行,在彼消此长的阴阳变化中相生相克。四象又生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即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在方位上被划分为东、西、南、北、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八个方位。从乾卦转至坤卦,潜阴于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过程。太极养生杖功法动作中,向上、向外的升式为升阳,向下、向内的降式为潜阴,既有上也有下的动作,则为阴中有阳、阳中寓阴。因此,太极养生杖功法习练时,不要任意耍杖,不要随意动作,要用心体察其理,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一升一降,都蕴含着健身、养生理念。
二、心静体松,身械合一
心静体松,指习练者在练功时既要做到内心恬淡宁静,也要做到形体放松。练功过程中的静,指练功时排除所有的内外抗争或争斗(包括身心的对抗、心猿意马、情绪波动),保持身心平和、气血通畅。《黄帝内经》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五脏六腑皆摇”,心神平和而专注,则五脏六腑各司其职,这种状态体现在外表上,则是凝神静气、体态安祥。所谓“松”,实际应包括形体和精神两方面的松。松,不是肢体的松懈、倦怠,而是动作伸展之中包含着松沉或沉坠,且在圆转、屈收动作中游刃有余;松,在神情、意识上,不是昏昏欲睡,而是意识清醒,是肢体舒伸与内心宁静的统一结合。形体上的放松,主要指肌肉、肌腱、韧带、关节,乃至内脏等处于舒展自然状态,与肢体关节部位的相应对抗肌肉群、肌腱也处于稳定、对等的适度紧张,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在身心放松状态下,两手握杖,杖行身随,在升降、开合的持杖运动中,既加长了形体的运动幅度,又带动了全身肌肉、经络参与运动,利于调和脏腑的气血运行,提高功法健身锻炼的效能。
太极养生杖功法,以人体的形、神、意、气为锻炼核心,外延其形、外拓其意、外展其神,行杖由点到线成面;以形体动作为基础,熟悉杖法,延伸肢体,杖为己身,以身驭杖,相随成势,促进调身、调息、调心的三调,实现身械合一。演练时,注重心息相依,以心运手,以手使杖,轻灵柔和,绵绵不断。在技术上讲究杖法清楚、准确,动作刚柔相济,吐纳深长匀细,神意宁静恬淡,神、意、形、气、杖完美相融,周身各处神妙相随,达到人杖合一的身心境界。
持杖练习与徒手练习不同,行杖中手腕、臂肘的旋动和腰脊的拧转、圆转,既要体察细微之处,还要由内而外,延伸肢体,以适应运动中杖在时空上的延展或延续,逐渐去除人与杖在运动中的不自然地对抗力,使得身与杖的协调配合。熟练功法动作后,在身法的协调配合下,行杖时应注意快慢相间,活跃不轻浮,厚重不呆滞,动作轻灵柔和,势势相连不断,表现出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风格。正所谓,天生人臂关节三,手执长杖四节添;君若练习太极杖,先过手中一大关;双握分清主与辅,转换灵活求自然;唯有杖执熟生巧,技法才能得施展;杖法微细莫轻视,身手步法要练精;千回百转练万遍,功到熟时巧自生;神形兼备六合处,人杖合一方为妙。
三、圆转四方,枢在腰间
太极养生杖功法,从预备势至收势的整套功法演练,走转行杖至四面八方。《周易·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这里所说的是后天八卦的方位关系。太极养生功法通过动作方位的不断转换,对应着八卦的八宫八方进行锻炼。
圆转四方,主要体现在步法、身法、眼法、杖法等四个维度的八个方位,有时四维同向,有时四维多向。总而言之,以杖为引领的运行轨迹,是人的意、气、劲内在运行变化的外部体现。四面八方的圆转运动变化,是太极图象与阴阳理念的动态表达,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太极养生杖功法,虽然动作千变万化、行杖四面八方,但机枢在腰。脊柱是人体架构支柱,腰椎是承接人体上下劲力与重力传递、转换的关键部位,是脊柱屈伸、拧转的枢纽关节或纽带。行杖圆转四方时,百会上领,竖脊松腰,敛臀坐胯,尤其要注意以腰为轴进行运动。腰为枢纽,有两层含义;一是腰部的放松是全身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放松的关键;二是做动作时腰的转换、主导一身的运动,即古人所说的“力发于足,主宰于腰,形于四肢”。如风摆荷叶这一式动作,杖向体侧划圆成体侧屈,手臂由屈到伸,肩胸由含到展,躯干一侧屈、一侧伸,头百会上领,松腰敛臀;当杖向头上举时,腰为枢纽,脊椎竖起,牵动、刺激着循行于肢体中经脉的气血运行。古人练功强调“命意源头在腰隙”。练功过程中不少人容易形成塌腰的动作,体弱多病者更易容易塌腰,如此则既影响丹田的蓄气,也容易阻滞气血循经运行,造成阴阳升降失衡,浮阳上腾于面,易造成头晕、眉间闷胀、背部酸疼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加以糾正。由此可见,强调腰为轴枢,或腰为枢纽,既符合人体运动学的要求,利于高质量完成各势功法动作,又符合人体经络学等理论主旨,突显腰为肾之府的健身价值。
四、协同呼吸,内外相合
