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性叛逆视角下《睡谷的传说》的翻译研究

2023-05-30赵琳妍

今古文创 2023年2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

【摘要】 文学翻译需要译者在准确传达原作信息到译入语文化的基础上依旧保持译作的美感,对原作进行二次创作。尤其是当作品在被翻译到译入语环境中时,作品的受众目标也发生变化,译者需要更大程度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翻译,这其中必然涉及译者对译文的创造性翻译。本文从创造性叛逆视角出发,从文化信息、遣词造句、篇章叙述三个层面探讨译者李知乐将美国名著《睡谷的传说》翻译为儿童小说的创造性手法与该译作对原作的叛逆。

【关键词】 创造性叛逆;《睡谷的传说》;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2-010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2.033

一、引言

《睡谷的传说》[1]是美国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著作的短篇小说之一,以欧文拜访睡谷时听到的传说为基础进行创作。小说中的主人公伊克波德·克莱恩长相随意且奇怪,他从老家康涅狄格州来到睡谷,为此地带来新的知识与先进思想。他在这里喜欢上了富农的女儿——凯特丽娜,与布鲁姆·凡·布朗兹成为情敌,与其斗智斗勇。在一次宴会过后,伊克波德求爱失败,在回家的路上遇上了传说中的无头骑士,与其刺激角逐后失踪,成为山谷中的迷案。经笔者统计,该小说至今已被重复翻译出12个版本,其中被明确定义为青少年读物或是少儿读物的有五个版本:200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万紫和雨宁翻译版;2009年由青岛出版社出版,译者吴芳翻译版;2010年由外语教研出版社出版,黄念念翻译版;2014年由明天出版社出版,南来杨洋翻译版;2016年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李知乐翻译版。

儿童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启示与教育作用,它要求作品应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故事情节、人物刻画都应该生动、形象、有趣,译者翻译时可以在最大程度保持译作与原作风格一致的基础上, 适度“背叛”原文以创造出能够满足目的语儿童读者要求的儿童文学作品[2]。基于此,本文将从创造性叛逆角度出发,选择李知乐译本,从文化信息、遣词造句、篇章叙述三个层面探讨译者在翻译时为迎合儿童品味而对原作做出的修改与叛逆。同时,笔者查阅国内几大购物平台,如当当、京东以及中国图书网中的书评,发现该书受到一致好评,但是目前笔者尚未在中国知网中查到有关对李译本的研究,所以本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二、创造性叛逆

文学社会学家罗贝尔·埃斯卡皮以全新的视角将翻译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背离,背离是因为翻译作品被置于一个陌生的、完全不同于原语文化的语境中,创造性是因为翻译为作品提供了能够与其他更为广泛的文化环境中的读者进行新的文学交流的可能性,而这也恰好带给作品以新的实际与内涵,不仅续写了作品的生命,还使其焕发新的艺术魅力[3]136。谢天振非常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此说法体现了翻译的本质,还在其译介学研究中对这一命题接续研究,深入探讨。谢天振认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表现主要有四种情况: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节译与编译,以及转译与改译,这四种情况不外乎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两种类型[4]111-134。文学翻译具有创造性是显而易见的,翻译能够使一件作品在新的环境里获得新的生命,译作可能比原作优秀,也可能不如原作,这些现象都由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和叛逆性所决定。[4]104-106

三、李知乐在其汉译本《睡谷的传说》中的

创造性叛逆

(一)“简”化文化信息

《睡谷的传说》以荷兰的传说为基础进行创作,情节简单,但作者创作时充分发挥能动性,加入许多美国特色元素,使小说含有诸多映射,可“算得上是美国文化独立的寓言”,此外,与该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上的显著地位相比,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呈现出明显的弱势,现有的一些研究不仅忽视了该小说存在于“美国独立”主题下隐含的角色隐喻机制,也忽略了这一机制围绕“新世界”民族文化记忆建构所呈现的寓言价值。[5]这一小说的政治意图虽难界定,但也可从文本细节处发现,欧文借用荷兰民间传说,采用讽刺手法强化主题以实现自己思想的定位,批判美国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小说呈现出现实与理想、理性与非理性和话语与沉默的对立[6]。这样一本政治意图难以确定,寓意丰富且又似乎含有诸多映射的短篇小说对于文学批评研究者尚且不易把握,交与译者手中难免会出现叛离原文的译文,尤其在读者群体变成儿童时,译者对原文做出的改变会更甚。在李译本中,译者曾多次有意对原文的复杂文化信息进行删除或淡化。

