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谋新篇 振兴发展启新程
2023-05-30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伴随着我省两会落下帷幕,新的奋进号角已经吹响。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的关键一年。在新的一年里,我省将抢抓推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历史机遇,开启振兴发展新征程。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吉林强。产业发展事关我省经济民生大计,是吉林全面振兴的强劲引擎。如何着力构建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传统制造业如何加快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如何构建我省多点支撑、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围绕这些问题,代表委员纷纷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助推数字经济腾飞。2023年1月15日,经国家发改委核准的“吉林一号”MF02A07星(“华水一号”)等6颗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张巍委员表示,要把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脉络,加强系统科学谋划,大力培育数字产业集群。同时,不断增强数字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速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
赵佳委员提出,加快拓展前沿数字信息技术领域,链接技术、人才、资本等环节,在新的起跑线上快速发力。加快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鼓励企业聚焦创新技术应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加大新技术开发力度,围绕共性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开展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
与会代表委员表示,近年来,我省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带来的经济动能逐年增强,一大批卫星、光电、芯片等领域的生动实践在吉林大地竞相涌现,未来吉林数字产业发展路途宽广、前景光明。
加快产业人才培养。2022年9月29日,省委、省政府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3.0版)》(简称人才政策3.0版),更加注重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更加注重各个产业体系中的人才精准培养与激励,真正让人才用于产业、发挥于产业。
金涛代表提到,培育产业人才,应以技术交流、新技术推广、研讨为主题,由地方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工程师及全区域院校技术专家牵头,组织技术交流沙龙,设立开放技术中心,促进区域内技术交流与进步,为现阶段高技能人才、一线产业工人实现终身学习打造平台。
王智代表说,要将匠心筑梦、技能报国的职业理想逐代传遞,大力弘扬劳模工匠精神,紧密结合岗位实际,安排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课程学习。要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在与产业同成长、与时代共奋进中实现人才价值。
与会代表委员一致认为,人才是产业腾飞的基石,人才兴旺,吉林产业才能兴旺。应把人才政策3.0版落好落实,将人才激励、人才服务、人才保障等待遇政策细化,实施重点产业人才专项培养计划。
促进汽车产业焕新。2022年6月28日,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在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开工。总投资358亿元的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是奥迪在华的首个专门生产纯电动汽车的生产基地,达产后将直接带动上下游产值3000亿元。该项目是我省汽车产业加速迈向新能源发展快车道的重要一步,为我省汽车万亿级产业集群带来全新发展动能。
李吉宝代表说,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不可阻挡,不仅整车企业需全力迈向新能源方向,零部件企业也要跟上。零部件企业转型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零部件轻量化,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鼓励运用自主创新方式攻破关键核心技术,迈入零部件配套产业的一流方队。
金涛代表认为,新能源汽车带来全新的产品结构、制造材料、加工工艺,需要一线产业工人在生产安全、工艺控制过程、工艺制造装备方面进行全面提升。随着汽车生产系统自动化的进一步提高,在设备领域创造数据价值的机会增多,汽车数“智”化应用空间越来越大。
与会代表委员一致认为,汽车产业在我省产业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全力支持一汽发展,着力完善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将我省汽车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彻底连通盘活,让我省汽车产业迈进新能源发展快车道。
以创新驱动为发展赋能
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创新驱动发展。抓住创新,就握紧了破解吉林振兴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如何通过创新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代表委员积极为创新驱动发展建言献策。
厚植创新沃土。长光卫星是我省扶持政策的受益企业之一。2016年至2021年,吉林长光卫星先后获批东北振兴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及多项资金支持;2021年5月,公司获评中国“独角兽企业”,长春新区管委会奖励1000万元。此外,相关人才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也向长光卫星进行了适当倾斜。
杨文杰代表认为,我省已密集出台科技体制改革、区域创新发展、创新平台建设、企业主体培育、成果转移转化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形成了“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架构。她建议继续深挖吉林科教资源“富矿”,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成长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李炜委员认为,从发布《吉林省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到实施惠企直达“免申即享”、科技攻关“揭榜挂帅”,一个个政策出台落地、一项项改革扎实推进,让科研经费“活”起来、让科研项目“统”起来、让科研成果“用”起来,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政策进一步完善。
与会代表委员表示,在创新体制机制的强力引领下,吉林必将以良好的营商环境、优渥的创新平台、全面兑现的扶持政策,助力创新型省份建设脚步越走越稳。
加快产业链构建。小卫星带动大发展。目前,我省已形成以长光卫星为牵引的产业集群,长光辰芯、长光宇航等300余家配套企业和科研院所组成了航天信息产业上游生态。接下来,长光卫星还将加快推动航天信息产业园二期建设,以卫星研发与生产为核心的庞大产业群正在集聚。
杨文杰代表认为,创新能够为实体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不竭新动能。我省虽在创新平台打造和创新型企业的数量上取得长足进步,但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以创新促进产业链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等方面,还未真正融合好。她建议,企业应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的能力。
