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与折股分红相结合探索“卢氏经验”
2023-05-30杨威午
杨威午
引言
在全国上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为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与贫困群众增收的有效链接,卢氏县结合县域实际,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实施以工代赈的“卢氏经验”,构建利益联结,实行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谋划项目和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的做法,实现了支部引领、技能提升、群众增收和项目的高效实施,为复制推广提供了范例,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三门峡市西南方向,是两省八县的接合部,县域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辖9镇10乡1街道,271个行政村、39个居委会。卢氏历史悠久,区位独特。自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建县起,2100多年来县名未改、城址未移,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南省13个革命老苏区县之一,县境跨越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地貌特征可以概括为“三山三河两流域、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全省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的深山区县,被誉为“中原绿宝石”“豫西后花园”。2019年以来,在省、市发改委的关心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卢氏县发改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以工代赈政策和各项工作要求,带动贫困群众就近务工增收,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圆满收官。
(一)提升站位,积极探索,认清以工代赈方式谋划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
“十三五”以来,全县上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以打贏脱贫攻坚战,实现脱贫摘帽作为卢氏的第一发展要务,紧盯贫困人口占全市搬迁人口1/2以上、占全省易地扶贫搬迁总量的1/8的艰巨工作任务,紧密结合地处深山区,人口分散,一沟十八汊,汊汊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的恶劣人居环境和就地扶贫成本高、效益低、脱贫难度大、后续扶持难的现实状况,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为总目标,把解决好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突出矛盾作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而卢氏县以以工代赈方式谋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一方面可鼓励引导搬迁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提高了搬迁群众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通过有偿的投工投劳形式增加搬迁家庭收入,全面提升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参与搬入地管理的自主感,极大巩固了易地扶贫搬迁成果。统筹谋划各类项目,创新扶持方式、夯实工作举措是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全面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对新时期以工代赈项目示范带动创新绩效意义深远。
(二)全面统筹,明确任务,推动以工代赈方式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助推脱贫攻坚的组织实施
一是按照规划确定项目。实施好项目,规划是前提。按照全县脱贫攻坚规划要求,围绕易地搬迁安置点配套公益性基础设施、后续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以突出重点、切合实际、目标明确、措施具体为原则,与全县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方面相结合,提高了谋划项目的科学性和绩效性。二是按照程序上报项目。卢氏县按照通知要求共谋划储备项目26个,共计7100万元。项目涵盖改善安置区人居环境、提升发展条件等。三是按照目标推动项目。卢氏县“十三五”期间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55个,建房9222套,84.6万平方米,安置9214户33695人。2018年底所有安置房屋主体工程、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全面完成,搬迁人口全部入住,提前一年完成易地搬迁任务。
(三)持续推进,补齐短板,做好以工代赈方式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助推脱贫攻坚的后续文章
在后续谋划项目中,重点突出“搬迁”与“发展”两个重点。一是注重与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金融扶贫“三个结合”,按照省在易地扶贫搬迁领域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的通知要求谋划储备一批符合以工代赈条件、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方向、巩固脱贫成效突出的以工代赈项目。二是重点关注搬迁群众增收。开展以工代训、劳务集中培训等,提升务工群众劳动就业技能,通过合理开发工程建设中和项目建成后的公益性岗位,帮助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获取稳定收入。三是持续增强搬迁社区民生配套建设。不断提高搬迁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真正让搬迁户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共享城镇优质资源;让搬迁户的孩子们和城镇里的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共建和谐家园。
重要成效
(一)以工代赈项目建设与折股分红相结合,群众收入、集体经济同提升。
通过实施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巩固土地流转、劳务就业,探索农旅融合,助力群众增收,坚持项目资金合理折股量化分红,壮大集体经济,形成长效机制,提高政策实施效果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实现利益联动效果。折股分红按投入资金的3%比例固定提取,折股年限为34年。
(二)折股收益资金使用办法和资金的管理。
折股收益资金60%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用途为公益岗位工资、积分管理奖励资金、社区公共设施维护及临时救助;40%用于项目所在村集体收入。折股收益资金每年12月底前,由企业按照折股收益资金使用办法约定比例转入社区(村)财政所账户,社区和村按照分配办法报镇政府批准后,专款专用。严格资金管理报账制和审计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三)以工代赈项目建设与地方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
卢氏县“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做精官道口镇高山苹果产业,大力扶持林果业与观光旅游融合发展”。确定以工代赈项目与高山苹果产业发展相结合,并选择三门峡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官道口镇6000亩有机水果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试点项目,带动易地扶贫搬迁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就近参与务工,获得劳动报酬,以产业振兴来奠定乡村振兴基础。
经验与启示
(一)指导思想
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有关政策文件要求,主动顺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刻把握以工代赈政策本质,坚持扶志扶智,利用部分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并撬动地方财政资金和其他投资,开展以工代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试点示范,着力探索更好发挥以工代赈“赈”的作用新模式,进一步拓宽赈济方式、创新工作机制,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现精准扶持和利益共享,总结提炼试点示范过程中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经验,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发挥以工代赈政策作用探索路径方式、树立标杆示范。
(二)试点示范任务和项目选择
选择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探索开展“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和“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综合试点示范。紧紧围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乡村旅游和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吸纳已脱贫群众特别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探索采取“培训+上岗”的方式,对参与务工的农村群众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和以工代训,并给予一定培训补助,帮助务工群众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聚焦农村低收入群众、低技能、“老弱病残”等群体,学会一技之长、掌握致富技能。并将项目形成的资产折股分红给村集体经济、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推动形成“资金变资产、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民”的方式。项目受益主体根据产业项目经营和收益情况,开展以工代赈资产折股量化分红,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社区) +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推进
进一步明确领导责任制,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领导工作机制。每个项目成立建设领导小组,对项目进行倒排工期和责任分工,持续强化基层组织管理,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着力构建县、乡、村联动工作体系,确保以工代赈工程顺利实施。
(四)创新思路,加强建设
紧紧围绕“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和“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两种模式,探索开展以工代赈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试点工作。
以工代赈试点示范项目的实施,严格规范试点示范资金的使用,强化跟踪调度和督促指导,在按时完成好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岗位设置、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等各项任务的同时,确保达到预期成效,充分发挥试点示范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切实做到“一钱多用”“多钱一用”并成功撬动企业资金3850万元,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激发群众发展产业和参与项目建设热情,集体固定收益模式的推广,可解决基层组织无钱办事问题,同时为人才返乡提供便利条件,也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