原文中的“the night mare, with her whole nine fold(P410)”是一个典故,出自莎剧《李尔王》,译者直译成“梦魇和她的九个小鬼”,有意忽略对该文化背景的解释,传达出模糊的文化信息,影响读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是译者对原文的有意识创造性叛逆。在描述睡谷的位置時,原文中提到纽约州(P411),指出山谷外面正发生着汹涌澎湃的移民潮(P411),社会也在快速发展,但译者只是简短的译为“纵使外面的世界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抹除掉所有的具体文化信息。原文也提到伊克波德精通科顿·马瑟的《新英格兰巫术史》,坚定不移地相信巫术(P415),但却被译为他“最爱研究那些灵魂和神灵方面的东西”。科顿·马瑟是美国的作家、公理会传教士,这里译者将其省去,只译出其所代表的含义以表达伊克波德的品性与爱好。显然,译者并不想过多介绍这个山谷以及山谷中各个人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欧文的创作是在试图表达出睡谷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强调睡谷以及其中发生的事情的真实性,但是译者李知乐却有意省译这些文化信息,意图表达故事性、虚构性。在删除简化这些明显具有映射意义的具体信息后,文本的政治意图被淡化,成为一本更加适合儿童阅读的虚构故事,这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轻阅读负担,为小读者扫除理解障碍。

在凯特丽娜的出场描写中,作者将她比喻成小鹌鹑、仙桃,极尽详细地描述她的穿戴,渲染她的娇媚与美丽,但同时也提到 “She was withal a little of a coquette(P418)”,译者在翻译时只译出女主人公的美丽与可爱,对于“coquette”特质选择省去不译,这样的处理是首先帮儿童读者过滤掉不适宜接触的信息,在细微处帮助儿童读者树立对女性正确的认知。当描述到通知伊卡博德参加宴会的黑人奴仆时,所有关于他的穿着、谈吐,以及作者本人对这位黑人奴仆行事风格的评价都被译者删去,只用“一位送请柬的人(P426)”对其简单概括,这里显然有信息的失落,就连送信人的黑人身份都未曾指出,这样的处理很明显是译者有意省略原文带有的种族歧视含义,这正与中国一向主张的民族平等观念相一致。

(二)“趣”化遣词造句

郑美华指出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需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阅读习惯,这样才能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但是这同时也成为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和难点[7]。根据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特点,吴艳晖指出译者在翻译时应该进行自我角色换位,用儿童的心灵去揣摩作品的真谛,语言应用应该生动活泼,富有情趣、选词简单,准确鲜明、句型简单,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乐在其中[8]。李译者在翻译《睡谷的传说》时以归化翻译为主,用语简单形象、活泼生动。

原文中伊卡博德会时常帮助农夫们干点儿轻活(P414)以证明是自己的有用与讨人喜欢。他为证明自己确实勤奋有心的活动举例有五类,但是译者只译出三类活动“修修篱笆,喂喂马,劈劈柴”,这里是译者有意识的漏译原文信息,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虽然减少,勤奋的意义却已传达到位。此外,有关劈柴这一项,译者省译劈柴是为了给冬天烧火用这一目的,只译出劈柴这件事情,从而呈现动态的劳动画面,至于劳动的目的,这些或许是实际生活中的事实,但却不是小读者在这篇短篇小说里应该重点关注的信息。此处的省译很充分地考虑到小读者连续阅读中的瞬间认知量,以防阅读中出现的过多信息而影响文章阅读感受,最重要的是,省略这些信息依旧表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主人公为了得到主人家的喜欢而故意表现的“勤奋”之意。

在这句译文中译者引出三个动态画面是用了破折号的解释说明与补充作用,这样的处理使得译文看起来更加连贯、简洁且清楚,相比起直接用逗号连接,破折号有语气连续之感,前后逻辑更清晰,意思呈现也层层递进。需要注意的是译者在翻译三种劳动时,采用的句式是汉语中的AAB语言重复结构,是通过重复第一个双音节词(AB)的第一个语素而形成,这种句式读起来轻松且富有语言乐趣,重复两个动词,读者阅读时脑海中浮现的也是鲜明的动态画面。在整句的翻译中,译者首先最大程度考虑受众对象的认知能力,将原文内容化繁为简,用最少的文字传达原文信息;其次又选用汉语儿童读者更能接受、比较活泼欢快的地道汉语句式翻译原文,将小读者带入一个“修修篱笆,喂喂马,劈劈柴”的欢乐童趣世界。

