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媒介的表征:短视频中乡土文化的传播和认同

2023-05-30石可欣

新闻爱好者 2023年2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现代性建构

石可欣

【摘要】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已全面融入农村生活,并与乡土文化表现出密切的关系。乡村生活和乡土环境在短视频中被“围观”和“展示”,短视频成为乡土文化呈现的重要平台,在短视频所建构的虚拟社群关系网络中,短视频生产与乡土文化生产相互建构,地方性知识在互构实践中实现了扩散与重构,乡土认同嵌入媒介逻辑,以短视频的方式推动乡土文化建构和认同,助力数字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土文化;现代性;建构;空间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我国社会自古以来便根植于乡土发展,“乡土性”为我国社会长期的标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明确指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①文化作为民族与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源泉,根植于中国社会的乡土文化在百余年的历史嬗变中逐渐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乡土文化日渐式微,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处于边缘化和孤立状态下的乡村逐渐走上发展舞台,为乡土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一、乡土文化多样化发展

乡村文化发展程度差异较大,逐渐形成多样化发展态势,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类型:

第一,乡村文化萎缩型。城乡二元对立格局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处于社会变革中的乡村一直处于被“凝视的他者”地位。在城乡文化消费市场的博弈中,乡村长期被市场化媒介排斥在外,处于信息的被动接收状态,乡村主体不断被打散,乡村文化逐渐被消解、被异化。加之乡村社会固有的闭塞性以及城乡民众文化素质差异,乡村民众对于信息的接收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极易出现信息偏差和信息消弭,内生文化空间正在逐渐被压缩,长期处于“失语”中的乡村往往与落后、愚昧联系在一起,长期被建构导致逐渐减少文化自信与认可,乡村文化出现萎缩的状态。

第二,乡村文化整合型。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赋能下,打开乡村民众接触媒介入口,越来越多的村民制作乡村短视频传播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缩小城乡发展数字鸿沟。“三农”短视频层出不穷,乡村美食火爆全网。随着技术和传播生态的极速变革,传播话语权转向普通用户,“乡村振兴”“扶贫”政策日渐完善,刺激用户生产乡村文化相关短视频内容。2021年12月火爆全网的“张同学”借助“新农人计划”引流,2016年李子柒基于微博的“扶持内容原创者”成为乡村视频推广的获益人。井喷式出现的“乡土达人”借助新媒体展现乡土文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从小成长在城市的网友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二、短视频:媒介冲击下的乡土文化异变

根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到2022年6月,国内的短视频人群约为9.62亿,与2021年年末相比,新增人数2805万,约为上网人数总和的91.5%。[2]短视频人群规模上升状态向好,逐渐发展成为全民应用,成为大众进行生活展示的“新舞台”。

“我国社会以乡土为根本,同时以乡村作为核心,大部分的文化均源自于农村,同时为农村服务,乡村即为国内文化的主体”。[3]较之于图片和文字,短视频更生动、更易呈现事态发展变化,具有动态性、可视性特征,乡村影像可以动态展现乡村生活全貌,是体现乡村景观与创建乡村文化的主要媒介形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表征形式,短视频具有传播内容广、适应用户多、实时观看、实时分享等各类属性,是乡村文化主要的呈现平台。

短视频的出现,赋予社会底层群体更多的话语叙事表达权,使处于被凝视地位的乡村逐渐走上社会舞台,摆脱他者形象,媒介精英也逐渐转向平民叙事,专业范式也逐渐向平民范式转变。同时,短视频巨大的宣传性为父老乡亲提供了便利、开放的表达平台和渠道,赋予民众更为多元的实践空间,各种乡土短视频竞相涌流,形成了复杂庞大的乡村文化宣传景观,也使得乡村文化具备了全新的宣传、生存以及进步空间。

新媒介将乡村生活以跨时空形式呈现,在此过程中赋予行为、观念等新的文化符号和内涵。短视频作为新媒介赋予底层群体的话语权,进一步“激活”了乡村日常生活的“可见性”。乡民自发创作与拍摄短视频,记录家乡美食、日常生活,展现地方特色,打造了一批批新颖独特的“乡村网红”。“新农人”“乡村振兴官”以平民视角记录乡村生活,以影像展现乡土文化,打破“他者”对乡土文化的片面解读,进一步增强了受众对乡土文化的认同。短视频构建和传播乡土文化,加深城乡受众对乡土文化的认知,进一步改变了人们对乡土的刻板认知。短视频以影像实践模式记录中国乡土社会集体记忆,构建新时代乡村风景。

