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汇成星辰大海
2023-05-30应琛
普陀铿锵玫瑰和上届市运会一样包揽了足球项目女子组全部组别的冠军。
“勇夺大满贯!”12月25日,上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女足比赛打响收官之战。面对来自其他区虎视眈眈的对手,A、B组的普陀女足姑娘们经过奋勇拼搏,获得冠军。加上此前C、D组的两个冠军,普陀铿锵玫瑰和上届市运会一样包揽了足球项目女子组全部组别的冠军。
市运会各项赛事如火如荼的背后,是体教融合再上台阶,是上海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更趋完善。
繁星点点,汇聚成市运会赛场上的星光璀璨,赛场内外,处处折射出青少年体育的星辰大海。
从“一条龙”到“满天星”
“每个组别的压力都很大,尤其是D组的冠军真的是拼回来的。”在位于丹巴路的普陀女足宿舍内,记者见到了普陀青少年足球学校校长张翔和他的妻子、女足教练钱惠。说起这个来之不易的冠军,夫妻两人仍显得有些激动,“每年的D组都是全市参赛最多的,竞争最强的。”
原来按照市运会足球比赛的规定,每个区在任一组别可以增报一支队伍,有两支队伍可以报名。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直到报名前的一个月,普陀女足临时决定由D组(小学组)派出两支队伍。
“我们这批队员的身材偏矮小、瘦弱,在身体对抗性上是比较吃亏的。再加上要拆分成两支队伍,既要保证一队能争冠,二队也不能太差,甚至是要能帮一队阻击一下对手的。队员和教练的压力都很大。”D组的带队教练顾丽娟告诉《新民周刊》,更糟糕的是,原本五年级的主力门将在今年的一次受伤后退出,全队只有一个门将,“我们只能紧急挑选了几个胆子大的队员,让守门员教练突击集训,来为二队守门”。
最终,一队夺冠的同时,二队也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通过这次比赛,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孩子的潜力。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她们的信心。”
1993年,刚从大学毕业的钱惠来到普陀足校。彼时的普陀正欲探索女足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成立了一支小学女子足球队,她因此成为足校第一位、也是当时唯一一位女性教练。当时在上海体育学院执教的张翔,经常会从体院骑车40分钟赶到普陀,帮助钱惠培养年幼的女足队员,磨坏了好几条裤子。“夫妻档”模式在圈子里传为佳话。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钱惠和张翔开始走入普陀区的一些小学,找校长,找教导处。“最早是叫体教配合。”张翔告诉记者,和学校的管理层熟悉了以后,通过体育老师推荐,夫妻二人逐步摸索到与学校进行体教配合的方式方法,即日后被称为“一条龙”模式的雏形。
199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体教结合指导思想,开创了学校办二线运动队的先河,构建了上海体教结合工作的发展框架,开辟了“把优秀的运动队办到学校里,让优秀的运动员从校园里走出来”的育人路径。
2012年,市委、市政府颁布的《关于深化本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即“体教结合双八条”,此文件在全国都属首创,首次明确了体教结合的新内涵。其中,加强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一条龙”建设,推动运动项目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衔接,为人才输送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渠道,运动员的出路有所改善。
随后“双八条”升级为“双十条”《上海市体教结合促进计划(2016-2020年)》,并在此前的16个字的指导思想基础上增加了“多元共治”四个字。不断完善的顶层设计让政策的落地和实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去年,上海市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体教融合和学校体育工作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上海推进体教融合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了完成市区两级学校体育“一条龙”布局,目前已形成了67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特色高中的市级“一条龙”及116所区级“一条龙”布局。