原文提到“shrewdness”和“credulity”(P415)两种特质略显奇异地融合在伊克波德一人身上,旨在突出他的奇怪、复杂,以及与众不同的异质性。但是在译文中,译者采用意译的手法、评论性的语气、重复的句式强调伊克波德的双面性,描述伊克波德说聪明也聪明,说愚蠢也愚蠢(P27),并且译者这里将原文中的易受骗直接定性为“愚蠢”,与聪明相对,更凸显出这两种特质的极致反差与矛盾。同时,此处采用句式“说……也……”,这样的语言叙述比起原文的直接客观陈述多了些作者的态度,颇有些无奈的情绪。“说”这个字在这里的使用偏向口语,更随意,属于非正式表达,所以它比起原文的直接客观描述多了生动之感,这也使得此句译文更加活泼有趣、亲切。这种表达对于儿童读者来说,阅读起来也更加朗朗上口,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

(三)“美”化篇章叙述

阅读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是从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的过程,与阅读者的文化素养、认知水平、心理状态、个人领悟有关[9]。青少年的阅读理解能力显然与成人读者有巨大差异,尤其是小学生,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10],这是译者翻译时不能忽略的重点。原版小说的目标读者人群并不局限于儿童读者,小说的整体叙述、编排、排版,甚至装订都与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口味明显不符。但李译本定位是青少年读物,它的整体编排相应做出大幅改动,这是译者及其出版社根据译本的定位有意识做出的创造性叛逆。

译者在翻译时对故事内容做了更适合儿童阅读习惯的修改与美化,以使文章可读性更强。如原文故事开始的第一段(P408-409),关于小镇地理位置,小镇村民癖性的描写,在译文中被分成三段,将环境的描写与渲染分出层次的同时,也使原文的理解难度降低。原文中大部分的长篇段落叙述都被译者根据剧情的走向分成若干简短的小段落,充分考虑到儿童读者的阅读习惯。除此外,译文的整体设计也极具童趣。书的封皮颜色以粉色为主,粉色的枝条盘卷交错,在封皮的正中是一幅插画,插画中主人公伊克博德怀抱小孩坐于房中椅上,农妇盘坐在低处仰视二人,三人静默且成一幅画。通读过故事的读者很轻易便能联想到这是主人公伊克博德为博村民喜欢在为主人家带孩子,而他渊博的学识也总会引得一些村妇的爱慕。画面简洁,但结合整篇故事确是能引起读者诸多遐想。于儿童读者而言,也会帮助其在阅读时形象化故事情节在脑中的画面。这些插画是对儿童审美感受的启迪,它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将读物中的文章内容清晰、明确地传递给儿童读者,同时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11]。书中有文字与图画交互排版,且诸多插画页都会与故事的精彩内容相互联系,图文相融,帮助读者最大程度理解故事内容。

四、结语

《睡谷的传说》是欧文立足于荷兰传说,又融合美国特色元素写的一篇中短篇小说。在创作时欧文运用了诸多哥特元素,以营造恐怖气氛,且因为欧文所处的时代背景原因,小说中有许多政治文化映射以及作者自身携带的民族观点,译者在翻译时,为了能够使译文更符合儿童读者的品位对这些复杂、非必要的文化信息做了简化或删除处理;翻译时译者以归化为主,语言极具目的语语言特色,文字使用生动形象;整书的篇章设计也在尽量美化、童趣化,以更符合儿童读者的审美与认知负荷。译者为了能够既能兼顾儿童品味,又传达出原著的滋味,合理协调目的语文化环境与原语文化环境的巨大差异,对原作做了许多创造性修改,总体来说,该译文对日后的其他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相关借鉴。

参考文献:

[1]华盛顿·欧文.睡谷传说:英伦见闻录(英文)[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2]陈智钢.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有意误译及其创造性叛逆[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82-83+79.

[3]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M].符锦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36.

[4]谢天振.譯介学(增订本)[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3.

[5]于雷.谁是“无头骑士”?——《睡谷传奇》中的文化记忆建构[J].外国文学,2021,289(2):121-133.

[6]曾环.《睡谷传奇》中的结构主义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03):98-102.

[7]郑美华.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刍议——以The Wind in the Willows (《柳林风声》)为例[J].现代语文,2022,(01):64-69.

[8]吴艳晖.浅谈儿童文学翻译的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0):53-55.

[9]傅宝珍.中外儿童分级阅读比较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2,34(04):41-49.

[10]潘佳丽.基于儿童视角 促进文本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03):53-55.

[11]许俊平.儿童读物中插画的表现与价值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3):84-85.

作者简介:

赵琳妍,女,河南驻马店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与翻译。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
约翰·纽伯瑞:儿童文学之父
如何向学生推荐儿童文学作品
有效开展儿童文学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刊首语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儿童文学 榆树懂得低调