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乘势而进
2023-05-30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在重庆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地都以此来总结这三年多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共建成果。
3年时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夯基垒台、重点突破,迈向全面提速、整体成势,从规划蓝图变为现实。党的二十大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列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带来更为强劲的战略牵引力和政策带动力。
在重大战略机遇和国家政策的双重助力下,2023年,川渝两地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乘势而进?来自四川、重庆的专家学者围绕持续壮大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加快打造西部“人才特区”、推进成渝“双核”城市功能现代化、打造双城便捷生活等主题建言献策。
丁任重:
持续壮大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是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列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为川渝两地携手打造新时代区域合作新样板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三年以来,川渝两省市不断深化合作,发展成势见效,硕果累累。
顶层设计加快推进。深化党政联席会议、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机制,出台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以及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方案。经济实现快速发展。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7.4万亿元,增速8.5%;2022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3.3%,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川渝两地联合印发 《建设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实施方案》,朝着基本建成“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全球,品质高端、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国际消费目的地迈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速。目前两省市之间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通道达20条,其中成渝双核间直连高速大通道4条,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天府国际机场、重庆江北机场等枢纽机场为核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开通国际航线240条,成都、重庆机场乘客吞吐量居全国前两位。协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共同制定“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施方案,联动共建人工智能、大健康等领域重点实验室。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两地合力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水平打造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居全国首位。生活宜居环境明显改善。两地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森林、水面环境不断优化,社会公共服务事业不断发展。
虽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初见成效,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从规模体量、人均GDP等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仍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三大经济增长极存在不小差距。川渝两地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还需持续壮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国际影响力,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壮大经济总量作为重要任务。突出抓好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产业、清洁能源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川渝两地协同发展;协同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和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助推支柱产业发展;注重区域协同和城乡协同发展,多点多发培育增长极,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释放发展势能和潜力;以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两大都市圈为核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产城一体化;积极构建内陆开放高地,融入全球开放型经济体系,密切与国外大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国外资源拓宽国际市场。
易小光:
加快打造西部“人才特区”
人才是区域发展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就必须发挥好市场和政府协同作用,努力加快建设西部地区的“人才特区”。
加强规划引领,促进人才优化配置。要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实施人才发展战略。要加强人才发展规划引领,按照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科学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引领西部地区人才合理布局。要建立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机制,形成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格局。川渝两地共同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优先推动在西部科学城核心片区建设“人才特区”先行区。
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打造西部产业人才集聚地。要促进产业发挥比较优势错位发展,进一步提高区域产业异构化程度,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带动人才培养和合理分工流动。要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融合发展,强化产业和人才分工协作,吸引大量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落户。要设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围绕产业链“卡脖子”问题开展技术攻关。要赋予参研人才更大技术股权比例,真正实现“能者多创、创者多得”的激励机制。
推动区域人才市场一体化,提高人才使用效率。要建立全过程、专业化、一站式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政策。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实现人才服务、项目申报等网上“一站式”办理。要打破制度制约柔性引才,针对高层次人才专门制定成渝地区灵活的人才流动制度。要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优质服务,更好为高精尖和创新型企业提供高层次人才回访、人才评估等服务。
推动“产学研政银”协同发展,构建循环畅通的人才创新体系。要打造高端科研平台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结合“双一流”高校和优势学科建设,谋划、培育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在成渝地区布局。要推动校院企地协同合作,深化与国内专业学科拔尖大学合作,成立以“大学+地方”的技术中心、研究院等。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打破校企“围墙”,开展跨区域的高水平产学研协同攻关,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和成果转化。要健全创业金融服务体系,引进和聚集天使投资者、股权投资机构和股权投资管理公司,建立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科技金融合作体系。