太极养生杖功法,行杖与杖法的不同变化,都是围绕健身练体、调身练气、调心养神进行,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缓慢、圆转的运动变化中,体现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的呼吸规律运用。当杖向上举托时,要自然的配合吸气,这时也要注意同时松腰、沉胯,下半身含有向下的沉坠劲,形成上下对拉的矛盾力;当杖下降、沉落时,要自然的配合呼气,这时应同时注意百会上领、沉肩坠肘,气沉丹田,同样保持上下对拉的矛盾力,只是下落、沉落成为了动作的主体。手向外滑杖、开手时,要自然的配合吸气,而向内滑杖、合手时,要自然的配合呼气;当步法由合到开步时,要自然的吸气,而由开步到并步时,则要配合自然的呼气,充分体现出开吸、合呼的形体动作与呼吸吐纳的配合规律。太极养生杖动作舒展流畅,其练形调息的变化,蕴藏在动作起承转合时手型、手法、身法、步法等变化与配合中,需要习练者细心揣摩与体悟,以自然、舒畅、气息通达为准则,切勿只片面地顾及动作幅度的大小,动作造型的优美与否,更不要强吸强呼或形体与气息的机械性刻板地配合。这是一个由内而外,又由外而影响至内,内外二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结果。
协同呼吸,内外相合。即太极养生杖虽然杖行于外,但气动于内,以意行气,外导内引,内引外动,内外合为一气而浑然无间。太极养生杖归根在于练神意,用来增强人用意识控制自身形体的能力,神意为主帅,身杖为驱使。神意与身、杖相合,气自然孕育其中,周身亦能内外相合。太极养生杖功法,器械杖就似一把标尺或标杆,充当着定位肢体运动到位与否的参照坐标,决定了形体的运功路线、运动幅度和运功方位。通过行杖于外,不仅规范着形体动作做得是否准确到位,而且也为人体气机运行通畅赋予了形体基础。持杖练功,不外虚实、开合、升降。所谓开者,不但手、足、杖要开,呼吸、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杖要合,呼吸、心意亦与之俱合,……。太极养生杖初期练功,以杖规范肢体动作。动作熟练之后,则每一个动作均应在神意的指挥下,逐渐实现以内带动身杖的运动,做到“内外相合”的练功要求。到此境地,身杖随意动,意动身杖随,则变化自如,一举一动自然能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从健身养生的角度来看,持杖练功能做到神形相依,神意内敛,内外相合,可使习练者达到周身通泰、身心处于阴阳平衡的练功状态,自可充分激发人体的生理、心理自我调节之功能,起到祛病强身、修身养心的锻炼目的。
五、杖引身随,以意入境
杖引身随,即练功时要以杖为前导,身随杖走。以杖导引,杖通阴阳,是太极养生杖功法的灵魂所在,其练形、健身、塑体、导气、宁神等健身效果的获得,均是借助这根杖来达成,而不能反过来杖随身走,成为一个多余的附加之物。初学太极养生杖者,容易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即特别想把杖掌控好,让杖听从自己双手的指挥,故往往双手牢牢握住太极杖,造成持杖运动既紧张又生硬。杖引的重要作用是延长气血导引的路径,让人的意念从双手延展到杖梢,使人的形体动作更加饱满、气势更加宏大。做到这一练功要领,除掌握基本的功法技术外,还需在调心、练意上建立一种主从关系,即运行杖过程中,犹如杖有了自我的意识,能够主动的导引形体动作,而形体则成为被运动的对象,这有点像太极拳中的“随劲”,做到随曲就伸而无过不及。当然,保持身形的中正安舒,是杖引身随的基础,不能为了做到随杖而行,而使身形失中、歪斜,或随意或任意的摆动。形正则气顺、势整,气顺则神宁,心静神宁则是做到杖引身随的重要保证。
值得重视和提醒的是,在练功过程中,以意引领,意到气到,将影响着杖引身随的最终达成。练功行杖要气运其中,但不要执著于气;以意行杖,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因此,行杖过程中,无论手型的环握,夹持的一屈一伸变化,还是步法的一进一退,杖的圆转、升降等,都是意在先,杖引身随,自觉运用意、气、形的相互影响关系,才能获得更佳的练功效果。
以意入境,指形体动作将动未动之时,意念已经有了身心境界的创设,人体气血也随之开始调动运行;或者说意境的创设要走在气的前面,气又走在形体动作的前面。象形仿生这一功法特点,很容易使习练者的意识融于创设的各种情境、意境之中,心随境换,心动而气随,气随而杖起。太极养生杖功法每一式的动作和动作名称,基本都与水有关,其创设意境优美、心意开阔,令人容易心生愉悦,产生积极的心理、心态。意境,是主观思想与客观环境在审美过程中的统一,由形、神、意、气融合而成。因此,伴随着身心的仿生象形运动,可以调动人们的丰富想象力,或犹如泛舟在宽阔的湖面上向远眺望,或融于水天之间忘掉杂念欲想,使人淡泊情志、心神归一。随着各势动作创设情景的转换,人体气机随之开合升降,持杖动作也随之有序地屈伸、俯仰,导引人的意念、呼吸和形体动作渐达三调协同甚至合一的身心境界。需要提醒个人练功时,最好不用有提示词的音乐,心神越是宁静专一,动作就会越缓慢,感知引动的气机就会更加精细,循经运行则更加顺畅和有序,更利于杖引身随,以意领气,在美妙的创设意境中,其意微微,其息绵绵,意气顺达。
要把太极养生杖等健身气功的生命智慧思想融入到生活中,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日常生活中,注意通过不断的涵养道德,提升自己的修养,并运用美好的意境、信念发挥主观意识、意念的调控能力,做到精神宁静而不浮躁,意气中和而不偏颇;其次,把功法技术的锻炼融入日常生活中,以此增加练功时间和对生命持续的良性刺激。再者,注意提升理論素养,特别是加强儒、释、道、武、医等诸家传统文化精髓的领悟,并以此来指导练功实践,不断提高练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