经过多年发展,普陀区已探索形成了女足培养“一条龙”模式。
而经过多年发展,普陀区已探索形成了女足培养“一条龙”模式——以金沙江路小学为“龙尾”、梅陇中学为“龙身”、曹杨二中为“龙头”,普陀青少年足球学校为“龙筋”。小学、初中、高中打前线仗,足校则在区体育局、教育局的帮助下,在后方串联起整个流程。四校两局的分管领导成立专门工作小组,保障“一条龙”机制运转。
中国女足夺得亚洲杯冠军后,不少家长循着媒体报道,打电话到足校来询问招生要求。教育部门“指挥棒”的引导作用,社会风气对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追求,也让家长明白适度运动与学习相辅相成,进而对体育越来越重视。
但普陀女足也面临各种挑战。由于足校受限于客观条件,加上招生政策的变化,生源基数出现不足的问题。对此,普陀女足在“一条龙”的基础上,近年来拓展出“满天星”模式,增加新普陀小学、曹杨二中附校两所小学,同时接纳少数跨校走训的队员。
近30年间,钱惠和张翔二人将一支仅有11人的女足隊伍发展成如今近200人的规模,先后向国家队输送多名运动员,输送至一线专业队64人,输送至二线运动队177人,其中不乏杨莉娜、张馨、赵丽娜、唐佳丽等一大批女足名将。同时,累计向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输送71人。
松江七中训练和学习两手抓,切实为孩子铺实升学道路。
在松江七中,学校一直坚持“天天有体育课、周周有体育赛、班班有特色体育项目”。摄影/应琛
“双跟双育”,消除学训矛盾
“一條龙”模式提倡“两条腿走路”,训练和学习两手抓,也切实为孩子铺平了升学道路。
今年中考,松江七中56名优秀体育学生中有15人考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全体升学率高达92%。同时,2021年全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为97%,近年来优良率提高至60%以上。
在松江七中,体教融合鼓励“人人走进运动场”。
下午4点05分下课铃响过,松江区第七中学的操场上立即热闹了起来:操场的一边,普通学生和老师一起练起了啦啦操、八段锦、跳绳等,而另外一边,各体育项目训练的学生则开始了当天的训练。
今年初三的林璿存在刚结束的市运会柔道B组男子-90公斤级的比赛中赢得冠军。此时的他也已经换上柔道服,和队友一起在不远处的教学楼三楼,开始了柔道技术动作的训练。
尽管学习与训练并不冲突,但林璿存表示,初三的他还是会以学业为重,“肯定还是先要考上理想的高中,但柔道我也不会放弃,进高中后也会继续训练”。
松江七中建校于1987年。在体教结合的背景下,学校2003年与区少体校合并,现为松江区规模最大的一所公办初级中学。
“当时国家也是为了解决运动员的出路,不想让从事体育的孩子过早的定型。”松江七中副校长沈利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坦言,“培养精英体育生,向上输送体育人才肯定是我们的目标,但这部分的学生往往只占到10%,另外的90%我们也要培养好。”
自2012年起,松江七中副校长沈利开始推行“双跟双育”制度,即针对优秀体育学生的品行教育和学习习惯教育,联合教练员和学科老师,深入发掘体育的教育功能。所谓“双跟”,是指教师跟训,教练跟课。文化课教师要走进训练场,让他们看到学生在训练场上完全不同的一面。教练则每周至少进教室听一次自己所带每个学生的文化课,观察学生的课堂状态,发现问题后及时与班主任、家长进行沟通。
“教练要转变观念,全面配合文化课老师。如果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达不到要求,则会被停训,直到成绩达标为止。”沈利强调,运动员首先是学生,学习肯定是第一位的。
“双育”则是由教师、教练共同承担对学生教育的工作,确保学生训练、文化学习和思想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前的教练员、文化课老师联席会议中,要为体育特长生制订学习计划,开学后通过文化课老师与教练员的全程跟踪了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进行思想教育,期末阶段进行总结。
“如此一来,优秀体育学生的文化课和体育课都不会落下。”沈利表示,这一举措,既消除了家长对孩子练体育耽误学习的顾虑,更重要的是,这一做法也彻底消除了体教结合下仍容易存在的学训矛盾。
2020年国家提出体教融合后,松江七中又进行了新的尝试——打破了以往体育生单独编班的传统,将新入校的,彼时还被称为“体育特长生”的学生按项目、分层级相对集中的方式,分别编入常规班级。
沈利表示:“我们希望用‘鲇鱼效应带动全校师生,让读书人爱运动、让运动员好读书。”在松江七中,学校一直坚持“天天有体育课、周周有体育赛、班班有特色体育项目”。同时,学校与一墙之隔的松江区体育局,实现了体育教学资源共享,游泳课、篮球课、羽毛球课等场地共用。