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环境,集聚人才“智汇”巴蜀大地。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营商规则,吸引国际化人才,引入国际通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标准,推动成渝地区形成竞争、高效、规范的市场秩序。要构建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建立完善诚信、知识产权保护、行政执法改革和行政许可等制度,畅通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公平的人才创业氛围。要优化人才生活环境,改善城市及周边交通条件,引进高端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要加快探索高精尖特人才所得税差异化优惠试点,在创新创业特定阶段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税率。
彭劲松:
加速推进成渝“双核”城市功能现代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作为成渝“双核”的成都市和重庆中心城区,是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建设的核心引擎,要大力提升城市功能现代化水平,更好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强化使命和责任担当,在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中提升城市功能现代化水平。川渝两地要努力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和承载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要推进“数实”融合,把数字经济发展作为推进城市产业变革的战略力量,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和数字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要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努力填补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和重大前沿研究平台的空白,推进川渝联动联建。要努力构建国际贸易大通道,打造国际物流交通大枢纽,形成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要成员的国际产业、科技、文化交流大平台,强化国际化资源运筹和配置体系建设,提升成渝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的话语权和规则标准制定权。
构建发展和安全屏障,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提升城市功能现代化水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我国西部腹地,历来是我国国家安全发展的战略屏障。川渝两地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进一步发挥我国“战略大后方”“经济压舱石”的作用。要推进更多事关“卡脖子”技术的重大装备研发和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努力填补产业链核心环节的空白点;将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为国家战略性物资运输通道,提升通道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提升通道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生命科学、国防科技等领域推动建设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实验基地;依托重庆农业科技创新优势,扎实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提升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要构建更加优越、更加有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以成渝地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教育高地为依托,汇聚天下英才。要高水平建设国际消费城市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拓展新的消费业态和新的消费空间,大力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支撑作用。
顺应城市客观发展规律,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中提升城市功能现代化水平。川渝两地要努力提升城市品质,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智慧便捷、幸福美好的现代化都市圈。要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有序推进城市完整社区试点,补齐养老抚幼、医疗卫生等社区基层服务设施短板,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丰富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构建15分钟便捷社区公共服务圈。要推进城市环境形象提升,推动公共空间与自然生态相融相生,营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城市新空间。要持续传承巴渝历史文脉,赓续红色根脉,推动城市文明素质全面提升。要以党建为引领,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智能城市控制中枢,构建以政府、社会、市民为主体,共建共享的智慧城市发展共同体,不断完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张玫晓:
打造双城便捷生活
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两省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印发两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事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实施成效显著,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开拓,特别是“‘一站式跨省户口迁移”“10个工作日办结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跨省域房地产項目和房源信息共享”“跨省域住房公积金信息数据的直联共享”“跨省域取消座机通话长途费”等5项业务在全国率先实现,为不断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探索形成良好模式。
为进一步深化拓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川渝两地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重点在跨部门交叉的民生领域继续探索实施深层次的便捷生活行动事项,更好促进川渝之间交流合作。
加大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同,根据群众诉求对相关事项进行优化调整。截至目前,川渝两地已累计开通跨省城际公交线路20余条。由于公交运营补贴主要由县级财政支出,而各地经济发展基础不一样、补贴政策标准不一致,导致两地群众在乘坐跨省城际公交车时费用差异较大,影响了群众体验感。因此要进一步优化跨省城际公交线路,对交通相对不便的农村区域以发展农村客运(“金通工程”)或定制公交为主,对各地开行跨省公交线路不作硬性要求。
加强群众需求调研和意见征集,分领域分行业优化细化政策措施。目前四川和重庆已开通职工个人账户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为两地群众异地就医带来了极大便捷。但是,川渝之间仍然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譬如,医保目录尚不统一、住院医疗费用执行就医地目录、报销待遇执行参保地政策等。两地应结合群众诉求,对比三批次川渝通办事项清单以及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跨区域公共服务事项,在跨部门交叉的民生领域继续探索深层次便捷生活行动事项,坚持改革创新政策协同,不断整合资源优化供给,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落地落实,更好促进川渝之间交流合作、人员往来。
多渠道多手段加大服务宣传,提升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随着便捷生活行动措施不断完善,川渝两地人民共享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宣传范围有限、宣传渠道单一,群众知晓率普遍偏低。因此,两地应加快建立便捷生活事项清单化管理制度,编制审批事项办事指南和权力运行图,对每一环节作出必要说明、标注办理时限,为群众办事提供清晰指引;加快建立完善宣传工作长效机制,优化调整现有服务模式,加快新业务系统和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群众办事的便捷程度。(责编/陈艾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