崔岳春委员认为,近年来,吉林省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呈现出创新强、活力足、发展快的势头。他建议,可以从延长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构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链,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链等多个角度出发,加快培育更多省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与会代表委员表示,在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我省将催生出更多新技術、新产业、新业态,更好地打通产学研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破解“卡脖子”难题。2015年12月,省政府印发《吉林省卫星及航天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卫星及航天信息产业发展;2016年至2021年,省内各项资金支持不断。在此期间,长光卫星攻克多项技术难关,成功让“吉林一号”高分03星的“体重”降到仅为第一代卫星的1/10,火箭运载成本随之减少,卫星系统测试环节已能实现6颗星并行测试。
李炜委员说,今年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上升9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打破了很多核心技术的壁垒。对于项目的研发,要在理论设计、原材料生产、核心元器件制造、系统集成等多环节上下功夫,早日突破相关技术封锁,实现完全自主可控。
郝东云代表认为,要从源头上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各领域间的合作,这就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上下游结合机制或平台,共同破解科研创新难题,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他建议,建立适合项目联合的专项基金,通过政策和机制创新破解产学研相脱节、科研成果转化不畅、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与会代表委员表示,在解决制约创新发展的“卡脖子”难题时,不要过于循规蹈矩,可以在解决思路上“换道超车”,推动更多颠覆性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振兴
改革开放是推动吉林振兴发展的制胜法宝。翻开2022年的“吉林答卷”,一组组跳动的数据,一项项务实的举措,是我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破解发展难题、在开发开放中汲取发展动力的鲜活写照。
市场主体总量达到332万户,增长10.4%,其中企业户数增长15.5%,增速居全国第6位;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指标稳步迈入全国第一方阵,政务服务事项规范化标准化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全面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23%……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持续为振兴发展添动力、增活力、提效力?如何深刻把握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特征、新任务、新要求?代表委员畅所欲言,出谋划策。
优化营商环境。我省不断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机制,将营商环境的考评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在我省企业界,一个名为“长春新区企业高管”的微信群名气很大。在这个群里,长春新区涉及企业服务的每一个部门都有专人“盯群”。企业在群里提出的需求,很快就会有人对接、及时回应,并快速推进解决。
王波代表说,现在我省营商环境持续向好、显著改善。作为一名来自企业的代表,王波亲身体会到我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带来的利好。“正是因为政府打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有了真诚的服务和贴心的举措,才让我们更加坚定地在吉林投资、在吉林扎根。”
多年来,我省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高质量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为吉林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
丁肇勇委员说,我省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其中不乏首创之举。“营商环境从构成上看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我省硬件环境优越,具有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等,这些是对外来投资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促进对外开放。2023年1月14日,吉林经贸团圆满完成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出访任务,在为期10天的经贸交流活动中推动了汽车零部件、轨道客车、农产品等一批合作项目,获得出口订单意向合同额及成交额超30亿元人民币。
崔静欣委员认为,只有敞开对外开放大门,才能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建议搭建珲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交流平台,推动大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抢抓机遇、快速发展;携手沿海城市,在交通、健康、医药、旅游、文化等方面加强合作。
李树峰代表建议,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和鼓励更多外来投资者来吉林投资兴业;进一步加大国际合作支持力度,深化“五个合作”,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与会代表委员表示,开放为我省带来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和发展力,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未来要充分发挥各开发开放平台引领示范作用,提高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支持海外仓建设;鼓励中小企业“抱团出海”,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
进一步加快幸福吉林建设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过去5年,我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城镇新增就业168.69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1%、7.8%;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高校“双一流”“双特色”建设成果丰硕,新农科建设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均预期寿命居全国第10位;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跨越到法定人员全覆盖。
如何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让幸福吉林底色更浓。
加快织密社会保障网。2022年,全省城乡特困供养对象基本生活标准为月人均1031元和749元,均达到上年城乡低保标准的1.68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10元。帮助2795名困难家庭考生圆梦大学。异地就医跨省门诊慢特病实现直接结算。
吴善花代表认为,随着农村人口慢性病等人数增加,对乡村医疗卫生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希望加强我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医疗资源扩容,补齐乡村医疗人才缺失短板,争取有更专业的全科医生为群众服务,让乡村有好医、有良医。