三、媒介建构下的乡村社会

“相对于传播效果回路中的媒介而言,经验共享领域是媒介化的重要功能之一”。[4]从现代性来讲,现代媒介意味着流动与发展,在乡土文化的传播中,媒介的存在和参与必不可少。短视频平台重塑了乡村民众的记忆空间和表达场景,他们通过短视频来记录生活、表达生活,新媒介场景的建构又反过来助推媒介的使用与依赖,相互循环,打造媒介形式的乡土社会。

(一)“呈现”与“嵌入”:日常生活的角色展演

短視频生产的媒介逻辑嵌入乡村生活,形成了乡土惯习。在短视频的影像叙述中,乡村一日三餐、婚俗嫁娶、民意风情中都包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通过对乡村人民生活状态的影像呈现,“拟态”的乡村环境在短视频中进行展演,在平民视角的角色展演中建构乡土文化,唤起人们对于乡土文化的情感认同。一大批“乡村网红”在短视频中通过对家乡风土人情的记录和表达收获了一批粉丝,勾连起人们对于乡村生活的记忆和向往。一大批新农人也纷纷入驻短视频,以日常生活呈现来构建乡村生活“记忆空间”,他们或展现乡村特色美食,吸引人们对于乡土风味的尝试;或呈现乡村特色风貌,勾连起远离乡村的人们对于乡村原生态生活的向往;或展演特色民俗风情,勾连起人们对于特色民俗的好奇,在记忆空间中传播和建构乡土文化认同。

(二)“虚拟”与“现实”:乡村空间的场景互动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使“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的我国乡村社会逐步发生改变,乡土呈现出真实意义上的“流动”,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从形式上造就了乡土社群、社区的分离和解构,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乡村空间面临着人口流失的空心化危机,流动中的乡村空间也由传统逐渐向现代转型。“现代性逐步自‘固体至‘流动时期过渡,流动性意味着不确定性,也意味着开放性”。[5]在短视频建构的异质性空间内,乡村叙事充满着现代性的想象,以往封闭的、孤立的乡村空间逐渐走向前台,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向现代性转变。短视频作为乡土关系维系的平台,进而形成了以短视频为中心的虚拟乡土社群关系网络,线上形成的个人空间为乡村民众的自我呈现提供了平台,促进了新的社会互动的形成,互动和体验在短视频建构的虚拟空间中进行,流动中的乡村通过短视频实现跨越空间的“返乡”与“在场”。

(三)“融合”与“重塑”:乡土规范的认知建构

中国乡土社会自形成以来,便是建立在悠久的农耕文明基础之上,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血缘、地域为亲疏远近的“差序格局”,形成了以约定俗成的道德体系来治理村落的秩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特有的乡土文化。村民在对乡村文化的认可与传承里演变成浓厚的情感凝聚力,对乡村完成了深深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传统乡村社会,公共空间及公共村务活动是村民进行沟通和连接的纽带。在短视频建构的虚拟社群中,短视频与乡村环境融合,在媒介空间内进行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对乡风民俗、传统祭祀、宗教祠堂等承载乡土记忆的传播,建构乡土文化认同,同时也为乡村文化注入了全新的血液。在這样的背景下,短视频生产为乡土文化的规范重建奠定了基础。在短视频建构的“意见广场”内,乡土规范伦理不再仅仅掌握在少数乡贤的手中,人人都有表达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乡土规范的认同建构。

四、结语

根植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长期以来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乡土情感是乡土文化得以延续的不竭动力源泉。乡土短视频在传播的过程中通过唤起受众的乡土记忆,使得受众在短视频建构的媒介空间内延续乡土情感,构建乡土记忆和文化认同。乡村文明创建是乡村振兴战略里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新媒体时代,借助短视频的话语表达,城乡结合趋于活跃,城乡各项社会化生活正在全面融合,目前正逐步由“乡土中国”迈向“城乡融合中国”,塑造中国乡村文明新形态。

注释:

①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

[2]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www.gov.cn/xinwen/2022-09/01/content_5707695.htm.

[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6.

[4]施蒂格·夏瓦.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M].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24.

[5]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时代:生活于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M].谷蕾,武媛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33.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时政新闻部)

编校:王志昭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现代性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建构游戏玩不够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文化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