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个会“讲道理”的人

2023-05-30何捷

故事作文·低年级 2023年2期
关键词:讲道理莲藕学问

何捷

课文回顾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三课是《不懂就要问》,讲述的是孙中山先生小时候读书的故事。那时候,孙先生读的是私塾,就是跟着老师“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读古书,课文的意思老師却从来不讲。而有一次,少年孙中山在背熟之后,向老师提问,没想到老师非常认真地给予了解答。最后,孙中山告诉同学:“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小莲藕爱学习

小莲藕们,这回就和大家说说如何在我们的作文中讲述一个道理。

瞧,故事中的少年孙中山,最后和同学讲的道理就是:“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这个道理可不是像喊口号一样喊出来的,而是随着故事,慢慢讲出来的。看着看着,所有的同学认同了这个道理,都不知不觉地这样去做了。一则故事影响了周围的伙伴,这就是讲道理的魅力。

如何在作文中讲道理呢?让我们跟着课文学习方法吧。

第一,先别急着讲道理。那么先讲什么呢?当然是先讲故事喽。写作文,最厉害的就是把作文写成故事,同时,让阅读故事的小伙伴们,被你的故事吸引。读着读着,各位小莲藕们就读进去了,成为故事中的人。这个时候,再讲道理也不迟。况且,这个时候再讲道理,别人会更容易接受。

例如,课文中就先说了一个故事,而我们很有可能读着这个故事,就成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里的一个小伙伴,同他一起学习,一起读书,一起感受学习的快乐。

第二,集中讲例子。每一次的道理,都不是凭空得出的。即便是在故事中,也不能单纯地讲道理,更不能在故事的结尾大喊道理。怎么写才好呢?要把道理蕴藏在故事中发生的具体的事情。

比如说这篇课文,写的就是少年孙中山在私塾读书的故事,而其中,发生了一件事——孙中山念书的时候,对书里说的意思,一点也不懂。他决定不做一个糊里糊涂的人,于是决定向老师请教。大家再读一读课文就能发现,课文中写事例特别用心——写了孙中山是怎么想的,他是怎么说的,他具体怎么做的……就这样,把想的、说的、做的写下来,这就叫集中写。写得集中,这就能让读者也对你所写的事有印象,就能引发读者关注这件事。

第三,自然而然地说出道理。一旦读者关注了,就被你征服啦。小伙伴们阅读你的作文,进入你所描述的事件中,顺其自然地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大家阅读后会觉得:嗯,对,就应该是这样的。

到了这个时候啊,你再说出你想说的道理,此时,每个人都会认同。因为他们不仅是故事的读者,还是故事中的人。

这样循序渐进地三步走,还符合小池塘里的一句老话:磨刀不误砍柴工。

荷塘佳作

成长

卞思予

成长是什么?成长是小小的身体长大了,成长是学会了一项技能,成长是学会独立……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被挫折打击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我当然也不例外,下面就给大家讲一件我的成长故事吧!

一次,爸爸妈妈说要去超市买东西,让我待在家里。他们打开电视,让我看动画片,并且还告诉我如果有陌生人敲门,千万不能让他进来。虽然这是我第一次独自在家,但是我想一个人在家里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于是我信心满满地答应了。

妈妈走后,我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过了不久,动画片演完了,广告立刻跳了出来。我没兴趣了,就在家里转。咦,厨房里怎么叮当响。我害怕极了,迅速抽出我的护身武器——木剑,慢慢地靠近厨房。嘿,我抓住你了!正当我以为大声吼叫能镇住它时,耳边又响起了叮当声。叮当的声音,原来是勺子和叉子碰撞的声音啊!我长长地呼了一口气,回客厅继续看电视了。

突然,“叮咚,叮咚!”门铃响了。我想起妈妈说的话:如果有陌生人敲门,千万不能让他进来。开门还是不开门呢?我心里激烈地斗争着。算了,先看看猫眼吧。我从猫眼里看到了爸爸妈妈的脸庞,那脸庞多么亲切和熟悉啊!我赶紧开了门。他们问我:“一个人在家里怕不怕?” 我有些不好意思,爸爸妈妈看我这副模样,哈哈大笑,我也尴尬地笑了。

这件事让我懂得了自立是我成长要面对的第一课,以后我一个人还要面对很多事情,但迈出了第一步,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这就是我的成长故事,你们的呢?

课后小训练:

1.选一个简单明了的道理作为主题写一篇习作。

2.先讲故事,再从这个故事里提炼出道理吧!

猜你喜欢

讲道理莲藕学问
“讲道理”的面包
比多少的学问
夏季这样管莲藕
“一”的学问
怎么跟孩子讲道理?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讲理的八大戒律
藏在泥中的莲藕
莲藕这样不易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