这些年,在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的过程中,在区教育局和体育局的指导下,松江七中做了全新的项目布局。如今全校2000多名学生,有涉及11个运动项目的22支运动队。2021学年,学校注册运动员人数达323人,运动队规模在上海同类学校位居前列。
在每四年一届的市运会中,经常能看到松江七中的学生为松江区争金夺银。今年的市运会赛场上,松江七中的小运动员们更是拿下了39块金牌,远超上届的19块,占全区金牌总数的70%。
搭平台,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
为了让更多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操场,从培养“体育专才”到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上海各中小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丰富的校园体育内涵,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
下午4点,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的击剑馆内,脱下校服,换上训练装备的学生们正在上击剑课。
早在1998年,闸北第八中学就已经将击剑列为了学校的特色项目。用校体育教研组长李玉振的话来说,当时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好在先后在区体育局、教育局的帮助下,击剑项目顺利开展,学校也成为了静安区击剑项目联盟的盟主校。
2002年,学校又布局了武术项目。有了击剑项目的成功经验,武术同样在校园内搞得热火朝天,不仅课间有武术操,而且体育课上也有武术教学。
早在1998 年, 闸北第八中学就已经将击剑列为了学校的特色项目。
李玉振告诉《新民周刊》,从2019年起,击剑课还成为闸北八中学生们的体育必修课。
“击剑课纳入高一新生整个学年体育必修课的范畴。为了不给学生们增加负担,上课所需的训练服和装备都是学校统一出资采购的。”李玉振告诉记者,“搞体育一定是要专业的,不是说非要成为专业运动员,而是指需要专业的装备,不能穿着跑步鞋去打羽毛球。学校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不计成本的,只要同学们想上,就会配置专业的装备。”
据了解,击剑项目是静安区体育局重点发展项目,亦是“一区一品”的品牌项目。围绕青少年后备击剑人才培养,多点布局、多元投入、统筹管理,通过“一条龙”培养输送模式,静安区培养出了王磊、仲维萍等一批在奥运会、世锦赛等国际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击剑选手。
而作为击剑项目市级传统项目学校,闸北八中不仅重视击剑项目的普及,也注重击剑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设立了“八中杯”击剑联盟赛,并且多次承办区域内击剑赛事,为区域内击剑选手提供了展示技能的平台,还促进了各联盟学校体育文化建设。
“不仅学生喜欢,现在的家长也很支持孩子练击剑。”李玉振表示,往年比赛时,学校的击剑馆内总是人声鼎沸。场上是小运动员们的奋力拼搏,场边则是同学们和家长们的加油呐喊。
事实上,体教融合的“上海模式”还体现在青少年体育文化塑造上。近年来,上海市体育局积极组织优秀运动员进校园活动。钟天使、陶璐娜、吴敏霞等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走进校园,通过榜样的力量,弘扬体育精神,推广体育文化,推动青少年体育项目在校园的普及与发展,锤炼学生顽强的性格和品质,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健康校园”氛围。
2016年和2019年,意大利花剑队以及中国花剑队也曾先后走进闸北八中校园,指导学生的专项训练,并以实战的方式传授技艺。
同时,为了营造校园内的体育氛围,闸北八中从十多年前就将体育室完全开放,“我们的器材室是不上锁的,同学们课余时间只要想锻炼都可以去拿。这些年,大家也已经养成了用完归还的习惯,不会出现丢失的情况”。
2022年,体教融合工作进一步深化,青少年健康促进体系、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和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不断完善。根据新一轮体教融合蓝图,体育和教育的合作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
未来,喜欢体育的孩子,在不同学校,都可以找到成才之路,而更多的学生运动员也都能在赛场内外获得难得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