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塑造“三农”情怀 树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标杆

2023-05-30陈玉林陈遇春徐炎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农科通识三农

陈玉林 陈遇春 徐炎

新时代,教育被賦予“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强调教育从“最大的民生”给予优先发展,转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发展交叉学科、建设新兴学科、加强基础学科、实施“强基计划”、推进“双一流”建设等各项重大举措,从理论和实践彰显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时代特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肩负着建设西北、兴学兴农、培育英才的历史重任。学校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总体思路,着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三农”情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学术精英、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社会发展管理人才。

一、实施思政铸魂行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五育”并举。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大学生德智体美劳一体化教育工作委员会”,成立全国首家综合素质教育学院,协调推进学校德智体美劳一体化教育工作,形成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创新模式。

2.构建了“思政课+课程思政+专业思政”育人新格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及4门“四史”类选修课,形成了“必修+限定性选修+选修”的思政课程体系;探索并形成思政课“主题返乡调研”式实践教学模式,强化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教学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的具有西农特色的课程思政“领航体系”。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学时比例达到10%以上。打造具有西农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373门,建成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9门,培育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3人。建成“陕西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推进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获批省级大思政课4项,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

3.形成以“西农精神”为核心的知农爱农教育新模式。创新开展“大美秦岭”和“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打造具有农科特色的系列通识课程,大力实施“大国三农”通识教育;设立耕读教育基地、乡村振兴青年实践基地等,深入开展耕读教育;打造“西部乡村调查”“科研成果进社区”品牌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把课堂搬到试验田,继承和弘扬“三夏”生产实习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一懂两爱” 的三农情怀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学生自觉服务“三农”的精神品格。

二、创新多元化培养模式,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

1.“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设置8大模块的通识教育线上线下课程524门;设置“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将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安全教育、美育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教育环节纳入培养方案学分体系。打破本科生、研究生管理相对分离的传统,统筹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制度。依托现代农业试验场站,实施“双百”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推动课程、教师、学生走向农业生产一线,深入推进产教协同育人。

2.多元化培养模式引领人才培养改革。全面实施“三融通、三递进、一卓越”的“331”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融通、产学研融通;按照“通识教育阶段、专业教育阶段、个性化发展阶段”搭建了“三递进”人才培养路径,在不同年级阶段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着力培养卓越农林人才。持续探索“2+X”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创新实验学院和相关学院,设立2个基地班(生物科学基础拔尖培养班、经济学基础拔尖培养班)和6个卓越班(植物生产类、动物医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水利类、农林经济管理和食品营养与健康卓越班),实行“2+X”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本研贯通培养机制。

3.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机制更加完善。开办了人工智能、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等8个辅修专业,2023年申请开办8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支撑复合型人才培养。推进学分互认制度。实施荣誉学士学位制度。

三、提升专业内涵发展,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1.在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发出西农声音。2019年开始,教育部着力推进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学校作为重要发起、推进单位,全程参与顶层设计与相关文件制定,吴普特校长在三次大会上做了报告和经验分享;在全国率先吹响新农科建设冲锋号,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农科专业建设的意见》;2021年10月,吴普特校长以“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培养知农爱农时代新人”为题在全国新农科建设推进会上交流发言;2022年8月,组织召开全国新农科论坛,与全国涉农高校和西部高校同仁围绕新农科建设进行深入交流。

2.创建适应未来农业发展的学科专业新形态。大力推进学科交叉,增设作物健康、家畜生物学、水安全科学与管理、国土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乡村学等6个交叉学科,设立优势学科群推免专项及“乡村振兴”“丝绸之路国际化农业人才”等研究生培养专项。大力推进“新农科”建设,在全国率先创办“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智慧水利”“智慧林业”等新农科专业,形成以智慧农业等5个“智慧+”专业为核心的“智慧农业类专业集群”,发起成立“中国西部高校智慧农业类专业集群建设联盟”。开办了“智慧牧场”“城乡社会管理”等8个辅修专业,为新农科专业建设先试先行。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在全国首创“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开办了“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以融合为特色开设“俄语”专业,构建通识农业外语,实现“农语”融合。通过四力并举,构建了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未来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引领全国农林高校“新农科”建设。

3.交叉融合引领传统农科专业升级改造。学校成立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学科专业建设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大力推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工程技术对传统专业的改造提升,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设立“双百”实践项目,全面提升传统农科专业内涵。农学等34个专业进入国家一流专业 “双万计划”。通过一流专业建设,示范引领校内其他相关专业加强内涵建设。

四、深入推进产学研融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深入推进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与行业优质企业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联合授课,选聘产业教师233人,新增65个“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 。出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入选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齐抓共管、统筹推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体系。推行“双创”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设立创新创业教研室,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专项培养”三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形成了“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分类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突出协同育人,面向产业发展、突出跨界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建成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发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设置“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8学分课程模块,开设47门MOOC、195门学科专题课程,建立在线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学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成效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学科交叉赋能、科教协同育人,现代生物技术提升农科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与实践》和《平台集成、交叉培养,新农科人才现代工程能力提升的二十年探索与实践》2项研究成果分获2021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中国教育报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找到破解农科专才培养与农业生产内部结构变化脱节问题办法——为农科生插上工程素养的翅膀”为题对此进行了深度报道。

迈上新征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争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农科通识三农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