李娌委员认为,牢牢兜住民生底线,才能让百姓吃下定心丸。目前,我省已基本建成全覆盖、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要进一步兜牢民生保障底线,深入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推广“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模式,健全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与会代表委员认为,社会保障是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我省要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快落实新业态从业者参保政策,进一步织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纾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2年,我省城镇新增就业25.1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99.73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大力实施幸福养老工程,建设55个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8个社区老年食堂试点,为56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
张岩委员说,在国家“双减”政策背景下,我省近年来虽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应加快发展基础教育,围绕优质均衡、城乡一体,打造公平高质量的教育,为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打好基础。她认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大局稳定。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拓宽就业渠道,是稳就业的一剂“良药”。
张嘉良代表认为,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不可回避的问题。要积极完善养老服务政策,探索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政府兜底线保基本、市场供给多元、社会公益互助的新型养老模式。充分整合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心理咨询、餐饮行业等资源,建立完善服务保障链条,确保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與会代表委员表示,民生稳,则人心安。越是细微处,越需拿出实招硬招。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更高水平医疗、更优质教育、更好生态环境、更舒适居住条件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出一系列可行举措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
促进幸福指数持续提升。2023年,省民政厅将重点实施“五社联动”提质增效行动。以项目为引领,不断强化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与社工专业人才联动机制。优化城乡社区规模布局,继续推进社工岗招录工作。持续加强全省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年底前力争实现全覆盖。
张嘉良代表认为,法律规范人们生活、维护人们合法权益、保护公共秩序,要拓宽渠道,开展各类公益普法活动,为百姓提供更多免费法律咨询服务,让大家知法守法用法,用法律守护百姓平安幸福生活。
于晓菲委员说,政府工作报告列出一系列民生实事,让这些民生实事落到实处,一定要精准掌握各地各部门办理民生实事的进度和成效,进一步推动民生实事真正办到群众心坎里。
与会代表委员表示,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实事一件一件抓好,紧扣共同富裕要求,以更深感情增进民生福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群众获得感更加充盈、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止符,只有接续不断的新起点。以人民为中心,绘就幸福底色,这是每一位代表委员共同的期待,也是吉林正在书写的新时代民生答卷。
让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一直以来,优良的生态环境都是我省的突出优势。将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起抓,着力推动生态强省建设,是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记“妙招”。
如何乘势而上,让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围绕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强省话题,代表委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绿色引擎持续发力。1月13日,吉林电网风力发电最大发电电力达796.5万千瓦,占当时全省供电负荷的84.25%;日发电量达17894.2万千瓦时,占当日全省供电量的79.72%,双创历史新高。风、光资源禀赋优势充分释放,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曹生现委员表示,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举措,建议转变传统电力发展理念,以保障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小而美”的新能源综合供给消纳体系;推进“陆上风光三峡”建设,全力发展风能、光能、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及输、储技术,降低绿色电力成本,吸引企业来吉投资。
魏健代表认为,多年来,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正在铺就。应科学谋划绿色产业主攻方向。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步伐,向绿色要特色。另一方面,要深入发展冰雪经济和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吉林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与会代表委员表示,我省在绿色产业发展方面超前谋划,布局到位,正不断引导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持续成熟壮大,加快集聚成势。
打响“五大保卫战”。2022年,我省地级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3.4%,居全国第9位,PM2.5平均浓度25微克/立方米,持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81.8%,同比上升4.3个百分点。天蓝水清成为生活常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田德发代表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聚焦难点重点,创新思路和举措。要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整体治理和系统治理,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同时,要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形成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大环保”格局,实现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转变。
台丽伟委员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人民群众对城市污染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整治城市污染,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推进污染防治;另一方面,要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完善地下排污管网建设,避免污水淤积造成二次污染。
与会代表委员表示,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坚决向污染宣战,深入打好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和草原湿地“五大保卫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持续发展绿色经济。今年元旦期间,长白山全域旅游累计接待游客2.27万人次,同比增长155.0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成为国内外游客体验自然生态之美的热门目的地。
杜微委员认为,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强化生态治理修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赢。长白山作为我省亮丽的生态名片,必须要狠抓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科学规划,大力培育绿色生态旅游产业和冰雪产业,发展绿色经济,打造长白山生态品牌。
战滨华委员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他表示,我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禀赋,这是不断推进生态强省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深入人心,年轻人干劲更足,老人和孩子生活得愈加健康快乐,这都为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更为助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与会代表委员表示,美丽的生态环境赋予了吉林省独特的发展优势,要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发掘利用绿色资源,使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农业是我省的最大优势,是全省振兴发展的根基。近年来,我省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吉林农业特色和优势,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农业强省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扎实成效。
怎样更好地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总要求?如何绘就我省乡村振兴新画卷?乡村振興成为代表委员讨论发言的“高频词”。
扛起国家粮食安全重任。近年来,我省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黑土地保护领导小组,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制定了全国第一个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建立了全国首家黑土地保护院士工作站,研发生产了全国第一台牵引式重型免耕播种机,在全国首创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系统。2022年,我省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3283万亩,稳居全国第一位。今年,我省计划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500万亩。
侯立刚委员表示,我省地处“黄金水稻带”和“黄金玉米带”,坐拥享誉世界的黑土带核心区,农业现代化居全国第一方阵,粮食生产能力稳步跨上800亿斤台阶。同时,我省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为“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提供了科技支撑。
卢伟代表说,近年来,他们合作社种植玉米面积超过700公顷,用的全是“梨树模式”下的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化肥使用量减少约20%,增产至少10%;平均每公顷田地产粮2.4万斤,节约成本超过1200元。
与会代表委员一致认为,要全面、持续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积极推广黑土地保护的“梨树模式”,深入贯彻《黑土地保护法》,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深入实施“秸秆变肉”工程。作为全国重要的优势肉牛主产区,我省肉牛总量规模、质量标准、种源建设等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022年,全省肉牛饲养总量发展到652.6万头,增长12.4%,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00亿元,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415元。今年,我省将推动“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上规模上水平,力争全省肉牛饲养量达到770万头以上,奋力实现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跨越。
孙武文委员认为,我省相继出台了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这些好政策充分调动了各地企业、养殖加工从业者的积极性。现在的吉林,肉牛集体养殖和散户养殖已经遍地开花。未来,还将继续延伸产业链,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推动肉牛产业成为吉林乡村振兴的亮眼“名片”。
谭鸿举代表说,镇赉县依托政策支撑和4个扶贫养殖基地,实现由肉牛育肥向引种扩繁转型,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10个,肉牛养殖规模达到11万头。同时,为解决农民融资问题,通过保险担保规避贷款风险,预计每头牛可带动户均增收5000~8000元。
与会代表委员表示,要充分发挥全省畜牧产业优势,深入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鼓励支持农民和返乡大学生就地就近发展肉牛养殖,增加养殖主体和企业数量,扩大肉牛群体规模,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积极推进“十大产业集群”建设。2022年,我省立足资源优势,全力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文章,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十大产业集群”建设,10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4亿元,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657户。今年,我省将不断优化举措,促进“十大产业集群”提质提效,奋力向万亿级规模产业进发。
侯立刚委员建议,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始终要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来解决。一方面,要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三大体系建设,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谭秀权代表说,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今年,长岭县立足资源禀赋,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完善“一区三园两镇”发展平台,全力打造天然气综合利用、新能源等四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走出一条符合长岭实际、适合农业农村发展、满足群众期盼的乡村振兴之路。
与会代表委员表示,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旺则农村旺。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做强做大精深加工,实现全产业链开发。
振兴发展使命在肩,前进号角催人奋进。2400万吉林人民以不负韶华、只争朝夕的面貌全力攻坚、创新实干,奋力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伟大事业。
责任编辑/柳 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